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风识向:胖瘦大战第N个回合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刘芳)
6月21日,英国妇女部召开紧急会议,与会各大时尚及女性刊物纷纷表态,为了正确引导公众的健康观念,今后必须用瘦得“正常”的模特取代瘦得“超常”的模特作封面女郎。
西方人的发胖已是不争的事实。一半的美国人超重,1/4的美国人患有肥胖症。法国最新儿童发育情况调查也发现10%~12%的6至12岁儿童体重超常,照此速度发展,不出10年法国胖孩儿就会跟美国一样多。所以说,让人瘦得“正常”已经很不容易,时尚刊物居然屡屡刊登匪夷所思的超瘦模特照,让不明真相的女性陷入瘦身陷阱不能自拔,严重影响国民身心健康,早该除之而后快了。
会议决定,英国妇女部将制定模特的最瘦指标,比指标还瘦的模特不得见报和出镜。可这指标怎么定呢?胖瘦不能根据外形来判断,这是医学界公认的,有许多看起来偏瘦的人其实积聚了很多脂肪,据说最准确的体内脂肪检测方式是把人丢在水里,根据流体静力学原理,个头儿大致相同的两个人,容易浮在水上的那个体内脂肪含量高。但这种办法忽略了身材比例等审美因素,太倾向于普通人了,时尚界肯定拒绝接受。
也许它们会接受这样的措辞——“不许瘦过奥黛丽?赫本”?可就算不许瘦过的是玛丽莲?梦露,比照目前胖状,洋人自家丫头和邻家太太的超标恐怕还是不止一点点吧,那政府指标会不会成为标准体型的官方数字,反而促成了瘦身陷阱的合法化呢?
其实不论合法与否,瘦身陷阱都将与时尚工业共存。以21世纪的审美标准,欧洲最著名的美人蒙娜丽莎又老又丑,如果我们去意大利菜市场挑几个西红柿,碰巧她从身边走过,大概谁也不会看她第二眼,而她如果给《美丽佳人》当模特,照片肯定出现在减肥药广告“瘦身前”那一栏,尽管杂志读者群平均至少跟她一样胖。
以前欧美的女性主义者怪罪男人容不得女人胖,也怪罪女人不争气,男人一不喜欢胖,自己就不敢胖了,现在据说连男人都既不敢胖,也不敢瘦(四五月份,美国《时代周刊》、英国《卫报》和法国《费加罗》杂志都报道了大西洋两岸的男子健身热和整容热)。审美霸权跟社会性别脱了干系,或者说哪种性别都跟审美霸权脱不了干系,那瘦身陷阱的缔造者最后就只剩了两个:一是时尚工业,它拼命夸大瘦的好;二是基本事实,有的人确实胖过了。
论证了瘦的美和好,也就鼓励了人们为了瘦不惜一切。热狗、汉堡、炸土豆条和冰淇淋花不了人几个钱就能把人搞胖,《华盛顿邮报》5月3日的漫画说,“它们杀的美国人跟烟草杀的美国人一样多”;而减肥的贵和难,自然无须多言。越难达到就越美越好,天生不增重的模特毕竟是少数,她们大多承认自己经常饿得两眼发绿,维持体形靠的不是运动,而是节食,但就是这个超现实的群体反而成了角色典范,靠着她们打前站,卖衣服的、卖化妆品的和卖减肥药的不就发了吗?而英国媒体提议打击的超瘦模特之所以一度备受器重,还不是因为她们使典范更超现实、更美仑美奂,让小女孩纷纷相信,怎么瘦都不为过,胖一点却不行。
太胖确实不好,但当胖子胖到一定程度且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瘦身陷阱恐怕就留不住人了。5月上旬,继加利福尼亚州圣克鲁斯县、首都华盛顿和米歇根州之后,美国旧金山市通过反体型歧视法,禁止在就业、住房、保险、贷款等所有领域歧视体型太胖/太瘦以及身材太高/太低者。该法与现有的反种族歧视法、反宗教歧视法、反性别歧视法具有同等效力,凡认为受到体型歧视的公民,可先到人权委员会投诉,如问题得不到解决,可向法院起诉。
多亏近年来美国兴起的“肥胖者也应为社会接受”的群众组织,为了电影院、餐厅等公共场所的加大座位和各种风格的加大号服装,他们不断举行示威游行,由于胖子已经多到足以控制部分舆论,所以“胖子也是人,也有公民权益”的心声一点点形诸法律了。
肥胖症容易导致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美国每年有大约30万人因此死亡,而英国现在有100多万人在节食瘦身,多为女性,许多人肠胃生病,精神抑郁。从超瘦模特下课到胖子专座登场,建筑在消费基础上的时尚工业支使着盲目瘦身的人,平凡朴素的消费欲念控制着能不发胖却任由自己发胖的人,不知哪一种消费欲念及其利用能成为胖瘦大战第N个回合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