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技术:制造业与新经济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胡泳)

叩问技术:制造业与新经济0

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不少国人对“制造业衰退”感到忧虑。言重者甚至说,在任何时候,一个没有制造能力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问题被提升到这一高度,新经济的提倡者不得不担心会不会被指为“民族罪人”,因为鼓吹振兴制造业的人大多把制造业同新经济简单地对立起来。

其实,准确地说,制造业在中国并未衰退,它占GDP的比例并不低,各部门门类也非常齐全,分工很细,产能很高。无奈产业竞争能力低下,致使它的中心地位开始摇摇欲坠。

一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需要制造业基础,这点我是同意的。关键在于,我们要的是什么样的制造业。

一个国家如果拥有设计和销售产品的知识工作者,就能轻易地实现产品的低成本和高质量。在知识经济时代,发达国家将进一步摆脱物质生产的拖累,而成为向全球提供知识、技术、智能和思想的“头脑国家”,而另一部分无法进入这一时代的国家,将成为利用这些知识、技术、智能、思想进行物质生产的“躯干国家”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为自己设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在钢产量上赶超英美等西方国家。半个世纪后,我们的钢产量的确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美国最好的小钢铁厂能以少得多的工人生产中国大型国有钢铁企业生产的所有产品,不仅质量更好,效益也更高。

当然,一座小钢铁厂不必实施综合性的钢铁企业中劳动最密集的程序,如熔炼铁矿石以获取铁。但是,综合性的钢铁企业和小钢铁厂之间的主要差别不在于生产过程,而在于生产者。小钢铁厂的工人不是蓝领工人,他们是知识工作者。钢铁生产以往需要的是体力和技能,现在需要的是知识:有关生产过程、化学、冶金学、计算机操作的知识。被中国的大型钢铁企业解雇的工人到美国的小钢铁厂工作能适应吗?小钢铁厂是完全围绕信息而不是高温组织的钢铁厂。

21世纪是讲究高价值的年代,那些取得成功的制造业公司,往往是满足特定客户的需求,从高产量转向高价值的公司。看看今天的世界经营活动中,哪些是正在创造高价值的企业:在美国和世界经济的主要地区,钢铁业中发展最快、最能赚钱的,不再是生产大量钢锭的拥有上万名雇员的庞大的联合工厂,而是生产特种钢的小厂,这些特种钢包括为特种用途汽车、卡车和设备而生产的耐蚀钢;可以用于压铸曲柄轴中的轻型和精密平衡部件及引擎中的高压力部件的铁粉;用于飞机的涡轮和压缩机圆盘、垫片、封口和其他高温元件的由钢与硅、镍或钴合成的合金(麦道公司购买的单价为5万美元的直升飞机螺旋桨就是用17种不同材料组成的合金)。在塑料方面,高收益不再来自聚苯乙烯这样大批量生产的基本聚合物,而是来自用独特的分子化合方法生产的特种聚合物,它能经受不同程度的压力和温度,可以铸成复杂的部件(如蜂窝式移动电话或计算机中的部件)。化学制品最大利润来自为特定工业用途而设计和生产的化学制品。最能赢利的纺织业是为汽车、办公室设备、防雨装置和墙面生产的特制漆布和精制布。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公司日益围绕信息和知识组织生产。今天,一辆普通小汽车中包含的信息技术的价值已经高于其所用钢铁的价值。即使是家庭用品,如微波炉和电冰箱,也包含了大量电子知识,使消费者得以享受它们的功能。德鲁克总结说,过去40年里,无论什么传统产业得以成长壮大,都是因为它们围绕知识和信息进行了重组。

反观中国的传统制造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非常严重,经济效益低下,企业发展陷入简单的再生产过程,无力开拓新产品,产品质量无法提高,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在制造业的基本材料已转化为知识的情况下,不提倡知识经济,中国制造业的前途何在?

一个重要的事实是,一个国家如果拥有设计和销售产品的知识工作者,就能轻易地实现产品的低成本和高质量。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发达国家将进一步摆脱物质生产的拖累,而成为向全球提供知识、技术、智能和思想的“头脑国家”,而另一部分无法进入这一时代的国家,将成为利用这些知识、技术、智能、思想进行物质生产的“躯干国家”。对中国来说,知识经济的挑战是真实而严峻的。如果仅仅因为中国仍处于工业化或日前信息化发展阶段就把知识经济视为一种“幌子”,后果会如何,将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