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为有所不为”及其他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罗峪平)

标准国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研究部 罗峪平/1999年9月26日

一叶便可知秋,木叶凋零时节,该是对中国全年经济走势作出总体评价的时候了。

在连续二十多月的经济不景气之后,我们终于听到了比较好的消息。大多数经济专家认为今年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将达到7%以上,会比政府年初提出的7%的目标稍高。经济学博士盛洪先生则进一步预言中国经济可望在今年第四季度回升。他说:“当7月份传来工业增加值增长加速、出口出现正增长的消息时,经济学家们还不敢肯定这是一个转折。但8月份的数据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不少数据呈现了正面含义:工业墙加值增长率继续加速至9.5%;通缩指数不再扩大,货币供给增幅有所加大,最为显著的,是外贸出口增长了17.8%,1至8月的贸易顺差已达160亿美元。他指出:“应该说,宏观经济的回升势头,与去年以来,尤其是最近几个月的强有力的宏观经济扩张政策的出台相关。这些政策包括连续的降息(包括开征利息税),接连增发国债和财政赤字政策,也包括调高出口退税率等鼓励出口和吸引外商投资的辅助性政策,还有国企改革措施、住房改革措施和开放教育领域等制度变革。然而公正地说,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动也帮了不少忙。首先是东亚国家经济的回升。这些国家超乎预料地较早地克服了金融危机带来的衰退: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增加,GDP出现正增长,汇率回升,股市反弹强劲。亚洲开发银行因此将今年预期的亚洲经济增长率调整高至5.5%。这在一方面,减缓了这些国家因相对汇率过低而对中国出口企业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又为吸收中国产品提供了支持。尽管人民币相对于美元没有贬值,但由于美元相对于其他主要货币,如日元和欧元出现了大幅贬值的趋势(自去年10月以来,美元相对于日元已贬值约24%),人民币也自动地相对于日元和欧元贬值。这自然带动中国对日元区和欧元区的出口。”不过他也警告说:国际经济形势是我们无法左右的。如果美国出现轻度衰退,如果台海危机导致对国际收支的负面影响,如果亚洲又爆发新的金融危机,我的乐观预期应打些折扣。

全世界的经济学家确实都在关注美国是否会在近期发生经济衰退。8月份美国消费物价上升了0.3%,批发物价上升了0.5%,人们从这些细微的变化中,隐约看到了通货膨胀的阴影。7月份美国贸易赤字猛增至创纪录的252亿美元,对日本、中国以至西欧的贸易逆差额,均创出高纪录。美国贸易赤字已连续跃增7个月。今年前7个月的贸赤数额相当于年率2470亿美元,超出去年创纪录的1643亿美元。此外,近日纽约外汇市场美元对日元汇价持续下跌,9月15日收市时跌至104.23日元,为1996年2月27日以来的最低水平。在短暂反弹后,21日美元兑日元跌至104.87日元,当日道-琼斯指数亦下挫225.43点。近期美元、美股的震荡局面引起了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摩根银行旗下的摩根投资管理公司认为,现在美国市场的风险极高。由于世界和亚洲经济复苏造成的吸金效应,美国市场获得世界资金的青睐将不复存在。分析家指出,美元的弱市局面反映出美国经济基本结构失衡。估计今年美国贸易逆差将会超过3000亿美元,这么庞大的逆差不能永久持续下去,最可能的调整方式就是美元贬值。但也有人指出,美国经济多年来的强劲增长无疑是受惠于经济全球化,而这种全球化已经使通货膨胀走进坟墓。它的发展早令生产要素不再集中于一时一地,企业可在全世界每一角落找寻最廉价的资源,市场的国际化也令生产规模大幅扩展,有助降低每单位产品的成本。虽然全球化带来的是激烈的竞争,但使得产品和服务的价格难以上扬,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经济强劲增长但物价升幅却一直温和。他们说,美国经济在世界上全球化程度最高,所以,美国几乎已经不存在通胀问题。

9月23日在北京闭幕的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的议题集中在国有企业改革上。消息人士说:为期四天的会议中,中共中央委员们对此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很多人主张,国企改革措施要大胆,往后只有涉及关键行业的四分之一左右的企业保留为国企或国营控股企业的地位。不排除将大型国企售予非国有企业和外国公司,他们同时提出将大多数国企转变成控股公司,主张将这些公司的股票在未来两三年内上市交易。有人对此持谨慎态度,他们说:国企“市场化”程度,应该有限度,到底有多少家国企应该进行大幅改革,有多少家应该转换成控股公司应该谨慎从事,否则会引来严重的失业问题与社会不安定。我想,争论的结果就是写进全会公报的: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调整,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有所为有所不为”出自《孟子》,是君子的行事方式。用这句话来原则指导党领导下的国企改革,无疑大有深意。

对于国有经济存在的各种弊病,相信大多数人都不陌生。据财政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类型的国有企业23.8万户,运营总资产13万亿元,基本上国民经济的每个领域都有国有企业。结果战线过长、力量分散,部分国有企业缺少资本金,负债严重,经营困难。此外,重复建设严重、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据测算,我国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工业结构相似率为93.5%,西部与中部地区为97.9%。重复建设造成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工厂开工不足,产品积压严重,恶性价格战屡禁不止。另一方面,许多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却严重依赖进口,比如纺织业每年要花90亿美元进口高档面料,海尔冰箱所用塑料、桑塔纳轿车所用冷轧板等,都严重依赖进口。还有,与世界大企业相比,中国国有企业的规模颇为弱小。中国三大汽车生产厂一汽、东风、大众公司的生产集中度为33.6%,而美国前三位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公司则为96%。我国最大3家钢铁联合企业宝钢、首钢、鞍钢的销售总和,不及世界最大冶金企业意大利伊利公司销售收入的六分之一。但是,即使有了这样的统计数字,也不能解决对什么样的国有企业,对多少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和改制,才是对国民经济发展真正有利的问题。而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显然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上一篇文章反映专家们的意见是:国有经济应当在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领域保持垄断地位,实现国家的战略控制;在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基础设施和重要基础产业,要保持优势地位;在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如机械、电子、石化等产业,要支持发展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和企业集团,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在关系国家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要加大国有资本的投资力度,引导和带动其他社会资本投向该领域,推动其快速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对一般竞争性行业,国有经济应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则与其他所有制经济进行平等竞争。对规模效益不明显、资金投入较小、技术水平要求相对较低、适合分散经营的产业,国有经济应从中逐步退出。不过,即使做到以上意义上的“为”和“不为”也不是轻而易举的。文章特别指出:国有经济的调整重组需依法进行。比如说,发达的产权交易市场要靠严密的配套法规保证,在报价要约、收购程序、信息提供、财务整理、资产评估、人员安置、资产重组等方面都有成套的法律规定。没有这样的规则体系,产权交易很难广泛展开。但是,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中,对国有经济重组的标准、程序、资产评估原则、债务处理、职工安置、税收优惠等,都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已经造成调整重组中的混乱现象。文章呼吁:国有经济战略重组正在各地大规模展开,应尽快制定完备的法律法规,使调整重组在法律的轨道上进行。只有这样,资产重组、产权交易才能实现公开化、透明化、市场化。

可见,“有所为有所不为”,又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工程。它要解决的理论问题、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都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专家们预测,在今后三年内,也就是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中,将新增1500万下岗工人。所以,全会上中央的委员们对于如何进行国企改革的争论无疑很有意义。公报中“有所为有所不为”指导性原则的正确性将会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发展而不断显现。江泽民近日在中共中央征求党外人士对《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举行的座谈会上说:国有企业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许多深层次矛盾暴露出来。用一些专家们的话来说,就是国企改革面临体制和制度的创新阶段。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无论如何,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给中国国有企业和改革事业带来了一次崭新的机会。

发稿之际,网上再次传来不幸消息: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9月26日晨7时52分(北京时间),在台湾省花莲至南投一带再次发生7.1级地震。更早些时候发生在台湾省的7.6级大地震已经造成了宝岛上惨重的人员财产损失,使所有中国同胞心痛万分。惨烈的自然灾害使两岸的距离一下缩短,使我们再一次认识到:和平统一和安宁是中国人祖祖辈辈的企盼,是所有中国人心里最善良的愿望。在这巨大不幸的时刻,让我们为台湾同胞和我们自己默默祈祷。

上一篇: 伊恩·索普
下一篇: 囚犯化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