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25)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俞佩玉 宋公明 张小民 包不同 吴戚妍)
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危险来自多个方面,外来生物、转基因食品、无处不在的添加剂和激素。在一个饼干都可以用工业用油来生产的环境里,到底什么是我们首先应该关心的呢?
北京 俞佩玉
没有选择的选择
乘上航晚7点钟的航班飞上海,接过司机递过的机票却发现涨价了,机票上新增加了一行小字:含燃油加价。燃油加价就构成机票加价的理由?我想起鞍山万科东源大厦,大厦取暖设备用的是燃油锅炉,面对成倍上涨的燃油,东北公司选择的是,或改接城市暖气管网或改燃煤锅炉,而不是简单地把上涨的运营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国营垄断的航空公司却通过提高票价来减亏。
我的一位朋友在南航总裁办工作,我问他,若国内市场对外国航空公司开放,你们的票价还是这样刚性吗?朋友回答很干脆:国家政策会保护!保护什么呢?世界性的交通革命表现在运输时间不断缩短,航空成本和价格下降,而中国大陆的航空公司却表现出运营成本不断上升,并让消费者来买单。
没错,我们的企业有一个恶性遁环圈,他们总是爱把亏损转嫁到顾客身上,从来不向自身找原因。我虽然不懂企业的具体操作,但是“减价—客户群增加—赢利增加—再减价”这个循环原理总是懂得的,换成官方语言,又要说涨价是什么“经济转轨时期出现的必然性矛盾问题了”。其实这是一个好老的问题了,竞争型企业与官方垄断企业的思维与运作方式的大不同也在这里,再怎么涨价我们还是要坐飞机,别无选择,就如同选择中国电信与选择中国联通一样,是另一种方式的别无选择。
从前弗里德曼说“FREE CHOOSE”,但那是在美国。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的企业为什么不晓得从自身找找原因?老百姓真是不愿意坐飞机吗?
深圳 宋公明
好百姓的标准
最近,看到电视台在不断播放抢救内蒙古煤矿工人的新闻,感动之余,不料又看到了深圳塌桥的事故和记者被赶出会场的报道。紧接着,是用工业用油生产饼干和武汉一家食品厂使用有毒私盐生产酱油的消息。
接二连三的报道让我想起了一位朋友给我讲的做一个好百姓的15条标准,其中的第一条就是体魄强健。要能做到倒坍的楼房砸不死,煤窑的瓦斯炸不死,礼堂、商厦、舞厅失火的烈焰烧不死,从垮塌的桥上落水淹不死。
接下来的一条是耐毒耐污。吸入污染了的空气不得肺癌,喝了污染的水更加欢蹦乱跳;饮两瓶工业酒精兑制的毒酒,自然也毫发无伤,不在话下。朋友讲的很多,比如一心为公、解囊慷慨、顾全大局、宽厚仁善等等,最后一条是严于责己。家中失盗那是因为没买更结实的防盗门,路上遭劫那是因为没有一身好功夫,夜晚骑车掉入窖井那是因为缺少一双猫眼,下岗待业那是因为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孩子上不起大学那是因为自己平时不注意节俭。
朋友的话除了再次证明人民群众有无穷的创造力之外,还让我想起了最近看的一本书《过去的声音——口述史》,不知道将来的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时候,会不会把这些口头创作当作研究的材料。
武汉 张小民
你小康了吗?
国家信息中心最近完成了对今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对明年经济形势的预测,根据这份报告,今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形势良好,初步预测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8.9万亿元人民币,按现行汇率折算,约合1.078万亿美元,这是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报告预测说,明年我国经济将呈现良好“高增长、低通胀”的格局,经济增长速度将达到8.5%,比今年增幅略有提高。物价总水平处于可控制的通货膨胀范围内。根据另外一份统计,到今年底,将有70%的人达到小康生活标准。
没有理由怀疑国家权威部门的统计分析和预测。问题是,这样的统计对我们个人到底有什么实际意义?
杭州 包不同
可以预见结果的上诉
最近,在“贵州遵义市544名出租车主状告市政府”案一审中作为第一原告的460名出租车主,正式向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要求撤销一审判决,撤销被上诉人遵义市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
一位姓张的遵义市民认为:“这么多出租车主冷静地走上法庭状告市政府,其实不是市政府的‘丑事’,换个角度,反而说明遵义市民主与法治的进程大大地向前推进了,市民和有关官员的法律素质都提高了,是政府和市长这个‘父母官’的光荣。双方能够平等地坐在一起对簿公堂,本身就是很大的进步。”
据报道,这些车主提出上诉的主要理由是:一审法院“将未经庭审质证的东西以及被告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没有依据的规范性文件作为证据”;一审法院还“违反了庭审过程中被告不得自行搜集证据的程序”等。
尽管这样,可能每个人都能预测到上诉的结果。
贵阳 吴戚妍
《三联生活周刊》网上论坛
大水:三联文章:矫枉过正和过敏
三联的文章“硬”是表面现象。是不是因为在思维上矫枉过正了?保证站在独立的位置是一定要的,但对一切问题都刻意寻求独立和游离的立场、态度,对具体操作是否有害?以至于我觉得三联的记者、编辑处在神经过敏状态,太刻意的规避和追求是不是做成大杂志的障碍?
眼界:也说宝洁与熊猫
本期周刊,张君朝阳的教授被采访了,很中性的叙述。可以发见当初理智的老外们对投资中国IT的盲目。“很聪明”,的确如此,聪明而不明晰的描画,圈来了银子,开创了一个小小的搜狐神话。如今,教授所有的文饰都显得苍自,再来中国玩投资,他肯定不会那么干了,尽管还在唠叨着搜狐并了别人之后的什么pageview。
宝洁与熊猫的故事并不孤立。从合资,到外方控股,再到搞独资,抑或搞了之后又不搞了,阴谋或阳谋真的一点都不重要,国企及其员工的境遇才堪凄凉。
产品定位之争可能真的是一个关键,资本是干嘛吃的哟。熊猫的文章拖带了“三足鼎立”和“品牌最多”两姊妹,相当圆熟的广告伎俩。
王石:买中文杂志,《三联生活周刊》是首选
我喜欢《三联生活周刊》的正是其不大商业性的味道合胃口。
我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多份杂志,大部分是财经类的,没经意什么时候《三联生活周刊》也夹在其中,翻开即感到一股清风扑面而来,很对胃口。约过了一年,忽然觉得杂志堆里少了点什么,细想原来《三联生活周刊》消失了。我急着问秘书是什么原因,秘书解释:杂志社赠阅了
一年,要看得订阅了。噢,免费午餐取消了!新一年订阅杂志的目录上并没有《三联生活周刊》,原因很简单,办公桌上的杂志90%是赠阅的。但凡出差在机场候机,买中文杂志,《三联生活周刊》是首选。现在有电子版,就更方便了。
编辑
可能是论坛刚开,很多朋友谈了对《三联生活周刊》自身的一些看法,如果有其他的想法,可以发在论坛里,也可以发在编辑的信箱里: lifeweek@21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