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流水线上的工具?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三联生活周刊)

如果我们能够从一个时代发展的纵深角度考究一下我们的教育问题,可以发现一条明显的变化曲线:五六十年代学生过重的负担大部分原因在于当时的师资力量奇缺,教育质量不高,学校不得不开设更多的课程,布置过多的作业和考试;到了60年代末,抛开书本闹革命使学生获得了空前怕也是绝后的解放,“读书越多越反动”的理论和停止高考——包括后来上大学实行的推荐制度,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了学校教育的争论。80年代之后,对现代化和财富创造的热望,将教育推到了发展的核心地位,这个时候,对学生——也就是未来的人才——的价值标准成为人们对学生、对教育最终极的要求。

这当然是文明的进步,然而,作为现代化道路的一个重要支撑和供给体系,我们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模仿着现代工业制度而建立,它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工厂化流水线大生产和重视效率。

“教育是为人的,还是人为教育?”在“生产人才”的过程中,这是一个常常被忽略的大问题。“多年以来我们一致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使孩子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由潜在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劳动力的过程,一句话,就是为未来做准备的过程。”教育学家顾春说。

教育:流水线上的工具?0

教育:流水线上的工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