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云南制造

作者:王珲

旅游,云南制造0

中甸沿途风光(王珲 摄)  

也许是大自然所设置的屏障才保留了云南丰富多彩的人文地理,现在大力营造的旅游景观却渐成主流。记者于2月11日从长江第一湾处的石鼓镇沿江一路颠簸着进入黎明镇时,乡政府的干事正受命让方圆几十里前来赶街的人们转移到半山腰上的集市。放眼望去,两边岩崖兀起的小镇新铺就一条约500米长的丹霞石街道,戴着蓝解放帽的纳西人,穿着黑色服装的傈僳族人,头饰复杂而漂亮的彝族,这些清早翻山越岭到集上进行十天一次交易的人们都在不知所措地张望着、等待着。据乡干事对记者解释是,熙来攘去的集市会堵了开车来旅游的人的道,“把集市统一安排在半山腰上,也有利于管理”。

据中科院搞地理环境学的教授王铮告诉记者,十天一集,说明当地的经济交易非常不活跃,“经济发达地区的集市一般都是单数的,三五七天一次,偶数集很少,十天就更少见了。”他指出,黎明乡政府的想法是和云南千篇一律的旅游规划一脉相承的,“旅游有四种形态,一是名胜古迹游,比如主题公园;二是由旅游构成的中心市场,比如昆明;三是民族风光和自然风光结合的人文景观,像西双版纳;第四种就是风景很好,因为不发达而成为旅游的止区,比如楚雄。黎明也是路很难走,游客在路上的成本很大。”他忠告说,“这种地区再拼命找一两个名胜风景出来,是显不出特色的,游客照样不会来。

“到云南,是为看山,也是为感受丰富的民族生活,官员们却错想了游客的意味,”与记者同行的朋友们说,“他们总是不知道什么是自己最独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