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要的银行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胡泳)

不必要的银行0

20年前,唐纳德·里甘还没有出任里根政府的第一任财政部长的时候,惯常在美林公司的股东会上就它的未来发表演讲。整个70年代,他以铁腕手段统治着美林。演讲总是选定在一家支行里进行,这家支行有一个非同寻常的特点:它有四个入口,通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四扇门提供了里甘所需要的意象,他用这种意象指明美林未来应走的道路。每一扇门都开启了一片天地,它们合起来构成一个真正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公司。第一扇门当然仍通向经纪业,第二扇门通向保险,第三扇门通向不动产,最后一扇门则通向银行信托业。

里甘的想法充满了野心,但在当时的美国是不可能实现的。自从大萧条以来,美国的管制政策一直把银行、投资公司和保险公司限制在各自的活动范围之内。里甘坚信管制的壁垒终会被打破。1998年,随着花旗银行和旅行者集团的合并,他的信条看来正在成为现实——尽管领先变革的主角不是美林。这项金额高达700亿美元的合并,集金融、投资、保险业务于一体,催生出全球金融服务业的一个巨人,但更重要的是,它昭示了银行业的未来。

关于银行业的基本事实是,它是一个走向衰败的产业。不错,银行仍在大把大把往怀里揣钱,但只要你的眼光超越那些短期利润图,就会看到银行业的长远未来并不美妙。银行曾经是居间过程的中心,而现在它正在失去这种地位。举例来说,1975年,一个典型的美国家庭把36%的财产放在银行里,今天,这一比例是17%。以商业银行那一面说,哀败的迹象更为明显,商业票据和债券市场的兴起大大挫伤了商业贷款的元气。

取代银行成为金融生活中心的当然是资本市场,这个市场近年来牛气冲天。人们所思所想的除了投资,还是投资。风风火火的高科技公司即是在把股市中的钱当做它们的风险投资。

不过故事的另一半是,非银行机构轻而易举地复制了银行的基本业务。比如美林在里甘的领导下开设了一种现金管理账户,可以凭股票借钱,开支票,存薪金支票,以及办理其他许多银行里常见的事务。与此同时,电话公司进入了信用卡服务业,微软开始叫嚷要接管银行的另一项基本功能:扮演“交换者”角色,把金钱以电子手段从一个账户转移至另一个账户。

说到电子手段,怎能不提网络?金融服务业提供了一个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的绝好例子。过去,经纪人可以凭他们高水平的建议证明自己的高收费是合理的,现在,互联网把信息散发到每一个人手中,投资者为什么还要支付高价?美国的中小散户已经把他们三分之一的股票交易转移到网上进行,交易价格比经纪人所能提供的要优越得多。网上经纪公司E*Trade的尖酸刻薄的广告词是这样说的:“如果你的经纪人非常精明的话,他为什么还要工作呢?”在E* Trade和网上经纪业务的开拓者查尔斯·施瓦布公司的挤压下,美林不得不来一个180°大转弯,冒着触犯传统经纪人的危险,转而拥抱网上交易。

老式的书商和旅行社迫切感受到网络的威胁,但金钱——更确切地说,是跟踪和运作金钱的能力——也许可以称为最合适的网上产品。银行家波·哈罗德说:“网上的每一项交易都能节省金钱。不需要银行职员,不需要票据,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动化的。甚至不需要投资设备——顾客自己拥有设备。”

80年代,自动柜员机(AIM)给银行业带来一场革命,大大削减了银行雇佣出纳员的数量。今天,ATM的功能正在转移到PC上,网络客户可以使用PC全天候地处里银行事务,也许使用的工具不仅是PC,还会包括电视、普通电话甚至移动电话。如果金融服务公司能够解决安全问题,看来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阻止在网上调动、交换和运作金钱的浪潮。这样做既便宜,又快捷,并且也非常简单——谁会不对这些动心呢?

银行业是必要的,但银行已越来越不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