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宏碁的网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刘韧)

一张宏碁的网0

施振荣  

Nasdaq好辛苦

施振荣对于将宏碁的业务在Nasdaq上市,总是“有点担心”,宏碁在台湾有6家上市公司,在墨西哥有一家上市公司,在Nasdaq,宏碁一家上市公司也没有。

施振荣认为,Nasdaq给企业的压力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股市。在美国,因为Nasdaq投资人不满意而引发的高科技企业高层人事变动是经常的事。由于美国职业经理人阶层业已形成,管理人才丰富,所以,经得起经常变动CEO。但是,在亚洲,不仅没有像美国那样丰富的职业经理人人才库。而且,文化上也不允许经常进行高层人事变动。在亚洲,企业创始人一走,企业就垮掉是很正常的事。Nasdaq的股东们不管你是亚洲企业,还是美国企业,他认为企业领导人不行,就会要求换人,不换人就抛售股票。

施振荣将要采取的方法是“将在Nasdaq上市公司的业务做得很单纯”,施振荣认为,“这样也许还可以。”

施振荣特别能理解现在很多公司“哭着喊着”想上Nasdaq的心情,“Internet企业不在Nasdaq上市就活不下去——有充足的钱还不一定能做好,钱比别人少,就更不要谈了——急忙上市作为一个短期的现象无可厚非,但是,作为长久的发展,亚洲企业都在Nasdaq上市未必是一个好的选择。”

中国能有几家企业在Nasdaq上市?或者说,Nasdaq能允许几家中国企业上市?施振荣也看得很清楚,“任何一个产业都是以市场来做思考的,中国IT产业除了少数制造业有世界性的市场外,其他都是中国市场。中国市场有一天会成为世界第二大市场,美国人正是看中这一点,才对中国格外垂青,但美国人并没有设想,从中国开发最后打入世界市场,他只是想将技术转移到中国,商业模式经过修正建立在中国市场。”

“对于一件事情,美国人短期可能会误解。但是长期看,他们够聪明,他们的分析、他们的深入程度都远超过我们考虑的范畴。”现在,“他们拿出万分之一、千万分之一的资本对中国进行投资当然值得。但这不代表他们真正要对中国进行投资,他们是试探性的,他们是最怕搭不上中国这班高速发展的列车才进行投资的。”

施振荣此番言论当然有他自己的目的,宏碁今年在国内的Internet投资约在4000万美元左右,已经开始在北京、上海、广州着手发现值得投资的公司。目前的障碍是,宏碁嫌大陆的Internet公司已经被美国人炒得太贵了,施振荣说:“以现在的价格就很难投了,投了以后,风险太大。”

李泽楷算成功吗?

施振荣反问:“你要考虑李泽楷是靠什么?”

刘韧:“靠他老子。”

“所以,他……”施振荣身子向后一仰,靠在了沙发上,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以施振荣身份确实不便对别人“说三道四”,间隔了两三秒钟,施振荣还是忍不住说了一句:“……当然,每个人的价值观不一样,但我以为,越是有钱的人对引导社会正确的价值观越负有责任。”

“像日本的几家公司、香港的几家公司,我不指名,他们那种模式不是一种永续的模式。不算成功。”

刘韧:“他们不是已经从股市上拿到钱了吗?”

施振荣对这个让人沾沾自喜的结果不以为然,“大家信任我,给我投几十亿美元,我就算成功吗?不算成功,我的责任才刚刚开始!我要替投资者赚钱,给他们回报。”施振荣顿了顿,继续说:“台湾在股市和房地产炒作上赚了很多钱的人,除了少数几个洗手不干的,其余全军覆没了,这条路不可能永续。”

施振荣将跟在别人后面“炒股”的人称为“最后一只老鼠”,“这只老鼠会受伤最重”。“不正确的东西本来就不正确,赌博本来就是不对的,手痒进去,幸运的那是属于幸运,输掉了,那是正常的。”

“台湾也有在Nasdaq上市的,现在也不行了,已经跌破IPO价格了。”

“一切为了Nasdaq,公司不从基本面上经营,总是从‘撮钱’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做无形价值为主,每个人都想着明天就要致富,在这个过程中会造成很多误导,时间一久,支付的时间和方法扭曲以后,投资人的信心会有问题,员工的心态也会有问题。”

“Internet虽然会将成功的时间压缩,但如果‘气’不够长,最终也会垮掉。很多Internet企业现在连怎么样活下去的模式都还不太清楚,所以,‘留着青山在’比较重要。”

Internet会创造很多新的机会,可能会发生什么,谁都不能完全预料,但施振荣可以肯定的是“合分还会再发生。在美国,不上市,就会被别人购买。Internet企业通过互相合并可以形成长期经营的经济规模。但是,未来将会是什么样子,我真的不知道。”

做了再说

1996年,宏碁20周年庆前,施振荣专门抽出时间上网感受Internet。施振荣平时很忙,没时间老坐在那里四处浏览,但是在做决定前,“Internet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怎么可能如此简单地将全世界都连在了一起?以及怎么可能很快很简单地找到那么多广泛的信息?”施振荣说。

从Internet下来,施振荣下决心成立了宏碁第一个Internet公司——元基。早在1991、1992年施振荣在美国卖家用电脑的时候,就听说过美国在线,就知道有“上网”这么回事,那个时候,谁也没拿上网当回事。

但是等到1996年,施振荣仔细考察和考虑过Internet后,他直觉到Internet“非进去不可”,但具体怎样进去,施振荣非常不了解,甚至“这个世界变化了以后,跟宏碁的相关性是什么?宏碁应该进入哪些点以及怎样进入,都不太清楚。”施振荣惟一清楚的一点是“Internet的世界一定会出现”。

在此种背景下,施振荣选择了从公司拨一批人先“做了再说”。这批人除负责人30多岁外,剩下的都是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施振荣明白,这些人和宏碁的文化格格不入,“既然他们是另外一批人,那就让他们自由去发展吧。”而且,只有“真正独立地发展,他们才会搞出我们这些人想像不到的东西,这些东西我们这些人现在都能想通了,现在大家都能认同了,但是在当时,让大家都想得通不现实”。既然想不通,施振荣们选择了“不去想”。自己没主意的时候,越少说话,越少犯错误。

回头看,元基之所以能够很快成为宏碁在Internet上的排头兵,成为华人第一做商业的网站,网上游戏、书、CD都做到台湾最大,就是因为宏碁的文化和组织能够允许有人“去试新的东西”。施振荣很自豪宏碁转Internet没有比“小企业慢多少”,比起大企业,“动作快太多了”。“现在,已经全面性地转了过来。”

“我敢于先做了再说,第一,先期的投入对整个宏碁集团来说,风险实在是太小;第二,真正花的钱也真少,做了三四年,也就投入了200多万美元。”“钱对于我们真的不是问题,问题是信心,如果我们前期做错了,投资输了,而且,输得莫名其妙,后面不敢投了,那才叫麻烦。宏碁现在信心这么足,敢向Internet下2亿美元的赌注,就是因为我们前面在Internet上的投资都成功了。”施振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