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权改革:让不公平的事别再发生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朱子峡)
赵慕兰,1948年出生,曾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77年就读于北大经济系,毕业后在北京市经济体改济革委员会等部门工作,1991年起参与研究中关村产权改革方案,并于近年负责实施
记者:众所周知,中关村有些企业今年开始进行产权改革,但也发生了一些事,比如,联想发生了“倪光南事件”,方正和四通也都出现了问题,为什么在产权改革中会发生这样的问题?是否是中国特色?
赵慕兰:我认为无论是联想、方正还是四通,出现这种事情都是正常的,和产权改革有关系,但也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在发达国家的高新企业里,也有领导人的更替,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发展思路不一样了,肯定需要调整。比如苹果公司,最初的创始人乔布斯不也有一段时间离开了苹果。我国刚刚步入市场经济,很多人对这种必不可免的更替现象还不习惯。倪光南、王辑志等创业者们离开公司是正常的,但是他们离开后,没能公平地拿上自己的股份,这是不正常和不公平的,是中国特有的。王辑志没带走一点股份,倪光南说是有500万,但也不是直接给他,而是他到了新单位后作为开展工作之用。至于对这500万怎么处理?有没有可能寄到他个人名下?是一部分还是全部?这是我们产权改革下一步的一个内容。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关村要进行产权改革的现实原因。原来没说清楚,现在就要说清楚,让这种不公平的事情以后不要再发生。
记:您早在1991年就开始着手对中关村产权改革的研究,为什么中关村的产权改革到现在才开始实施?
赵:当时条件不成熟。现在中关村经过了若干年的发展,再不进行产权改革,很难更好地发展下去。因为,中国过去的产权理论和思路基本上是套的斯大林的,这和当前的经济发展不相符,最现实的问题是,产权不明没有激励作用,导致了中关村的一批企业做不长或长不大。另外就是转移资金,我们曾经想给一个企业改制,当时是个人投资,但注册为集体,现在想把产权界定到个人头上,但资产已经到了六七千万,谁也不敢拍板。他说,我把财产转移和赠送一些,变成一两千万,你敢批了吧。产权不明有许多弊端,中关村的企业从一开始成立多是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说是公有财产,实际上没有任何人对它负责,所有制的权力分散在各个政府部门。经营者和所有者的思路不一致,这也使企业做不好。另外,中关村的某些企业从开始创业,越搞越大,资产越来越多,这和创业者有没有关系?有些人可以凭觉悟、凭奉献,但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这样,应该有一个对所有人都行之有效应的规则,不能靠觉悟,要靠一种制度。
记:现在中关村的产权改制进行到哪一步了?还需要多久?
赵:对中关村的产权改革,只能说目前我们还正在抓试点,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方案,比如说四通进行的也不能说是产权改革,它只是把老的企业当成是好的经营项目给买过来,实际上解决的是所有者不到位的问题,并没有把原来的产权制度造成的历史问题给解决掉。所以,进行产权改革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1994年以前中关村成立的一些企业还都是老体制,是否仍然维持,这还要看企业,我们不能强求。如果强行让它改,它控制不了这种局面,垮了怎么办?所以这事由企业自己来把握,政府只能通过示范做引导。
记:人们普遍感觉,中关村并无技术实力,99%的技术含量都是国外的,那么,产权改制后是否会增加中关村的技术含量?
赵:我认为应该是有促进作用的。我国近年来非常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出台了不少鼓励的规定。产权改革后,技术就可以变成股份,那么就会有很多人愿意拿着自己的科技成果来转化,这肯定会增加中关村的技术含量的。另外,我认为,我们对中关村应该有一个更客观的认识,如要从技术含量或技术所有权这个方面来判断中关村,这是不全面的。中关村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是科技成果是不是自己的,还是把这些科技成果推到了市场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我认为中关村的价值更在后者。反过来说,市场对于技术的需求是什么?我认为是适用于市场的技术,你不管它是模仿开发还是二次开发,是模仿创新还是自主创新,只要能推动市场的发展,适应市场的需要就行。我认为中关村的价值还在于,它接受并掌握了国外计算机业最先进的思想和方法,向国人提供了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并学到了一套创办以知识为资源的企业的方法和观念。所以,总的来说,中关村这十几年来走的路子是对的,以后得坚持走下去。
记:但是也有人对中关村的前景并不看好。比如说,10年前,联想汉卡为中国计算机界争得了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激光照排系统把国外同类的产品赶出了中国报业的市场;四通打印机一度成为计算机的代名词等等。10年后的今天,再来看中关村的这些企业,他们又创造了什么?有人在怀疑,中关村高科技大旗还能打多久?也有人指出,信息产业尽管是生命力很强的新兴产业,但同时也是速朽的,对此,您如何认为?
赵:这也牵涉到产权问题,产权不清晰肯定会导致企业创新力的下降。激励企业的创新力不仅需要好的体制,也需要过程。我国在中关村之前没有真正的企业,谈何企业的核心技术,谈何企业的创新力。日本的经济学家曾说过,中国只有工厂,没有企业。现在,中关村的企业是从小到大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真正的企业,比如联想说自己走的是“贸、工、技”的路,贸易起步,做积累,到一定规模后,再搞开发。在中国这样的国家里,走这条路是对的。开发不确定性最多,在我国高科技企业刚起步时,一下子跳到核心技术的开发,是不可能的。成熟的东西,引进比较容易。所以在中国,应承认这是必须和只能这么做,这也是我国计算机水准最为合理的体现。现在人们说IT行业是个发展和衰退都比较快的行业,实际上这里的衰退指的是某项产品,产品更新快,换代快,如果一个企业只抓一个产品,不去选择市场位置的话,那你很快就会衰退。对于中国的IT业,我们更应该看到它的生命力和潜力,它是一个世界级的市场,首先是庞大,中国人对电脑需求的潜力相当大,而且层次非常丰富,最原始的技术都有相应的市场。我感觉中关村的前景会越来越好的。政府对中关村也非常重视,力争在10年的时间把中关村建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