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敏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胡泳)

张瑞敏0

(贺延光 摄)  

1999年4月30日,张瑞敏宣布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破土兴建海尔家电生产基地。这是中国企业在美的最大一笔投资,总额达3000万美元。与此同时,海尔在纽约设立了营销中心,在洛杉矶成立了设计中心,欲在美国实现产品设计、生产和销售的本土化。

对于美国人来说,50年代没有人听说过日立、东芝、丰田这些公司,可是70年代,日本公司在美国取得了异乎寻常的成功;80年代美国人不知道三星、现代、大宇是什么样的公司,90年代它们广为人知。海尔将代表中国企业掀起冲击美国的第三次浪潮吗?

海尔从一个亏空的小作坊式的企业发展成为今天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国际化企业,这段历史对于中国人有太多的意义。“财富500强”跨国公司中,已有300多家进驻中国,将自己的品牌在中国加工或组装;这样的“中国造”让国人自豪不起来。相反,海尔打出的“中国造”,是用海尔的冰箱、空调、洗衣机在国际市场创出品牌,接着把先进的技术输送到海外。为中国制造业立名,是海尔15年来最孜孜渴望的理想。

然而,重要性不逊于此的还有别一种“中国造”。张瑞敏学习西方的先进管理经验,但并不照搬照抄,而是结合中国本土实际,因应中国人在变革时期的心态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独创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模式。这标志着中国管理走向世界的开端。海尔与张瑞敏的成功,表明中国开始拥有在世界工商界产生影响的企业与企业家。

或许正是为此,张瑞敏成为9月上海“《财富》论坛”指定在大会上发言的唯一一位中国企业家。在占尽风光的同时,不知这位“一个人代表中国企业”的企业家是否感受到沉重?

迄今为止,海尔已经走过了三个阶段:1984~1991年是实施名牌战略,1992~1998年是多元化,而今年则是国际化。张瑞敏现在每周挤出两个半天学习英语,但更为关键的是,他要学会用不同的框架思考:预见所有的机会和威胁,向整个世界开放自己,设定全球性竞争力的高标准。

深谙老子学说的张瑞敏追求“荣辱不惊”的境界。他说:“我每时每刻都存在危机意识,其强烈的程度远远超过那些批评我和为我担忧的人所提醒的。”中国企业家中,有资格与世界对话的人屈指可数。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的较量,这是提出“海尔中国造”的张瑞敏了然于胸的;而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的较量,这是所有对海尔和张瑞敏寄予厚望的人都能明察的。

张瑞敏

1949年1月5日生,山东莱州人。中国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现任海尔集团总裁。

1984年出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

1995年,荣获“中国经营大师”称号。

1996年,获美国优质服务科学协会的最高荣誉“五星钻石个人终身荣誉奖”。

1997年,获香港《亚洲周刊》中国大陆唯一的“企业成就奖”。

1998年,成为中国第一个登上美国哈佛大学讲坛的企业家。

1999年,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亚洲五大风云人物”之一。

上一篇: 25个的时代人物
下一篇: 何清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