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明信片:新媒体,电子出版及其他

作者:娜斯

(文 / 娜斯)

说在网上发表的文学就是网络文学也没多大坏处,如果人们认为它是新潮的网络文化的一部分,与传统文学相比有了新的文化涵义,我也不能认死理地反对。我只是一贯地对我们很多文学的分类有疑问,比如伤痕文学啦,寻根文学啦,留学生文学啦,等等。这些标签一贴,有时好像就把作者给限制住了。比如,留学生文学,顾名思义,就该是到海外留学的人写出来的文学了,而且含有“反映留学海外生活”的意思。那么有一个专写犯罪的作家(本人可能根本不曾留过学),就是想讲一个精彩的犯罪故事,那主人公恰好选了一个在美国留学的家伙,那本书是不是也非得算成留学生文学呢?而且是“刻意反映留学生活的阴暗面”呢?我最近正好去美国的最南端Key West度假,那里有海明威的旧居可供参观,让我想起海明威这帮家伙20年代都爱“出洋”,那时西方的文化中心还不在美国。在巴黎的酒吧咖啡店混啦,到西班牙去参加内战啦,到墨西哥湾钓鱼啦,所以那时的好多美国小说都是以国外做背景的——在国外的美国人。他们后来得了个“失落的一代”的美名,不过他们的书没人给叫作留洋文学。如果是那样,从亨利·詹姆斯、乔治·艾略特到海明威、菲兹杰拉德都得称为“留洋作家”了。

最近美国作家跟网络结合出的事儿当然要数恐怖小说大王斯蒂芬·金的新作由网络最先发表,一时之间,“洛阳纸贵”这个词的现代版不知该叫“争先下载”还是什么,弄得出版商们对电子出版信心大增。不过斯蒂芬·金本有一群“金迷”似的读者簇拥,恐怖小说又悬念引人,金本人因严重车祸后是否能恢复创作水平而引人注目,所以各方条件促成此事,不能代表其他作品都会有此效果。但不管怎样,电子出版将会是出版业的一个新部门不由分辩。有一阵子我因事常去IBM的电子商务讲解中心,听了一脑袋的电子墨水,电子报纸之类的事情,突然发现我很怕纸张彻底消失(当然不会)。因为一旦电子墨水研制成功(按IBM的说法,应该在几年之内),我们可以带着那一张电子报纸,每天通上电让电子墨水显示出来就行了,而且我们可以有选择地收阅,你可以只接收体育版,或财经版,或家园版,等等。

纽约明信片:新媒体,电子出版及其他0

斯蒂芬·金本有一群“金迷”似的读者簇拥,恐怖小说又悬念引人,金本人因严重车祸后是否能恢复创作水平而引人注目,所以各方条件促成此事,不能代表其他作品都会有此效果

不过没人把斯蒂芬·金的小说称为网络文学,它只是网络出版的小说。但美国也有时髦词,就是这个“新媒体(New Media)”,也就是针对传统的印刷,电视,广播媒体而言的网络媒介。所有的传统媒体都有了个网络版,两者在内容上区别如何呢?我觉得习惯使用之后,两者各有千秋,读者的确受益。比如,我仍然订阅几本印刷杂志,因为拿着方便,但是这些杂志一般都有网络版,有些是开放的,有些是印刷版订户通过个人密码才能阅览的,一个是手边没有杂志时可以上网,另外旧刊内容查找起来也很方便。像《华尔街日报》这样的报纸,网络版比印刷版收费便宜,但内容也与印刷版略有不同,有些文章网络版没有,但即时商业、股市新闻却又是印刷版无法提供的。

纽约本是传统媒体中心,所以尽管网络业在硅谷兴起,但是新媒体业仍发生在纽约百老汇二十来街以下苏荷区以上,人称"Silicon Alley"(硅巷?)的,成为新媒体公司聚集的地方,网络出版,网络广告,网络设计,等等。因为华尔街投资人对网络的看好,友朋之间,不时听到这家公司被购买了,那家公司要上市了的消息,搞得纽约房地产价不断大涨!

然而我在海明威的旧居参观的时候,正是美国股市近年内最大动荡的时刻。我和同行的朋友“毅然决然”不带笔记本电脑,准备不理会股市动荡而彻底过度假生活,结果桃花源游回来,市场没有崩溃。市场分析家都说:新经济仍然前景乐观,但也是网络业退烧趋于健康体温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