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识向:欢迎进入“无脑社会”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刘芳)

西风识向:欢迎进入“无脑社会”0

从10月28日起,英国《卫报》连续4周专题讨论文化衰落,第一期以测验结果显示了18至24岁的英国人在文史哲方面的无知;67%列不出莎士比亚的三大悲剧,93%答不上弥尔顿最著名的诗,47%答错了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家还是精神分析学家,97%不知道英国现在的桂冠诗人, 90%不知道1815年发生的历史大事……

因为年龄越大,测验得分就越高,所以《卫报》提出一种观点,英国人一代比一代傻了,文化在衰落;又因为已经傻成这样了,英国还是强国,GDP在增长,科技在创新,社会正常运转,今年夏天法国《星期四事件》(一本青年文化读物)还报道伦敦既古老又现代,是最有文化的城市之一,介绍法国青年去拜访,所以《卫报》同时又提出一种观点,傻与不傻,真有那么重要吗?

傻有好多种,《卫报》用的是“dumb”,英文原意是“哑的,说不出话的”,被美国口语引申出了现在的意思,最dumb的人是阿甘,把布什和戈尔放一块儿,被记者突袭国际局势常识出丑的是布什,竞选辩论经常处于劣势的也是布什,但美国人感觉上更dumb的人是戈尔。按《卫报》的测验标准,傻的反义是知识都在脑子里,按布什支持者(共计2912790人——据11月27日计票结果)的定义,傻的反义是脑子里不一定有知识本身,但是知道在哪儿能找到你要的知识。

技术延伸了人脑。不拿工具的手是“徒手”,不用显微镜、望远镜的眼是“肉眼”,没有延伸的脑是“裸脑”:比较裸脑内知识点的绝对数量,老布什记得的东西比小布什多,比较裸脑与外部知识点的链接,小布什竞选总统的时候比他老爸当年强。你可以像英国老绅士一样讽刺社会进入“无脑期”,但是如果你同意有关在哪儿能找到你要的知识的知识也是知识,也就是说同意技术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文化的敌人,那你就可以加入信息时代“到处都是脑”的欢呼者行列。

到处都是脑,人就乐得无脑。《卫报》比较了1951年、1977年和2000年的英国文科考试卷,发现题目的趋势是更简单;美国考试从不逼学生死记硬背;伦敦大学一位英国文学教授给《卫报》写文章说,他在加州理工大学任教时,学生发言经常的表达方式是“那个说什么‘活,还是不活’的家伙”,这令他郁闷,但他交上来的《论<哈姆雷特>》却条理清晰引言注释一个都不少,这令他更加郁闷。

郁闷的往往是老文化人,饱读诗书,学富五车,博闻强记,旁征博引成了过时的才华,这让他们觉得文化衰落了,其实衰落的是他们的文化,被延伸的大脑作为新文化已经勃兴,要矮化它,只有病毒、停电或者“网络繁忙,请稍后再拨”。

从词源角度来说,“衰落”仅仅意味着“消失、离开”。今年夏天,美国知识分子雅克·巴尔赞出版《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500年》,不知他有无论述今人是否比古人傻,但他指出:“习惯性地,事物正在崩溃的感觉会更多地占据人们的思想,以至于新生事物的出现会被人忽视。”

虽然巴尔赞相信衰落是复兴的源泉,但他显然是用衰落的文化——即“裸脑”写作的。这个92岁的老文化人一个字一个字用钢笔写出了这部877页、在《纽约时报》非小说类畅销榜上盘踞了数周的巨著,《新闻周刊》称之为“西方文学史上伟大的个人表演之一”和“可与18世纪学者塞缪尔·约翰逊媲美的博学家的胜利”。巴尔赞出生在法国,本世纪30年代就产生了撰写一部西方文化史的想法,但是国立巴黎图书馆一位老图书管理员认为他当时掌握的知识还不足以写出一些有创意的东西,把他劝住了。当巴尔赞问自己什么时候才可以掌握足够的知识时,图书管理员回答说:“你永远不会觉得自己掌握的知识已经足够了,但是你可以把你的写作计划推迟到你80岁的时候。”巴尔赞实际动手写是在他85岁那年。

从文艺复兴的根源到说唱音乐,巴尔赞的裸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知识积累,终于产生了有创意的东西,有延伸的脑要产生同等的创意,思考的总量也应该是同等的,但是寻觅相关知识所需的时间肯定会短很多,衰落中的复兴就在这儿。

但是,并非人人都渴望产生文化创意并愿意为此努力,所以大部分文化知识都将停留在人脑的延伸部,其结果也就是《卫报》测验的结果,到处都是脑,没有一颗脑是裸脑,一旦斩断脑的延伸,每颗裸脑都是傻子,你可以说它不重要,也可以说很重要。澳大利亚学者近日在《时代报》公布他的发现,澳大利亚原住民大脑的记忆皮层比欧洲人大25%,大脑记忆皮层负责处理和理解视觉信息,8万年4000代的狩猎和采集生活使原住民能够找到路穿越沙漠,能够准确记住水坑和野兽巢穴的位置,不具备这种能力的个体都死了,而能适应环境生存下来的留下了后代,所以今天的原住民儿童尽管不再需要狩猎和采集,仍然具备这种能力。狩猎和采集重要吗?负责处理和理解视觉信息的大脑记忆皮层不重要吗?能够列举莎士比亚三大悲剧重要吗?知道1815年发生过滑铁卢战役不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