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伟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万山)

张宏伟0

1991年,东方集团成为债转股第一个完成股份制改造的民营企业,并将下属20余家企业中的13家组成东方股份公司上市成功。但总裁张宏伟并未预料到,等待他的是一场深刻变革,东方集团将走上一条不同以往又与众不同的发展之路。

中国企业家对资本市场的认识,很少来自书本,更多的是实践体验。东方集团上市之后,张宏伟发现股票融资的巨大功能。他算了一笔账:“以13家下属企业的3000万资产,在第一次发行内部股票时融资3800万元,上市时新发4000万股票又融资2.6亿元,三年两步,3000万净资产变成3亿多元,什么产业能如此快速增值?”由此,资本运营的念头在张宏伟脑中萌生,用自有少量资产撬动社会更多资产,虽然财富所有权分散了,但社会财富的支配权扩大了。

东方股份公司成为直接融资的重要管道,从1995年开始,东方集团大力培育其融资功能,不断注入成熟项目和优良资产,然后在股市上逐步实施送配方案。到1997年6月,东方股份公司净资产从3亿元增至32亿元。东方集团通过上市公司融资6.8亿元。

在收购锦州港时,张宏伟的思路为之一变:“以前,东方集团是不断把新项目包装进上市公司,达到扩股融资的目的。但把锦州港这样的大项目包装进上市公司太可惜了,因为它本身就可以成为一家新的上市公司。”1995年10月,东方集团融资1.4亿元,成为锦州港第一大股东,然后注入民营机制管理。3年之后,锦州港的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效益位居全国港口之首,东方集团也实现自己的终极战略目标:锦州港成为一家上市公司,港口扩大规模的资金已不发愁,而且上市后在二级市场上的运作,东方集团迅速收回最初投资。

国内两家上市公司运作成功,张宏伟并不认为“天生具备高瞻远瞩的素质”,他坦言:“东方集团在搞资本运作时连概念都不清楚。企业发展需要资金,有了钱可以搞项目;运作中用小钱撬动大钱,就这样趟进资本市场。我们是从微观到宏观,实践真知升华到理论认识。”

张宏伟真正领悟到的是“双手洗牌”技巧:“单做产业经营是滚雪球的做法,一加一等于二,不能迅速扩张规模以占领市场空间;单做资本运营,可以一变百,但也可能百变一,易生泡沫则风险太大,我们惟有一手抓资本,一手抓产业,利用资本运营与资产经营的双驱动,随时自由洗牌。”

“双手洗牌”的技巧更成功地运用于跨国经营上。在香港,张宏伟实现“买壳上市”,直接收购一家上市公司,从内地重组大中型项目装进上市公司,以项目扩股融资,再重组进去新项目。如此循环,这家空壳上市公司将装进一批优良项目,股票自然升值,东方集团赢得资本利润。在南非,张宏伟则“造壳上市”,东方集团与南非大企业合作兴建300公顷的“南非东方工业园”,目的是把中国饱和的加工能力引到南非,协议签定的同时,便将工业园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交易所上市,以股票融资支持这一项目。

资本运作不单纯是上市融资。1994年,东方财务公司成立,属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向社会发行金融债券及经营外汇存贷业务,还可以接受别的企业的委托投资贷款业务,张宏伟说:“当时,东方有很多项目急需大笔资金,比如上锦州港,项目太大很难包装进东方股份公司,使其自身成为新上市公司要有三年良好业绩,向银行借贷也很难,而财务公司就是‘小银行’,融资容易,我们就以金融资本支撑产业发展。后来发现,金融增值远远超过产业增值,财务公司就承担起双重职能,项目需要资金就去融资,平时就拿别人资金放贷,利滚利。”

财务公司给张宏伟的启示是:“直接融资搞上市公司,间接融资搞金融企业,组建融资管网,拓展金融职能。很快,东方集团拥有上市公司、财务公司、保险公司,金融工具基本齐全。当国内融资系统形成后,我们又对海外资金产生浓厚兴趣,开拓通向国际资本市场的一条管道。”

东方集团先与国际财团对接,国际金融公司(IFC)每年计划向中国提供大笔贷款,但一直没有好的项目和合适的人选来疏通这条管道。IFC的意图正中张宏伟下怀:国内的民营企业资金短缺,东方集团可成为中国非国有经济获取国际资本的中介,充当一个转贷机构,向国内高成长的中小企业提供中长期外汇贷款。在最初的接触中,张宏伟发现IFC贷款条件相当苛刻,他才明白IFC为何每年有贷款额度节余。

IFC一位副总裁曾对张宏伟说:“从前在中国做项目时,许多企业不想披露财务报表,总是掖掖藏藏,或者弄一些虚假数字,其实根本隐瞒不住。IFC长时间交涉也无法获得真实情况,便失去耐心和信心。”闻听此言,张宏伟咬牙忍受长达3年的考察,IFC第一次在无政府担保下为中国非国有企业提供银团贷款,东方财务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筹措外债的非国有金融机构。张宏伟感慨:“我们完全与他们对接,IFC看透了东方集团才给3000万美元,更重要的是东方财务公司赢得一种业务资格的国际认定,东方集团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赢得一种资金。”

当东方集团在美国组建由华人发起的亚联商业银行时,当张宏伟收购华盛顿480套公寓在美国融资时,“美国金融机构调出IFC对我们的资信评估后,谈判进展一帆风顺。”张宏伟这样说。

张宏伟是凭700元搞建筑施工队起家的,如今东方集团拥有70亿资产。但他说:“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关键不是资产规模有多大,而是有没有融资投资系统。开始,我们只有劳务利润;后来,有了贸易利润和制造利润;现在,东方集团赢得投资利润,这是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的回报。我们一脚踏在国内和资本市场,一脚踏在国际资本市场,但有了钱不能玩泡沫,需要实实在在的产业支撑,资本与产业双洗牌,以金融职能给项目输血,以优良项目形成造血。我们既不想手里攥一大把钱,也不想旗下揽一大堆企业,而是始终盯住手中资产的获利能力和变现能力。而资产规模只是账面数字,失去创造价值能力的资产等于没有价值,今天100亿明天1个亿,没人买更是一堆破烂。”

国际惯例是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之本。张宏伟说:“发达国家主宰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东方集团必遵循它们制订的游戏规则,进行一场不折不扣的全面接轨。一旦拥有一批懂得国际语言的优秀管理人员,一套行之有效的符合国际规则的企业制度,一些适宜国际操作方式的出色项目,国际投资者会主动找上门。但做到这一点非常艰难。”

张宏伟

东方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1954年12月26日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58年因父亲被错划为右派,全家下放至呼兰县杨林公社。1972年随亲戚学建筑设计和施工。1978年9月,张宏伟带领50人组成的施工队到哈尔滨。1984年10月4日,哈尔滨东方建筑公司成立。1987年,张宏伟将东方注册为企业集团。1993年,东方集团股票发行上市。同年,张宏伟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继而成为全国工商联副主席。1994年,张宏伟当选为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委员,还被评为“’94中国十佳民营企业家”。1995年10月,东方集团参股锦州港,并成为第一大股东。1996年,南非一流大企业与东方集团合作创建中国工业开发区。1997年3月,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IFC)向东方财务公司提供3000万美元10年期低息贷款。

从1978年到1998年,张宏伟执掌东方的20年间,东方集团的资产从700元增至70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

上一篇: 杨元庆
下一篇: 王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