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兆华再排人艺老戏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施武)
林兆华(娄林伟摄)
记者:重排《茶馆》是否对原剧有大的改动?
林兆华:没有多大改变。原来戏都在茶馆里,现在我们只是多加了两条街,为了多展示社会的风貌,历史的风貌。剧本还是原来的。
记:原来也经过几次改动,好像有4个本子,你是用哪个本子?
林:原来由于政治因素,往上加红线,学生革命、打伤学生,这都是加上的。改过好几次—1958年改过一次,1963年改过一次,70年代又改过。我们这次主要是以第一个本子为基准。现在观众熟知的本子在全剧结尾处结在撒纸钱什么的上面,我们现在用的结尾结在沈处长说的一个“好”上:沈处长在茶馆里,听着汇报,想着在这个茶馆可以办成跟私人俱乐部似的,还可以监视各路人,他说:“好(hao)”。这是1958年时的本子。
记:不太苍凉了?
林:老舍不是流着鼻涕眼泪与旧时代告别的,是以嘲讽的。哭是一种方式,笑也是一种方式,对不对?
记:重排有没有考虑现在观众的流行趣味?或者说,《茶馆》有没有另一种改编的可能?
林:有可能。可以大胆地改,这我也想过,如果往前走,可以有很多种方案,你给我钱,我现在就可以弄第二种、第三种出来,和这个一块弄。比如,以三个老头做主角,什么戏都可以演出来,这有更大的实验性。为什么没这么做?一方面我想把剧本原原本本地弄好,北京味比较浓,这也是北京人艺的传统。多年没弄了,也觉得应该弄点地道的风味戏。
记:你一直有做实验的倾向,排这么一个很老、很原味的戏有什么别的考虑吗?
林:从表演基础来说,真的现实主义排起来还真难!过去那种现实主义是不是真的,值得怀疑。过去的话剧,很多不是从内心出发的,是想当然的。话剧,就那么演了。结果,话剧就成了一种程式化的东西。在舞台上,得让演员说“人”话,过去演员说的那是“台词”,是腔调。我们现在发现现实主义的戏得有高度的技巧,得弄成一种无雕琢的艺术。谁说现实主义不好?不好的是伪现实主义,还有伪先锋。要玩,就得玩真的。咋咋呼呼的看着挺热闹……
记:《茶馆》不像是现实主义的戏呀?
林:它的结构方式和一般的是不一样,过去一般的现实主义讲三一律。老舍当年就说过,他没按原来的老套子写。它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以人物为中心。老舍高就高在这儿。你看,戏中三老头从少到老,坏人是一代接一代。这里有很朴素的人生要求,最后常四爷不是说:无非是谁也别欺负谁。
记:你是什么时候想起要重排这个戏的?其实还是想知道你有什么特殊的考虑。
林:什么时候?人艺原来排过《雷雨》、《北京人》,所谓继承。我觉得那不是继承,是描红模子。人艺的传统就是这么排,30年前这么排,30年后还这么排。有人愿意描红模子,我不愿意。重排就要重新解释。莎士比亚的戏要是一直像它当年那么排,早就死了。
记:你在1990年排过《北京人》,也是这样想的吧?可是……
林:那是我那个工作室排的,但很多专家看了就认为不行,还是原来的好。反正有新东西就得挨骂。挨骂也得弄啊。
记:什么时候上演?
林:今年10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