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拉维尔斯坦》到《最蓝的眼晴》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马爱农 刘芳)
在本期畅销书榜上,竟然出现了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名字,这实在是令人欣慰。
先来看看犹太作家索尔·贝娄(1915~)的《拉维尔斯坦》。
索尔·贝娄可谓美国文坛的一员宿将,从第一部作品《晃来晃去的人》(Dangling Man,1944)问世,到《奥吉·玛琪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Augie March,1953)奠立自己的创作风格,再到《赫索格》(Herzog,1964)和《赛姆勒先生的行星》(Mr Sammler’s Planet,1970)获国家图书奖,《洪堡的礼物》(Humboldt’s Gift,1975)获普利策小说奖,贝娄在美国文坛纵横驰骋了半个多世纪,却依然宝刀不老,以84岁的高龄,又向世人贡献了一部充满睿智和深意的力作。
贝娄擅长描写大都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态,探索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出路,多层次、富有质感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文笔轻快跳跃,故于1976年以“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获诺贝尔文学奖。《拉维尔斯坦》可以说是沿袭了他先前作品的主题和风格,反映的依然是都市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和情感困惑,以及对社会和人类终极意义的理性思索。
小说以美国著名哲学家和作家艾伦·布卢姆(1930~1922)为原型,塑造了艾比·拉维尔斯坦教授的形象。布卢姆潜心研究西方古典哲学,还写了一本名为《美国思想的终结》(The Closing of American Mind)的书,这本书的畅销给他带来了滚滚利润,使他成为一个腰缠万贯的学者。
小说从主人公艾比·拉维尔斯坦教授暴富后开始写起,用讽刺讥诮的笔法叙述他怎样在欧洲一掷千金,挥霍无度,住大饭店,买高级车,一件休闲服就花了近5000美元,床上要铺最高档的安哥拉羊毛和貂皮毛;他还挥金如土地到处送礼,花80000美元买一辆宝马车送给性伴侣尼吉;与此同时,他还整天高谈阔论,没完没了地兜售他的忠告、俏皮话、低级的玩笑和崇高的思想,他的话题广阔无垠,从法律和政治,到雅典和耶路撒冷,到公牛队的乔丹和巴黎的美食。而他之所以这样放纵和无所顾忌,是因为他由同性恋伙伴处感染了艾滋病,已经来日无多。在他的富足和慷慨后面,实际上是对生命价值的茫然和摒弃;他滔滔不绝地发表议论,似乎一切事情都能理得清清楚楚,说得头头是道,而在这后面,隐藏着一种精神的漂泊和无可归依。他以反传统的知识分子形象出现,对自然不屑一顾,认为:“受过教育的人都犯了同样的错误认为自然和孤独对他们有益。实际上,自然和孤独都是有毒的。”然而,物欲横流的放纵生活带给他的却是艾滋病和死亡。
奇克是教授多年的密友,也是本书的叙述者。他亲眼目睹了拉维尔斯坦在生命最后几个月中戏剧性的行为方式,以及情绪的跌宕起伏,并将它们断断续续地记录了下来。因为奇克不仅是拉维尔斯坦的暧昧伙伴,而且还被拉维尔斯坦选中撰写他的传记。在两个人的关系中,尽管奇克年龄稍长,但他处处表现得像个小弟弟,在现实生活中需要教授的点拨和指导。这种小弟弟的角色在贝娄的许多部自传性的作品中都出现过,他似乎对此情有独钟。
但这部小说并不是一篇平铺直叙、角色单一的传记,作者同时还投入大量笔墨描写一些次要角色的生活和心理,如奇克,以及奇克的前妻维拉、现任妻子罗萨蒙,通过他们来影射或衬托主人公拉维尔斯坦。似乎在作者看来,表现一个人物有时并不需要长篇大论的记叙和讲解,或是简单的事实的堆砌,而可以通过一些有选择的片断,一些间接的影射和一些精辟的只言片语来勾勒人物的轮廓、神态。贝娄在他著名的《洪堡的礼物》中曾使用过这种手法。
总之,贝娄的这部新作无论是在主题还是手法上都保持了他原有的特色,并使之更臻于完美,再加上他80多年的人生体验和感悟,使作品中蕴含了许多发人深省的东西。
托妮·莫瑞森(1931~)是当今美国最有影响的黑人女作家,《最蓝的眼睛》(1970)是她发表的第一部小说。讲的是一个年仅11岁的黑人少女佩克拉·布里德洛夫,因为相貌平平,不被家人、同学和邻居喜欢,生活压抑,于是便梦想着能有一双像白人姑娘那样美丽的蓝眼睛,因为当时黑人女孩子普遍相信“蓝眼睛的黑人是最美的”。然而美好的梦想与丑陋的现实有着太大的反差。她不仅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反而被父亲强奸,怀上了身孕,堕入更加痛苦的深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使佩克拉精神错乱,心智疯狂,她出现了幻觉,相信自己真的拥有了一双十分美丽的最蓝的眼睛。
奇怪的是1970年出版的这部不足20万字的《最蓝的眼睛》,居然在30年后的今天又大受青睐,跻身新书畅销榜的行列,这是很耐人寻味的。
法国畅销书评
刘芳
法国《快报》周刊6月2日畅销小说排行榜
1.与你说再见之前 玛丽·克拉克·希金斯
AVANT DE DE DIRE ADIEU Mary HigginsClark
2.光明之石 克里斯蒂安·雅克
LA PIERRE DE LUMIERE Christian Jacq
3.命中注定的女孩 伊莎贝尔·阿朗德
FILLE DU DESTIN Isabel Allende
4.天使的帝国 贝尔纳·韦伯
L'EMPIRE DES ANGES Bernard Werber
5.拿破仑·保弥叶 桑·安托尼奥
Napoléon Pommier San Antonio
6.走向布朗家 菲利普·迪让
VERS CHEZ LES BLANCS Philippe Djian
7.我希望某处有个人在等我 安娜·伽瓦达
JE VOUDRAI QUE QUELGU' UN M' ATENTE QUELQUE PART Anna Gavalda
8.如果这是真的 马克·勒维
ET SI C'EIAIT VRAI…… Marc Levy
9.尸体X 帕特里夏·康威尔
CADAVRE X Patricia Cornwell
10.维诺里卡决定去死 保罗·柯埃罗
VERONIKA DECIDE DE MOURIR Paulo Coelho
在他上一部畅销小说《圣鲍勃》的结尾处,青年作家菲利普·迪让借书中人物之口说出他接下来要写一本色情小说,现在他果然写成了——《走向布朗家》最近登上畅销榜第6名。《快报》不仅对这本书评价不高,还调侃菲利普·迪让,说他“作为一个律己甚严的文字工作者,这次创作让人们看到了他的两个优秀品质,一是言行一致,二是敢于冒险”。迪让在接受访谈时表示:“我很清楚,目前还没有一部成功的色情小说,读者不是嫌我们不到位,就是嫌我们写得过火。”那么,自己动笔的时候,迪让怎么把握这个黄金分割点呢?《快报》评论说,从来没有一本小说像《走向布朗家》一样让读者如此无法逃脱地被淫秽笼罩,小说第一个让人火辣辣的镜头发生在一家女士内衣店的试衣间,简直就是一套常人无法想象的高难度体操,仿佛叙述者连同笔下人物的灵魂都交给了魔鬼;更可悲的是,作者的才气(甚至安排故事情节发展的能力)也不复存在,尤其是在一个日本妓女和一个仿佛麦当娜的女人莫名其妙地出现之后。迪让以前谈创作体会的时候还说“作家应该让文字比画面更有力”,这本小说里,他显然把色情画面当成了绝对力量之所在,让自己的文字彻底缴械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