

报道:可能被淹没的海牙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甄芳洁)
过去的十年里,我们经历了历史上最热的7个年头
资讯 最倒霉的行业
在90年代的前8年中,保险公司为恶劣天气造成的损失共赔付了918亿美元,是80年代赔偿数额的4倍。保险业认为这种损失是由于全球变暖以及居住在海边和易受洪水危害的平原地区的居民人数增加造成的。1998年,世界范围内的极端天气造成3亿人被迫离开家园。
美国全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预计,美国将很快遭受损失达500亿美元的暴雨,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这将使许多保险公司破产。
正是由于这样一些原因,保险业成为最早认识到气候变化的严重性并努力防止这一现象发生的行业。如果世界变成一个大温室,飓风、洪水和干旱不断发生,保险业的生存就将岌岌可危。1993年安德鲁飓风袭击了佛罗里达州,其后患至今犹存。许多保险公司在飓风中倒闭,以至于现在保险公司拒绝接受一部分人投保,除非该州的纳税人为其保单负责。
许多保险公司同再保险公司签订合同以降低风险。1998年末,世界上最大的再保险公司慕尼黑RE公司预计世界上的许多地方,包括美国东南部,将成为无法上保险的地区。
国际气候会议的组织者,无疑独具匠心。1997年的会议,他们选择在京都,一个深受污染影响的城市,2000年他们选择了海牙。除了那些连堤坝都没有钱修的太平洋的小岛国,荷兰是一个很适宜的地方:1/3的陆地都在海平面以下,如果气候继续变暖,海平面上升,100年内可能就淹没了荷兰这个国家,即使是现在,地里也有不少沤死的大麦、土豆和甜菜,随处可见的古老、优雅的风车似乎更直诉着它的无辜。开幕前正在汹涌的意大利洪水,无意中成了这场迫在眉睫的气候会议的出场音乐。
自从保护环境在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会议上第一次成为人类除了社会目标、经济目标之外的新目标之后,每一次旨在解决问题的环境会议的准备工作都非常仔细,这次海牙会议11月13日开幕,就先举行了由各缔约方气候、经济、法律领域专家的预备性谈判,一周后才进入部长级会谈,人们希望有一个好的结果。联合国环境官员Klaus Toepfer会前表示,希望这次会议能够把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会议、1997年的日本京都会议制定的目标,即到2012年二氧化碳等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5.2%付诸行动,他希望各方能有“宽宏大量”的精神,这种精神的报答是未来20年800万人避免这种不正常死亡。
美国北加利福亚州的大洪水让船舶“大摇大摆”地出现在它不应该出现的地方
我们正在失去美好的家园
像绝大多数多边会议一样,美国依然是作为头号主角隆重登场,只不过这次成为攻击的目标。7个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的43%,而全球的1/4是美国“贡献”的。尽管发达国家的能源技术远远优于发展中国家,但庞大的基数,600万跑在高质量公路上的车却是无法推托的现实。京都会议给美国开出的“罚单”是到2012年减少7%,欧盟8%,日本6%。
最后的“凋零”,往往因为它是一朵花,而小是一棵树,海牙会议的“根”本来扎的就很浅:曾颇被推崇的《京都协议》虽然有162个国家签署,但真正在其国内获批准的只有38个发展中国家,没有一个发达国家通过。里约热内卢会议达成的《气候变化公约》也遭到当时美国总统布什的拒签。西方国家饱餐一顿,却拒付账单。
国际会议往往是最为勾心斗角的名利场,11月13日-26日的海牙会议则从头到尾是经典老片的回放。会议一开始,就是传统两大集团的唇枪舌战:尼日利亚环境部长道拉公开抱怨海牙气候会议忽视发展中国家的意愿,英国副首相普雷克斯特也趁机添油加醋,声称美国提出的政策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新经济殖民主义”。最后两大集团达成协议:包括美国、日本等9个发达国家,将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亿美元的援助。
整个会议上最为激烈也最饶有趣味的冲突是美国与欧盟的对立。同为发达国家,因为害怕经济增长缓慢、失业增加,本来拼死也是不愿意让步的,但承担远高于5.2%的8%的欧盟却不但积极接受,而且给予美国坚决打击。美国提出灵活的市场政策,即可以出资金从发展中国家购买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指标,另外通过出资植树造林,来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欧盟也同意国家间可以交易排放量指标,这样可以更高效率地分担代价,但欧盟提出必须有最高限度,交易量不超过50%,另外的50%必须由国内的企业、机构承担。欧盟质疑美国提出的植被抵消,认为难以确切估计与衡量。另外欧盟坚持对未完成任务的国家进行经济制裁,而美国虽然同意可靠的强制执行措施,却不愿接受经济惩罚。
理由很简单,欧盟希望借机削弱美国的经济实力,即使自己忍受苦肉计。
势均力敌的斗争,往往只有一个结果:妥协。然而这次会议连这个结果都没达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六次缔约方大会在延长一天后仍无法达成预期协议,只得中断会议,把原定明年5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工作会议作为第六次大会的继续。大会主席、荷兰环境部长普龙克说他本人包括许多与会代表都非常失望,其实,失望的是全世界,这将意味着许多可以避免的灾难还继续发生。
整个会议最让人刺激的画面也许就是一个环保主义者把一个奶油派扔在了美国代表洛伊的脸上,狼狈的洛伊在抹去脸上的污物后,还努力自我解嘲了一把:在感恩节前,南瓜饼似乎会更好些。而另外一个环保者则蹲在椅子上对着洛伊大喊大叫。
另外一个颇有创意的行动就是5000名“地球之友”的成员(3000是美国人),在会议大厅外建造起了一个“沙袋大堤”,象征整个世界面临海平面上升的威胁。最有冲击力的就是世界野生动植物保护基金会(WWF)组织的电子邮件抗议活动,1100万E-mail从世界各地发到WWF,然后由他们呈交给荷兰首相科克,在会场外施压。
面临共同关注的问题,使世界在60年代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后,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一股不同于过去的政治力量不以国界为限,而是有着共同信念,价值观趋同的一群人,有些“世界公民”的意味。他们的“政治素养”也许离经叛道,他们的声音也许短时间不被当局者倾听,但他们也许代表了一种方向。
上一个冰纪大约18000年前,冰川曾经南扩至好望角
资讯 气候继续变暖,男孩将远多于女孩
最近,德国明斯特大学的研究者调查表明,环境温度确能影响动物后代的性别比率,主要是影响睾丸内精子性质,温度似乎对趋向成熟的准父亲的精子起部分作用。研究者推测,持续炎热的天气对精子携带一个X染色体损害可能多于精子携带一个Y染色体的损害,因此,男孩的出生率较高。
研究者认为,现已有百分之几的比例偏向于男孩。如果全球气候变暧就可能进一步加大男女性别的比例差异。
“世界公民”的呐喊
11月22日,美国环境代表团团长洛伊(左)在荷兰海牙举行的全球气候会议上举行高层新闻发布会时,一名坐在前排的环境保护主义者突然向其掷奶油蛋糕,弄得洛伊顿时狼狈不堪。由于美国在本次气候会议上就如何抵消温室气体排放超标的方案与欧盟僵持不下,遭到了许多环境保护者的严厉谴责(法新社 供图)
日益频繁发生的飓风,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灾难
资讯 关于气候变暖的不同声音
气候变暖并非百害无一利,最近我国中央气象台的气象专家,通过对地质史上的气象资料研究后发现,气候变暖也有着非常积极的一面。
其一,气候变暖可能利于沙漠面积的缩小。气象学家们在对古代的气温变化图和沙漠分布图的对比分析中明显地看到,在距今8000年和1.3万年这两个地球暖期内,沙漠仅局限于澳大利亚的狭小地区,其他大陆上则基本上没有沙漠的踪迹,而在气温相对较低的其他时期,沙漠迅速扩大。
其二,历史上,印度、中国、古埃及、巴比伦等四大文明古国基本上都在气温较高的热带或亚热带,其鼎盛时期,即经济繁荣期与地球上曾出现过的较小幅度的气温上升期基本吻合。无独有偶,近百年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的气候变暖期,也是全球经济的大发展时期。因此,气象学家们预言,在未来的几十年间,可能是世界经济超常规、跳跃式发展时期。
气象学家们认为,全球沙漠面积最小的时期、古代经济的繁荣期与地球上不同程度的气候暖期基本一致,并不是偶然的巧合,这三者之间肯定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但由于科学技术水平和观测手段所限,这种联系目前仍是个谜。
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平均升高了0.7摄氏度。多数专家认为地球气温还将逐渐升高,但有一些科学家认为下一个千年地球气候将逐渐变冷。据俄罗斯《今日报》报道,提出地球将变冷的是一批俄罗斯、法国、美国的冰川学家。他们在南极俄罗斯的“东方”号考察站进行超深钻探并对其钻取物进行分析后作出了上述预测。这些冰川学家认为,地球气候变暖最近的一个高峰约在1.7万年前,而现在已开始降温。这种降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人类的活动以及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都不足以改变地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另有专家认为现在气候变暖跟太阳周期有关,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专家警告气候变冷将是人类面临的更严重的问题。
马来西亚
日本东京湾
过去20年的记录表明,地球一直在变暖,计算机模型也表明,未来50年这种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强,沙漠将进一步扩大,而热带雨林将会更加潮湿
资讯 继续变暖,下个世纪哪些地方将消失?
现在海面已经比100年前上升了1.5厘米。如果不加以控制,以后上升的速度会越来越快。日本东京的海边已经比海面低一米多了,靠大堤保护,和我国上海、天津一样。日本三角洲平原区有很大的淹没危险,例如东京湾、大坂湾、神户湾等。除了地壳上升的山地海岸,所有三角洲平原区在今后一百年内都处于海平面上升的威胁之下。
最为令人担忧的是东南亚的泰国、孟加拉,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中的许多小岛国,另外,纽约的大部分将被淹没(包括三大机场和整个地铁系统)。路易斯安娜州临海的数千平方英里的地区也将被淹没,包括新奥尔良。海平面上升一米还将威胁德国、荷兰和俄罗斯的经济基础。同样蒙受损失的还有中国、缅甸、泰国、越南、埃及和尼日利亚的重要农产品三角洲地区。 (图片除署名之外均来自本刊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