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物语:春油贵如水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美国的旅行者常忆起他们的好时光,那是两年前,每加仑汽油的价格只有80多美分的时候。那时即使横穿美国,只要开的是普通四个缸的小轿车,全程的油费也不会超出100美元。油价中还包含了养路税,三四千英里的高速一直开下去,中间没有一个收费的卡子,费用之俭省任何其他的旅行方式都难以比拟。

自西向东,汽油的价格呈倒马鞍型,两边高,中间低。各州之间有明显的差距。但差距再大,由于基数小,也不像现在这样令人吃惊。今天,产油的德克萨斯的平均油价涨到了每加仑1.5美元(合人民币3.3元/升),到了加州,就接近2元,高速公路中间的一些油站,高标号汽油价更高达2.2元。居高不下的油价成了每一个旅行者最关心的事。即使在收入最高的旧金山湾区一带,为几分钱的价差,居民们也不惜排在标价稍低的商店前面。

石油危机来的突然,生活中处处与油相伴的美国人不免心生惶恐。年初,因为东北部地区油价涨到每加仑1.10美元,纷纷有人向石油公司抱怨,得到的答复是今年冬天的天气冷于以往,取暖用油增加。接着,冬春之交,人们看到了十年以来最高的油价。两年前,当国际原油的价格降到每桶10美元的时候,所有人都惊异于它的异乎寻常的低,但甘之如怡,现在却怨声载道了。

每当油价上涨,欧佩克总成为众矢之的,以至于煞费苦心,形成了一整套自圆其说的解释。欧佩克认为,油价上涨与原油价格没有直接关系,问题出在政府的税收上。欧佩克做了一项统计,全世界的石油产品中,原油成本只占到销售价格中最小一部分,而税收占了大头。以税率最高的西欧为例,石油制成品中税收占到68%,剩下的32%由产油商和提炼商平分。一桶原油从欧佩克出来,提炼厂提供的附加值基本相同,到了各国政府手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统计显示,1999年,每桶原油的平均价格是17美元,西方七国中英国加在每桶原油上的税为96美元,意大利68美元,德国55美元,日本37美元。美国的油价是发达国家中最便宜的,政府只从其中抽14美元的税。照欧佩克的口气,既然美国人享受着最底的油价,他们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面对限产的指责,欧佩克并不买账。

欧佩克说的虽然是歪理,但从统计中也的确看得出美国的驾驶者的确大大地有便宜可赚。如果一加仑油在美国卖到1美元,在德国,驾驶者就要多支付一倍的价格,到了英国,更要多支付2倍的费用。美国人动辄开着大拖车举家迁徙,或者拖着游艇、帐篷四处游乐,多得益于其独有的交通条件。只要汽油价格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来自美国的强劲需求仍然会使欧佩克有一段超额利润可赚。

投资物语:春油贵如水0

如果把本次石油价格上升与70年代的石油危机做一个类比,就会发现以目前的状况,发达国家对石油的承受力已经愈发地强了。1970年,石油危机还没有开始的时候,每烧一加仑的油,美国车平均行驶13.3英里,现在,即使是耗油的运动车,也能行驶19.4英里。换一个说法,1973年,驾车者每走一英里要花12美分,1979年,16美分,现在,则仅有8美分。

汽车越来越省油,与此同时,收入水平却大大增加。现在,美国人花在油上的钱占总消费的3%,20年前占到8%。尽管抱怨,美国人的旅行欲望毫无削减之意,5月末越战纪念日期间,2.84亿人次驾车出行100英里以上,创了纪录。

海湾国家的石油储量占到世界的

60%,仅沙特阿拉伯一国就占到26%,加上其他地区的产油国,欧佩克调控市场的手段自然游刃有余。几年前的油价下跌只是欧佩克内部失算所致,现在,欧佩克汲取教训,一致对外,自可予取予夺。22美元至28美元的价格控制协议或许只是缓兵之策,既然能够大赚超额利润,垄断方自然愿意将好时光延长再延长。

对西方,欧佩克50美元的价格政策基本上成功。阻止过高油价的任务只有落在发展中国家和其他产油国的身上。德意志银行的分析师预计,30美元的价格战略将阻遏全球经济,刺激开采,2年后,人们将重新看到15美元一桶的石油。不过,发展中国家和产油国的滞后反应将使欧佩克的好光景还能维持一段时间。随后,是新一轮的价格震荡。

欧佩克还没有忘记把原油和可口可乐、洗发水之类的液体商品做个类比,结果,可乐比汽油贵两三倍,洗发水贵出1600倍。自然,欧佩克没有把自来水也拿来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