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98)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陈越 楼毅 陈文彬 叶珊 吴跃农 陈小龙)

读者来信(98)0

大黑和二黑

国庆节我去南方旅游,带着我那个“全国漫游”的联通手机。结果号称是“国家公共通信网”的联通手机在广州和深圳却很少有时间是可以接通的,想打一个电话需要重拨若干次,说是“网络繁忙,请稍后再拨”。同时借用朋友的中国电信的手机,通话速度倒是可以。

虽然接通速度很慢,但是当我10月10日从南方回到北京之后,一张通知单送到了我的办公室,说我的话费已经达到700元,催我速缴,否则停机。我心想这个通知来得正好,因为按照规定在20日以前缴费都是允许的,为什么在10日就要“停机”呢,于是我不停地找各个联通服务点的电话联系。正如我想象的,没有一个联系电话有人“服务”,说是服务电话统一到了某个联通的手机号码上。当我再往那个服务手机打电话的时候,出现的情况让人哭笑不得,电话里传来的信息是“你拨的号码没装给客户使用”,就像我平时打的若干联通电话一样。

现在我很后悔当初为了省200元贪图便宜买了一个联通的号码,原来心想它的服务应该比那个“很黑”的中国电信要强一点。现在看来这个联通和中国电信就像是“二黑”和“大黑”——哥俩一样黑,话费一点不见少,却陷进了那个破烂不堪的“联通”网中不能脱身。

听朋友说联通里的服务人员与老体制的工作人员没有区别,缺少服务意识。还听说最不愿实行单向收费的就是这个联通,因为它收不到用固定电话拨的主叫话费。那么这个当初消费者欢呼的打破垄断的联通电话有什么好处呢?又来了一个抢钱的?

北京魏公村 楼毅  

交易会还是运动会?

10月5日首届中国高科技成果交易会在深圳开幕。

对于中国来说,科教兴国是大事情,高科技是科教兴国的重中之重。对于深圳来说,当政策倾斜的优势逐渐失去之后,如何保持特区的发展优势是市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深圳市政府为这次高交会全力以赴。

首先是在深圳原规划中作为新市中心的地区临时搭起一个会展中心,使用期是两年,之后拆除再到海边重新修一个长期的展览馆。当这个会终于在深圳举行的时候,前来参观的人流让主办者很满意——人如潮涌。但是由于组织经验的欠缺,马上又出现了人满为患的局面。于是不得不调来大批武警维持秩序,参观者在武警的夹道中依次进场。进场后人们在IT 馆发现里面唱主角的竟然是当地两家电视机生产厂家,高科技的体现是微软新推出了电脑电视。

几乎是与此同时,在瑞士日内瓦开幕了一个电信展,那个展览的历史和层次无疑是世界一流的,世界著名的信息产业公司几乎都着力在那边了。

我揣摩情况也许是这样:作为首届交易会,能否在深圳开是至关重要的,能否有实质成果要待学习提高。所以这次交易会开成了一个全民运动会,而不像是一个科研生产厂家安心谈生意的交易会。也许一个朋友说的对,“企业需要的是效益,政府需要的是掌声”。

深圳蛇口 陈文彬  

提价真能解决邮政的问题?

听说,邮资又要涨了,因为现在的成本要1块3毛6。前两次提价的时候,邮电管理部门都告诉过我们:从此邮政可以微利了。可不知为什么,价格越提越高,亏损却越来越大。突然间噩耗传来,1998年竟亏损了142亿!我不知道邮政的成本是怎么算出来的,也许跟电信一样,小老百姓是看不懂的。不过,我居住的城市有一家商业信函中心,据说是邮局办的,生意很兴隆。他们为各家银行代发银行卡的对账单。按说,寄对账单没有什么不妥,可如果看一下他们的收费,就让我不得其解。

他们用的是自动封信机,每代寄一封信,只收取0.60元的邮寄费,其他诸如信封制作、印刷等等费用概不收。恰好笔者几年前在银行部门干过,知道自动封信机对信封质量的要求很高。当时的成本是制作一个大信封大概要2角多钱,再加上机器的折旧,人工费用以及各种消耗材料,少说每封信要再增加1角。这样算下来,莫非每封信的邮寄成本只要3角不到?否则就无法解释这种收费方式。这与我们邮政局长提出的1.36元的成本可就相去甚远了。当然,其中的奥秘我是不敢妄加猜测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单纯的邮政业务都在萎缩,我们的邮政也不会例外。问题是,我们现在并没有什么危机感,比如,为什么每年有那么多的报刊杂志退出邮发行列;再比如,为什么每年都有报道说邮局利用送录取通知书之机向录取考生乱伸手等等。当我看到美国邮政甚至通过互联网发售邮票时,我真的感觉我们像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上。同样是国营企业,美国邮政从1992年起已连续6年盈利了。出国取经就不必了,因为说起来很简单,人家靠的是两点——服务和创新。

美国邮政首席执行官马文·鲁尼恩的头脑很清醒,他说:“美国邮政现在主要有6大业务,信件、包裹、速递、报刊等,我们必须努力完善服务,因为在这些领域中,我们都在失去大片的市场份额。”

我家附近有一家邮政所,每天中午我有空的时候,它都是关门的,等我下班,它早下班了。还有,每次我的稿费,一般都要我下楼去取,有时甚至一声不吭地留一张催领单,让我到邮局自取,而我们家一年四季都是不断人的。如果我们认为这样的服务已经不错了,那么我想,哪怕一封信的价格涨到5块钱,也难保不会亏损。因为我根本就不寄信。

读者 叶珊  

谁来入住颐和园?

没有人住的房子会闹“鬼”,当然不是“鬼”,是失去人气滋养后的破败凋零,入住人的房子更好保养,房子是与人在一起才有活气和生命力的。我想,文物保护专家对此不会持异议。

想到这个问题,是因为最近有一则几乎发遍了全国各大小报纸的《外国人安家颐和园》的报道,说的是颐和园排云殿宅院内许多房子以80万元~100万元不等的年租金出租给了欧洲商人。

我的看法是,作为文物性的古典建筑,出租是一种很好的保养办法,在欧洲,古典建筑基本上都是供人居住的,外观不可变动,内部设置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和现代化处理,只不过在外面的大门上挂个牌子而已,而我们的传统思路是,要保护,就要腾空,从外到里都要“原样”的物什陈列摆放,成为专门的供“看”的古董。

为什么古典建筑物都要成为一个个空壳古董呢?中国各地的古典建筑很多,够腾空资格的汗牛充栋,为此需要派出的保养队伍和支付的保养经费,可想而知是庞大数字。

南京 吴跃农  

表达问题

最近,电视台播出了一条新闻,题目是:美国又一白人至上主义者被判处死刑。

新闻的内容很好,有惩恶扬善、替天行道的意思。但题目有问题,给人的感觉是白人至上主义和被判死刑之间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

稍有法律常识的人都知道:判处任何刑罚的唯一前提是经过公正的法律程序认定有罪。在世界各国已基本取消“思想犯罪”、“言论犯罪”的今天,这位穷凶极恶的白人老兄只要不杀人、不放火,哪怕他举着“黑鬼滚出美国”的标语牌到白宫外示威游行,美国法律恐怕也奈何不了他。这几年美国的三K党,新的纳粹主义组织举行了多次大规模游行,警察却没有拘捕任何人,就是证明。布鲁克被判死刑,跟他信仰××主义,是××主义者毫无关系,而是因为他杀了人,杀人偿命,普天同理。

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叙述方法。很多时候,叙述本身无所谓对错,我们的新闻说“白人至上主义者被判死刑”;女性主义者说“一个男人被判死刑”;社会学家说“一个中低收入者被判死刑”,哪种都没错,可哪种又是你习惯听到的和你希望听到的呢?罗素有一句话我至今难忘:真正的道德,在于依据一个人的本身来对他进行判断,而不是他所属的任何集团。还是在美国,有白人受到黑人抢劫,却仍然告诉自己:这只是一次抢劫,跟种族冲突和矛盾毫无关系,抢我的人肤色深浅不要放在心上。对于经常在报纸上抱怨“民工如何如何”的我们,这种想法十足的虚伪,是在回避问题。我们习惯的叙述方式像一把锋利的快刀,正在把社会大卸八块。为避免被分割到任何一个集团中去,我决定只接受“又一个杀人犯被判死刑”这种老老实实的说法,虽然这种说法很土,很缺乏一针见血的深度。

北京 陈小龙  

上一篇: 生活圆桌(98)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