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像空气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胡泳)

互联网像空气0

“氧”系统研制的负责人、计算机科学实验室主任迈克尔·德图佐斯说,人类最初的三次社会经济革命都是以事物为基础的——犁的发明引发了农业革命;发动机的出现导致了工业革命;计算机的诞生催生了信息革命。也许现在是考虑进行第四次革命的时候了,这次革命将不再以事物为目标,而是以对人自身的理解为目标,因为人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

关于网络世界有多种描述,我最喜欢的一种说法是:未来的互联网会像空气一样,它将无处不在,人们不可须臾或缺,与此同时,却又常常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我们今天说“上网”,这个“上”字表明网络还不是生活中的常态,存在某种鸿沟需要跨越。而网络作为一种新技术要想发挥它的作用,必须进入而不是远离人们的生活。网络上有没有另一种生活,或者说有没有另一种生存,这并不是一个适当的问题,因为如果要我们放弃目前的生活,进入某种金属性的、以字节为生存基础的电脑空间,我们就不可能取得更多的成就。当工业革命到来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进入发动机空间,而是发动机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它们化身为帮助我们储存食物的电冰箱和作为交通工具的汽车。计算机和通讯工具也必定沿着同样的道路发展——它们将进入我们的生活而不是相反。

“空气”是一个非常好的隐喻。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实验室正在开发一种新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研究人员正是将其命名为“氧”系统。“氧”系统的核心是Handy21(便捷-21),它就像一部移动电话,但是增加了一个可视屏幕、一台照相机、几个红外线探测器和一部计算机。系统的第二项关键技术是Enviro 21(环境-21)。与总是跟人在一起的“便捷-21”不同,它安装在人们生活的环境中。它可以被置入办公室或住宅的墙壁,或者放在汽车尾厢中。“环境-21”与“便捷-21”的功能完全相同,但是通信容量与速度更快。这两者将通过一种全新的网络——Net 21,即“网络-21”——连接起来,然后与世界各地的网络连通。“氧”系统还必须拥有感知能力,特别是语言理解能力,并且满足人们通过自然方式进行交流的内在需要——人类不是带着键盘和鼠标插孔降生的,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是嘴巴、耳朵和眼睛。所以,“氧”系统的真正力量在于,它是一些以人为本的技术的结合。

这预示着我们将进入一个以人为本的全新的计算时代。“氧”系统研制的负责人、计算机科学实验室主任迈克尔·德图佐斯说,人类最初的三次社会经济革命都是以事物为基础的——犁的发明引发了农业革命;发动机的出现导致了工业革命;计算机的诞生催生了信息革命。也许现在是考虑进行第四次革命的时候了,这次革命将不再以事物为目标,而是以对人自身的理解为目标,因为人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

这听上去像老生常谈,其实不然。罗伯特·赖克把发达社会的劳动力主要分为三种人:第一种人是日常操作者,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这种人的比例正在下降。第二种人是个人服务提供者,他们的事业因服务经济的到来而日益发达。第三种人是符号分析者,他们是真正会在信息时代中大显身手的一群。这些劳动力中的大多数人生产过任何可以被称量、测度或触摸到的实物吗?回答肯定是“没有”。他们可能提供过服务,比方说教书、算账、推销产品或做咨询,他们可能都需要分析信息并作出判断。按照我的定义,他们都生活在空气中账即生活在创意、技能和知识中。

所以,在21世纪,作为知识工人,我们大部分人都将以提供服务、判断、信息和分析来维持我们的生存。我们的产出无法囤积在港口中,储存在仓库里,或者装在货车中运来运去。我们从事的都是“空气职业”。换句幽默的话说,我们都是喝西北风为生的。其所以会如此,正是因为我们经历着一个伟大的范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