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从芯片帝国到资本王国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方向明)
如果说互联网新兴企业是“新经济”时代尚待开垦的土地,那么风险投资商便是垦荒者。风险投资者确定了在互联网世界的投资方向,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通常可以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当看到最有实力的风险投资商之一的魏德生开着一辆用过四年之久的破旧吉普车,在距金碧辉煌的Sand Hill 15英里之远的一间陈设简单的房间办公时,人们都不禁感到惊奇。他不是什么前卫的人士,但他被美国《新闻周刊》评为“世界风险投资之王”。
支持盟友的竞争对手
记者: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人们的思想和商业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一些传统公司往往挖空心思考虑如何“扼杀”那些来势迅猛的新兴企业,以防止它们来和自己争夺市场。而现在,一些大公司通过向互联网新兴企业进行早期风险投资,将其变敌为友。你在投资时,是否考虑投资对象是不是竞争对手?
魏德生:公司的风险投资要发挥不同的作用,第一,我们并不考虑投资对象是不是我们的竞争对手,而是看它是否有助于我们开发市场;第二,我们通过投资向世界打开一扇窗口,在应用技术领域扩大我们的眼界;第三,大家可以共同地发展互联网经济,我们以前仅仅是销售产品,现在要参与这个经济;第四,像其他的风险投资一样,我们当然要获取利润。
记:1999年,当许多Linux公司纷纷上市之际,引起市场广泛关注,部分原因是英特尔通过它的投资取向告诉人们,它将支持这一新型操作系统。Linux系统与微软的Windows系统是竞争对手,而英特尔与微软是重要的联盟伙伴,你们支持盟友的竞争对手,是怎样考虑的?
魏:公司经营的出发点必须符合公司最佳的商业利益,如果我们不帮助使用英特尔产品的公司,这显然不是一个很明智的商业决定。Linux系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很多人都希望使用Linux系统,还有一些软件并不像Linux那么著名,它们也使用英特尔的产品,比如不同类型的unix,我们也给它们提供帮助。
记:据说微软对这件事很恼火,我想问一下你对微软的恼火有什么表示?
魏:我们和微软的合作还是不错的,因为我们有很多共同的商业利益,很多方面我们有一致的意见,但我们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
记:在中国这叫“脚踩两只船”,请问你怎么样摆平两只船的微妙关系?
魏:我们每天都遇到这些问题,无论是康柏、联想还是戴尔,它们都使用我们的技术和产品,实际上它们都是竞争对手,所以我们必须不透露各自的秘密。另外像一些软件公司,它们也都是竞争对手,但它们都在我们的平台上开发产品,因此我们必须处理好跟它们的关系,否则我们的业务根本进行不下去。
不干预投资对象的业务
记:在美国,专业风险投资公司比比皆是。但是,许多企业家仍然相信蓝筹股公司的资金是比较稳妥的选择。这是为什么?
魏:一个公司能和业界的大公司结成合作关系,尤其是和有很多全球业务的大公司合作,对它们大有裨益。
记:在中国,人们好像更喜欢专业风险投资者,因为专业风险投资者的投资目的比较单纯,主要是为了获得投资回报,一般不干涉投资对象发展业务。中国人不太喜欢来自产业资本的风险投资,比如中国人认为,微软在中国的投资与它在中国的发展战略有关,它要将投资对象纳入其发展战略,它要干预,甚至控制。英特尔与微软是类似的公司,你们的投资与在中国的发展战略是否有关,你们向投资者施加哪些影响?
魏:我无法评价微软在中国的发展战略。我们不参加所投资公司的董事会,不介入它们的日常管理,也不参与它们管理人员的招募,这些都是传统风险投资所做的,我们真正发挥的作用是在市场和技术上。我们提供风险投资,必须双方有共同的利益,必须造成一种双赢的局面。我们要让所投资的公司按照最符合它们利益的方式发展,如果我们的合作伙伴不能在它自己的市场中取得成功,我们也就不可能在自己的市场上取得成功,它们不成功对整个市场发展没有任何帮助。
记:思科公司把投资作为密切战略伙伴关系的一种方式,甚至产生一种联姻关系,在思科兼并的公司中,有15%都有思科的风险投资。英特尔投资基金是否也肩负这样一种使命:为英特尔公司的购并计划进行先期的投石问路?
魏:我们投资了400多家公司,但只收购了其中一家,偶然、巧合的收购会发生,但这不是我们事先的计划。我们一方面看自己的市场,一方面看合作伙伴的市场,只有它们也取得成功了,我们的整个战略才能取得成功。
魏德生(卢北峰 摄)
中国需要一定之规
记:据我所知,英特尔公司对中国的风险投资尚处于试探性阶段,中国的环境肯定与美国不同,你在哪些方面还看不清,有什么顾虑?
魏:我们在中国的业务不是试探性的,我们所做的事情都是要促进互联网的发展。在任何国家,我们都要了解互联网快速发展过程中有什么局限,看我们从资金、业务等各个方面能做些什么。
记:你认为中国在投资环境方面哪些是急需改进的?
我只说过我错过了一个机会,像雅虎的例子,因为一开始看不到战略上的联系,我把雅虎看成一个搜索引擎,当时还有一些搜索引擎比它做得更好,后来雅虎变成一个门户站点,我已经来不及了
魏:做投资牵涉到规章、法律等方面的问题,对一个外国投资来说这是非常困难的。风险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正常的业务风险,把钱拿出来就是有风险的,你可能颗粒无收,这种风险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处理;另一种比较难处理的是监管体制上的风险,现在按照一定之规来做,忽然有一天冒出一个新规定,你就会无所适从。中国的市场很大,而且在不断成长,同时,中国正在经历互联网的发展,制度可能有些变化。我们在中国的业务摊子铺的比较大,有1000多个工作人员,所以我们不想做一些违法的事情。我们对整个投资环境持有长远的看法,几年之后环境会有所改善,投资起来更容易,我们对此持乐观态度。但这些并不意味着我们现在投资很容易,实际上这很艰难。
仅仅有钱是不够的
记:1999年,你的投资基金向250家企业投资12亿美元,到12月份,这些投资的回报超过了80亿美元,投资回报率为400%。英特尔造就了很多成功者,华尔街的许多新宠都得到过英特尔的投资。但你对媒体承认,你也犯过许多“不可饶恕的过错”,比如,你曾拒绝向雅虎(Yahoo)或美国在线(AOL)投资。
魏:我只说过我错过了一个机会,像雅虎的例子,因为一开始看不到战略上的联系,我把雅虎看成一个搜索引擎,当时还有一些搜索引擎比它做得更好,后来雅虎变成一个门户站点,我已经来不及了。我们都会在某些时刻丧失一些机会,就像赌马一样。即使最优秀的风险投资者也不可能抓住所有最好的机会,人无完人。
记:为什么《新闻周刊》会把你评为“风险投资之王”,你这王冠是怎么戴上去的?
魏:那篇文章并不是说我个人,而是说英特尔投资基金。我们抓准了一些趋势和苗头,而且我们比其他一些风险投资者投的要多,实际上很多方面我们都开创了先河,在世界上也是很独特的。但我们不是至善至美的,国王也会犯错误。
记:中国现在已经有数百家公司从事风险投资业务,他们大多是新手,你作为一个老手对他们有什么好建议?在你从事风险投资的经历中,你有哪些教训值得他们借鉴?
魏:第一个教训是要努力把业务放在真正的业务计划上;第二,仅仅有钱是不够的;第三,互联网加速了世界的发展,但投资要根据各个方面的利弊来做决定,不要认为互联网企业都赚钱。美国有个谚语,生孩子需要9个月,把所有的钱很快拿到桌子上并不意味着成功。
记:你做了这么多年风险投资,胆子是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
魏:如果你一定要让我在二者之间做一个选择,我显然是胆子越来越大了。因为我非常喜欢新技术的出现,与30年前相比,现在新技术要多得多,这使我能保持一个非常年轻的心态。我非常愿意同技术开发人员打交道,喜欢学习新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