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能拍吗?不能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郦毅)
刘峰(徐建 摄)
全民自拍大联欢
刚放暑假的时候,首都经贸大学97级的刘峰,在地铁站里看到音乐中国网“全民上镜酷客行”的活动广告,“不限体裁,可以是家庭录像,MTV,小电影,生活的某一天,甚至只是一个拍摄的好想法,”这个“发现”让刚拍完自己的“电视剧”的刘峰感到兴奋,“当时只觉得这个活动是件好玩的事,有一天正好没事,带着盘就过来了。”
8月30日,刘峰电视剧里的4个片段被这家网站搬到网上一个月了,记者在那里见到他时,他语气里还有明显的激动,“当时参加的只有北广的几个学生、丁丁和我,现在,2000多人报名,网上的成熟作品就有几十部。”
“我希望自己老得只剩下牙床时,边嚼番茄酱玉米花边放《没时间》给别人看,告诉他们我曾是卡通人物,做过明星梦,”比刘峰到得更早的丁丁,是“全民上镜”的第一个“酷客”,“有创意+音乐+美好生活+数字摄像+网络”,丁丁觉得自己在生活中就是这样一个不折不扣的
“酷客”,“在家上班,写字,养猫,把自己扮做卡通,自由自在,”在不到8分钟的短片里,丁丁演了一回自己,他说的话和“剧照”还被登在了一家时尚杂志上,成了“新新新人类”的代表。
“自从我的电视剧上了网,每天我都蹲在聊天室里,看网友给我下的‘帖子’,对我的‘宝贝’品头评足,”刘峰和他们以“同志”相称,“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后可以在一起拍出更好的东西。
“数字技术把拍摄、后期制作和发布从专业的事,变成了一件很‘傻瓜’的事,这样的话,拍片子就不再只是圈子里的事,每个人都可以拍属于自己的‘电影’——虽然严格的说那不是用胶片拍的电影,用数码摄像机拍的短片也算不上电影那样的艺术品,但他们肯定有一颗‘电影的心’,”音乐中国网市场总监胡小鹿分析完活动火爆的原因后告诉记者,“参加的人都是有‘电影梦’的人,多是学生和公司的白领,做5到8分钟的短片。他们都很业余,这也是我们希望的,就像一场全民自拍的大联欢,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这些自拍者实现梦想。”
酷客:“喜欢,就拍呗”
去年的这个时候,Liu16(刘峰的网名)在网上找到了网友yeby激动人心的小说《绝对在乎你》,决定拍成“电视剧”,“只能叫电视剧,胶片贵的不敢想,用的是最普通的JVC家用摄像机拍的,分镜头都没有,故意不看任何专业的书,就是让自己随心所欲地去拍,”因为讲的是网络爱情故事,主角只要两个人,工商管理系的小王和小吕两个人就搞定了,“一共拍了8个月,”Li-u16说,“到后来已经不是一件快乐的事”,
“3月配好音了,可面对300分钟、整整5盘录象带,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是在拿8个月的时间冒险,我不知道敢这样做的人还有谁。”
最后,Liu16把零散的表达自己感受的东西作为线索穿插在情节中,“就像意识流一样的东西,”终于赶在5月中旬,期末考试前把这部101分钟、分做13段的“电视剧”在学校礼堂“公映”,“后期宣传,海报,赠送的电影票,一切都很正规,一百六七十个观众。”
“我也希望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电影中去,但是现实告诉我这有多难,我只能选择一件自己能做的事,把它做好,才能去想电影的事,”7月,刚从北师大影视专业毕业的石头(吴石友)在做一份帮人刻录光盘的工作,上学时的毕业作品《红壤》讲家乡的故事,男主角是弟弟演的,得了奖,“总是在说要用电影表现最真实的生活,可是为了电影,似乎很多年已经把家的感觉都忘了。”
大学同班同学宁浩比石头乐观一些,他在CHINA[V]兼职,给人照相,还给一些乐队拍MTV,“生活得不错,对拍电影并不着急,现在做的一切可以看作积累经验,”因为骑摩托车,同事提醒他小心,他总是笑着回答:“放心,我还留着小命拍电影呢。”
在石头和宁浩看来,那些用家用或数码摄像机“瞎拍”的人,根本不具备拍电影的基本条件,但是就像宁浩说的:“也许对待电影,他们是更执著的人,他们的作品很不成型,但那里面有真正的‘电影精神’。”
同样,在Liu16眼中,石头和宁浩这些有点专业的人不够“酷”,“喜欢就拍呗,心里并不总是有闪光的东西,错过了会后悔,”Liu16觉得,对技术的了解倒会让人产生束缚感甚至恐惧,“或者也许对电影的期望过多了,‘态度’不够单纯,反而妨碍它成为自由表达的工具。”
我的“电影”,我的生活
“那天自己一个人背着JVC768和架子趴上了铁路桥,一边听CD一边拍下了这一段。”Liu16指着电脑中《火车》片段问记者,“有没有坐在两列飞驰的火车之间的经历?很可怕,扑面而来的尘土和粪便一点不好玩。差点死了。如果哪个混蛋从车窗扔个瓶子,我绝对死了!”
“有很多这样乱七八糟的素材,其实表现了我生命的一个阶段,很多东西记录自己当时的想法,岁月就在镜头里面流逝。”最让Liu16感动的是这些花絮,“那时候我剃了光头,想留个念。拍摄过程中,北京最大那场雪我赶上了,学校落叶最多的一次我也赶上了。拍落叶那天我早上旷课在家,正想下午干点什么,我女朋友打电话告诉我,今天学校的杨树忽然像掉头发似的掉的很厉害,于是回去了,就拍下了《季节变化》,网友下帖子说‘太喜欢这里沉沉的感觉,本以为只可能用胶片才能拍出这种效果’,很多人感动得要跟我见面,因为他们在里面看到了自己生活的影子。”
几年前,一位日本女孩广美用数字摄像机拍摄的私人生活记录风靡日本,掀起狂热的自拍风潮,从日本归国、曾经预言“业余电影时代即将来临”的导演贾樟柯眼中,“电影表现的中心就是每一个人,这使电影更加开放”。
“也许最让人兴奋的是,数字技术和网络,让即使是‘傻瓜’也可以拍自己的电影,并且拍出‘傻瓜’的个性,这就很好了,”一直对电影“有想法”的韩峰经营着“燕尾蝶”电影吧,酒吧之中有架友人借用的16mm的放映机,那里每天都聚集众多电影迷,“这里是国内外前卫电影的发布基地,许多怀揣电影梦想的年轻人在这里切磋、交流,”韩峰认为,“资讯(包括电影)是很个人的事,每个人都有选择、享受甚至拍摄自己的电影权利,网络和我的酒吧提供这样的机会。”韩峰说:“通常,喜欢什么样的电影可以判断他是什么样的人,敢于自己拍电影的人,肯定是特别敏感又热爱生活的人,对于他们,拍电影变成了一件与钱和技术无关、只与个人心灵有关的事。”
花多少钱能拍自己的“电影”?
网友adream、小窦、amy、小J的短片《不一样》,拍摄了两天,素材长50分钟,拍摄经费:坐车+音乐中国开会+音乐中国提供器材(数字摄像机)+公共场地拍摄=10元以下。
孙韬的《咖啡日记》,素材长70分钟,片长20分钟,拍摄了5天,拍摄经费:四人打车300元+录像带140元+吃饭200元+喝咖啡100元=740元。
Liu16的101分钟长的电视剧,拍摄8个月,拍摄费用:JVC家用摄像机6000元(如果是数码摄像机约15000元)+电脑5000元+压缩卡2500元+刻录机2000元+录像机2000元+拍摄中餐费、路费约2000元=20000元。其实,从录像带转成VCD的工作Liu16可以交给音乐中国(www.musicn.com)做,他还希望网站帮他卖电视剧光盘拷贝,“我们确实有经营这些‘产品’的打算,卖给电视台或个人,但现在时机还没到。”胡小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