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抑郁:生活的另一种理由
作者:王珲她死了
2000年3月30日,上午,一个巨大的声音自天而降,在清洁工刚刚走过的地方沉闷地撞地。转头望去,那赫然是个人,脑袋已经摔烂。
据首都师范大学的老师说,自杀者是从宿舍楼10层走廊的窗户,踩着凳子跳下去的。跳的时候,有人听到她“啊”的一声大叫。
又传,死者上午打过电话找她的好友,但大家都上课去了。也许接到了这个电话,结果便不会如此?
死者是首师大中文系副教授刘可,生年47岁。原来的大学同学都在奇怪,为什么一个刚刚分了房子、学术上蒸蒸日上的人竟会选择这条路?
死者的生前男友提到两个细节:在她死前的周日,她奋笔5个小时写了2万多字的自传——《一个女人的真实故事》,写到悲处常是放声大哭;她严禁男友拉开窗帘,对他要到阳台上的行为异常紧张。
自杀者的死在校园里仿佛只激起片刻的涟漪。淡漠者认为,这是她的必然归宿,因为“她一直就挺怪的,精神有点问题”。更有甚者说,对自杀这种事“早已见惯不怪”!
他活下来了
3月31日,李宁忠在校园的三角地现身说法。由他发起的“互联世界阳光工程爱心行动”,正以北大为第一站,进行抗抑郁症的普及宣传。
已是北大99级硕士生的李宁忠,因大二开始的情感问题,陷入抑郁。去年12月,北大光华学院两个博士生跳楼事件,让李宁忠近于崩溃。“那时我天天都在想这件事,自杀是懦弱者的行为,可我摆脱不了死的想法,只好求宿舍的同学,一刻也不要离开,我知道,只要身边一个人都没有,我也一定会从窗户跳下去的。”李宁忠说。
1999年12月17日,李宁忠接受了北京大学医院森田疗法病房主任康成俊的诊断。从此刻开始,李宁忠获得了再生,“我刚住院时,也就是看到身边原来‘看破红尘’的病友,经治疗后‘好得不得了’,才对自己抱有一丝生还的希望。我一千次地问医生:‘能治好吗?’医生一千次地告诉我,‘没问题!’;我一万次地对医生说,‘我不是抑郁,我看破生活了!’,医生一万次地对我说,‘典型的抑郁,欲求不满!’直到两个星期后的一个早晨,当我醒来,看到灿烂的阳光正暖烘烘地照在我的床上,听到窗外小鸟在快乐的歌唱时,我第一次发现,生活原来这么美好!”
研究指出,当人的欲望成算术级数增长时,其内心的烦恼成几何级数增长。“人,最重要的就是要肯定自己拥有的,不能以病态的苛求对待生活。”康大夫说。“以现实的方法过现实的生活,才会幸福。能接纳自己的缺陷,你就是一个精神健康的人。”
康大夫通过药物、心理以及在睡眠、饮食、运动三方面调整,仅两个月便可以让患者摆脱抑郁。将欢乐带进生活,保持良好的心境是他的基本策略之一。
现在李宁忠俨然已是康大夫的得力助手,不仅带起了病区的笑声,还鼓动着病友们用坦然的态度帮助网上、电话中求助的抑郁者。他仍住在弥漫着药水味的病房里。阳台是他最爱待的地方,不起沙尘的日子,他喜欢拿把椅子坐那儿,看春光,看楼下过来过去的人。“顺应自然,为所当为”——隽秀的楷书,工整地书写着这些康大夫反复强调的话,镶嵌在墙上,抬头即见。
被强调的“抑郁”问题
召开于4月10日的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会,再次强调去年中国/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高层研讨会上强调的问题。去年11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布伦特兰博士披露,精神疾病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世界上前10种致人残废或使人丧失劳动能力的疾病中有五种是精神疾病:精神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两极精神紊乱、酗酒和强迫性神经病。而在全世界的十大疾病中,精神抑郁症列第五位。据估计,到2020年,除缺血性心脏病外,抑郁症会成为影响寿命、增加经济负担的第二大疾病。
布伦特兰并且说,未来几年中国的情况也将不会例外。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证实,精神障碍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据1993年抽样调查表明,国内各类精神病的总患病率已由50年代发病率的2.7%上升到13.4%(不含神经症)。
在世界范围内,精神抑郁症患者有3.4亿,这个数字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7~8倍。每年1000万到2000万有自杀企图的人群中,45%~70%是明显的情绪抑郁。长期以来,中国都将抑郁症的临床表现诊断为神经衰弱,因此中国抑郁症患者的数字是多少,人们并不知道。可以统计的是,中国每年有20万人以自杀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这是全球自杀者总数的1/5。
抑郁的年代?
作为人类正常情绪的一种,“抑郁”并不在这个时代独有。2000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多是在情绪低落时,才对生活辗转思索。动物们也会抑郁。有些时候,抑郁像爱、恐惧、痛苦一样,它的存在能够减弱人类做毫无希望之事的冲动。因此,专家们也说:“轻度的抑郁,会成为激励人们超越自身的向上动力。”
但所有的问题都在于适度。对于上述数据,你大可视作危言耸听。孤立地列举数据没有意义,值得关切的倒在于,自二战以来,患忧郁症的人数已经翻了一倍;在美国,有3500万人服用着抗忧郁药,每年自杀的人数是30万。想一想,他们2亿人口,中国是13亿——20万自杀者中又有多少是在农村因贫苦、愚昧而轻率自杀的呢?抑郁不是人类的弱点,也不是意志品格或运气的标尺,但是这个像流感一样不时发作的疾病,为什么会如此频繁地光顾这个时代?
“时代激烈的竞争,生活节奏过快,精神压力过大,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无法躲避的,你的任务是改变面对困难的态度,这是预防抑郁最有效的办法。”康大夫说。他指出,普遍性的观念误区是,认为只有不遗余力、拼命工作才是值得尊敬和有价值的,“但很多人,成功了,也感到自己枯竭了。为什么?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很有道理,张而不弛,某方面的资源就会被耗尽。真正成熟的人懂得调适自己,劳逸适度,会娱乐,会宣泄,不迫使自己追求超乎能力的目标……”
失衡的现代人
在京城某广告公司当设计师的王清告诉记者,她到公司两年以来,几乎天天加班,“很多时候,我想抗议!我宁愿少拿点钱,让自己有点私人空间,和老公在一起享受家庭的时光,我不觉得工作应该成为生活的全部,可是没有人这么想!大家都拼命干活,拼命挣钱,弄得我反倒觉得自己这么想有罪,好像就自己好逸恶劳。社会的评价标准还不就是挣钱多少吗?!”
王清说:“你去问问干我们这行的,有几个不觉得身心俱疲的。”是啊,每天不想起床,下了班瘫坐在电视前,看不进去书,不愿听电话,不去做运动,懒得见朋友,没有时间与爱人交流的我们,生活得难道不像抑郁者吗?
常被请到企业做心理咨询的北大老师李靖很替备受瞩目的IT界人担忧。“这个行业人员的年轻化和竞争的残酷性都是最突出的,但现在整个社会都是技术至上论,有了技术,一俊遮百丑,对社会的了解,对自身的了解都被忽略了。”李靖说,“大家普遍关注的是,都是经营的业绩,但是这个目标究竟是不是自己的目标,自己的主体信念到底是什么?如果不想清楚,失败的时候怎么挺过去?”
李靖认为,社会转型期人们对精神和物质追求的严重失衡,才导致了诸多的精神问题。他强调说:“物极必反。人是有精神实体的人,如果长期忽略自己的真实感受,问题就会出来了。抑郁其实不可怕,但如果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这列直冲而过的列车,就会把你打倒。”
爱是精神力量的实质。这个爱包含着对自己的尊重和对外在世界的关爱。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将刘可置于死地的是爱的缺失,而让李宁忠走出抑郁的力量,是康大夫及周围人群的关爱。“有着不愉快的童年的人,交织着轻度的劣等感,自我实现的动机很强,其实是在期望着外在的好的评价,也就是爱与关注。”康大夫说:“爱是最有力量的。”
正确地预防、正视抑郁,让我们的性格更健康一些
作为人类正常情绪的一种,“抑郁”并不是这个时代独有
关于抑郁症的话题
沈志红
抑郁症自我诊断
(在以下9种症状中,若有5项以上持续两周且几乎每天都存在,即可视为抑郁症)
1.持续失眠,或嗜睡;
2.情绪低落;
3.体重或者食欲明显改变;
4.可察觉的焦虑不安或行动迟缓;
5.过分自责或无价值感;
6.死亡或自杀的念头反复出现;
7.持续犹豫不决或注意无法集中;
8.感觉疲劳或丧失精力;
9.对日常生活的兴趣减退
当我们讨论造成一个人精神抑郁的原因的时候,除了应该讨论他所身处的各种不正常人际关系的影响,以及他本人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手段之外,是否也应该把目光投向他的童年,投向那些对他性格形成非常关键的岁月。
也许根本就不存在“金色的童年”这样的词汇,所有人的童年都是在庞大的成人世界的重压下度过的。由于衣食不能自理,无形之中便形成了对父母权威的惧怕。更由于他们无法熟练地运用成人世界中非常有效的权利手段——语言,无法以清晰的词汇表达出自己的情绪与看法,只有借助哭声来表示自己的情绪与反抗。而这种表达方式更引起父母的反感与轻视,认为这只不过是一种“孩子气”式的发泄,对哭声中所包含的情感的内涵更加漠视。
更加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那些父母以极端手段对待孩子的家庭。在那些父母经常以暴力体罚对待孩子的家庭中,孩子在极端恐惧之下又往往形成极端暴虐的性格。由于孩子不敢将怒火发泄到比自己强大的父母身上,其他弱小的东西——例如布娃娃,小动物,甚至上学以后比自己弱小的同学——都成了他发泄怒气的牺牲品。这种性格延伸到了成年时期,便出现了无法抑制的暴力倾向。而有的人因为愿意以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别人,心中所压抑的情绪又无法排解,只有以压抑的方式来对待自己。这可以说是一种“和平的暴力”,只是这种“暴力”是针对自己的。
假设我们承认我们所有的推理都是对的,那么紧接着我们该问的问题就是:我们应该怎么办?
有的心理学家建议我们应该直面父母。但是这种方法常常是无效的,因为很少有父母愿意承认他们对孩子性格所造成的影响:“我们抚养一个孩子已经够含辛茹苦,难道还让我们注意到孩子的性格?”这往往是最有效的托辞。
于是我们只好把目光投向我们自己,投向我们自己的孩子,也许当我们认识到我们自己的性格和自己的生活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自己父母和家庭的影响时,我们可以转而关注我们自己的孩子,使他们能够避免受到我们某些不良性格的影响,而使他们的性格更加健康一些。毕竟,从自己开始是最容易也是最实际的。
治疗抑郁症的常用药物
三环类抗抑郁剂
药名:丙咪嗪(imipramine,Tofranil)
作用机理:阻滞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的再摄取
常用剂量:100~300毫克/日
副作用:口干,瞳孔放大,癫痫发作,谵妄,心脏传导阻滞,阳痿,过敏反应,撤药综合症。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药名:吗氯贝胺(moclobemide)
作用机理: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并具有选择性与可逆性。
常用剂量:100~600毫克/日
副作用:副作用较少,常见副作用有:头晕,恶心,失眠。
四环类抗抑郁剂
药名:麦普替林(maprotiline,Ludiomil)
作用机理:选择性抑制去甲肾上腺素摄取
常用剂量:初始剂量为25~75毫克/日,两周后改为150~200毫克/日,老年患者最大剂量225毫克/日。
副作用:有较高的癫痫发作率。
5-HT再摄取抑制剂
药名:氟西汀(优克)(fluoxetine,Prozac)
作用机理:通过阻断5-羟色胺的再摄取,使神经细胞突触间隙中的5-羟色胺增多,从而增强5-羟色胺能神经传递,发挥抗抑郁作用。
常用剂量:20~60毫克/日
副作用:恶心,厌食。
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
药名:丁氨苯丙酮(bupropion)
作用机理:抑制多巴胺再摄取,激活多巴胺活性。
常用剂量:300~600毫克/日
副作用:坐立不安,失眠,头痛,恶心,出汗,诱导癫痫发作。 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