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艺术在长春?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吴美纯)

网络艺术在长春?0

网络艺术在长春?1

在长春举办的“2000中国网络影像艺术展”在策展意念上敢为天下先,把网络经验对于中国艺术的意义提上了议事日程。只是作品有点名不副实。且不说石青、邱志杰、焦应奇、周啸虎的作品都只是多媒体光盘,并不存在于互联网上,有的艺术家也只是介绍自己过去作品的个人主页。那些号称是影像作品的照片有些竟是装置或物体的记录图片。郑国谷、周铁海、赵半狄展出的都是影像作品的原作,居然跟陈文波、钟飚等人的油画翻拍成的照片放一起展览,看不出有什么道理。如果这也可以成立,是不是把画一张画,做个雕塑的过程拍下来也一样可以自称为Video Art呢?

网络无疑是艺术可善加利用的新媒体,今天出现在网络上的艺术品绝大多数是远运落后于网络本身的东西。你打开网上跟艺术有关的站点和主页,看到的还是油画、国画、雕塑。网络展览当然免去了你承受堵车的痛苦大老远地跑去看一个破展览的风险,你可以把它当作亲身体验艺术品之前的“预览”。世界各大博物馆的网站让你坐在家里逛遍世界任何作品。可这些东西都还不是真正与网络般配的艺术。网络艺术当然应该是多媒体,当然必须是互动的,当然要链接着无穷无尽好玩的东西,而且,你也不能把它挂在你家的墙上。不然为什么叫它网络艺术?多媒体将把各种艺术再次捆绑在一起,营造出不可还原为组合要素的综合体验。如果这个多媒体文件不是太大的话则可以把它放到网上成为一个网络艺术作品。

有趣的是各国的调查结果居然大同小异,背景都有山峰和蓝天白云,中景都有一棵树,而各国人们最讨厌的画几乎都是几何抽象风格。通过调查的方式对审美意识形态进行了曝光

它可以像克劳德·寇西创作《你选择爱还是性?》那样,由一大串似乎无穷无尽的问题组成一个网络作品,例如第一个问题便是“你选择爱还是性?”此后的每个问题都有两个可选的回答,如此类推,便形成了一个不断分岔的树形结构的问题集合。但是提出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这本身就关乎我们的时代和环境,关乎提问者自身的观念。又如“你小时候与父亲谈个人问题是困难的还是容易的?”等,这些问题涉及了情爱观念,两性问题,家庭,阶层,实际上是某种心理测验。由于大部分由文本组成,网页打开的速度很快,问题接踵而来,访问这件作品是一个相当刺激和愉快的经验。前苏联艺术家柯马和梅拉密的《最喜欢的画》也是一种形式(《三联生活周刊》曾详细介绍过),异想天开地进行了严密的民意调查,想要弄清楚:既然艺术应该为人民服务,而什么是人民最中意的绘画风格。根据调查公司的统计结果,他们画出了最受欢迎的画和最被讨厌的画,他们甚至为这些画的色彩量化配方绘制了比例表。目前这个计划正在扩展为全球计划并在网上公布并接受反馈,你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与艺术家联系提出你关于最好的画和最讨厌的画的看法从而修正其统计结果。有趣的是各国的调查结果居然大同小异,背景都有山峰和蓝天白云,中景都有一棵树,而各国人们最讨厌的画几乎都是几何抽象风格。通过调查的方式对审美意识形态进行了曝光。

当然,网络作品还可以设置一个虚拟的空间供访问者在其中体验,这类作品大量借鉴了电脑游戏的互动性,利用游戏的娱乐性改造成更异样的文化思考。它们与前两者的概念性相比更为感性。当互动多媒体作品置身于网上成为网络艺术时,大大加强了观众参与程度,也许将改变我们传统的艺术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