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最先到达美洲?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正平)

谁最先到达美洲?0

根据头骨重建的美洲人脸型,左为830年前的内华达人,中为9200年前的维泽兹沙滩人,右为9400年前的斯皮里特洞穴人。不同的头骨说明有不同的祖先  

颅骨数据提出的疑问

华盛顿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体质人类学家奥维斯莱(D.Owsley)和他的同事、田纳西大学的简茨(R.Jantz)花了20年功夫,编制出现代美洲原住民颅骨轮廓的基础数据。人类的颅骨具有高度的遗传性,通常不受饮食变化之类环境因素的影响,通过颅骨测定数据的比较,可以清楚地显示人类种群之间的亲缘关系。

但是当奥维斯莱和简茨检测一些古代北美居民的头骨时,结果令他们迷惑不解。奥维斯莱说:“这些古代头骨与现代美洲原住民的头骨完全不同,他们没有较宽的脸型,没有高高突起的颧骨,而这是美洲印第安人的传统特征。”奥维斯莱认为,经他们检测的生活在9400年前的斯皮里特洞穴人(Spirit Cave Man)的头骨,与日本土生土长的阿伊努人(Ainu,又译虾夷)最为相似。

其他人类学家也注意到了类似的现象。90年代初,德州A&M大学的人类学家斯蒂尔(G.Steele)和新墨西哥大学的鲍威尔(J.Powell)研究过4个8000年至9700年前的北美居民的头骨测量数据,结果发现他们与南亚人而不是北亚人有令人困惑的亲缘关系。圣保罗大学的人类学家内维斯(W.Neves)则报告巴西中部出土的11500年前的古代美洲人遗骸,有着南亚和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特征。华盛顿州哥伦比亚河畔发掘出的肯纳威克人(Kennewick Man),头骨具有典型高加索人种特征,人们一直认为他是一个19世纪的欧洲猎手,但CT扫描却显示出他的髋骨间嵌着一支古代的石制尖状物。在人类学家测定研究过的10个史前美洲人的头骨中,只有2个与现代美洲原住民的基础数据相符。

这些长颅窄脸的美洲古代居民来自何方?他们后来在新大陆遭遇到什么以致消失在历史的视野中?颅骨数据分析无法回答这些问题。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美洲远古居民的成份远比人们想象的更为复杂,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以前很久,这里似乎就是一个民族大熔炉了。

神秘的线粒体“X夫人”

谁最先到达美洲?1

石制尖状物示意图。左为西班牙古代遗址出土,中为美国东南部古代遗址出土,右为克劳维斯文化石器  

1997年,肯塔基大学的考古学家迪利赫(J. Dillehay)发表了智利南部蒙特维德(Monte Verde)考古遗址的发掘报告,详尽的资料使多数考古学家相信,人类12500年前就在这里安营扎寨了。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人们认为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克劳维斯(Clovis)遗址是美洲大陆最古老的人类聚居地,距今约11500年。克劳维斯遗址中出土的带有凹槽的石制尖状物遍布那一时期南北美洲,也使早期美洲人获得大型动物狩猎者的美誉。蒙特维德遗址的发现,无疑极大地冲击了这种观点。不仅如此,迪利赫在距离12500年前那个村庄200英尺的地方,又挖掘出了旧木炭、石制工具和炉灶的残迹,这些东西埋在6英尺深的泥土堆积层中,时间超过30000年。

实际上,早于克劳维斯文化的考古遗址,在过去若干年中已有不少报道。例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梅多克劳福特岩洞遗址(Meadowcroft Rock-shelter),研究者认为至少距今17000年。新墨西哥州的彭德乔洞穴遗址(Pendejo Cave)发现过人工制品和人类手印,时间在30000年以上。80年代中期,考古学家在巴西佩德拉·弗拉达(Pedra Furada)发现了洞穴壁画,距今17000年,从那里出土的石制工具有32000年的历史。发现不可谓不多,但由于证据单薄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人们一直对之将信将疑。最新的考古进展使研究者有机会重新审视那些昔日的发现。

另一方面,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已经提出一种早期人类抵达美洲的估算时间。所有现代美洲原住民种群的细胞结构中,95%以上都携带有4种线粒体DNA中的一种。这些线粒体DNA也出现在现代东亚和北亚的人群中,由此可以证明东北部的亚洲人与美洲原住民之间的亲缘关系。基因以一种可预测的速率突变,就线粒体DNA而言,每100万年的变化为2%至3%。可以根据人口中遗传特征的不同来测算他们分离的时间,理论上是两个不同的种群之间发现的变异越多,他们分离的时间也就越久。90年代中期,亚特兰大艾默瑞大学的分子人类学家舒切尔(T.Schurr)比较了新大陆原住民和他们的旧大属亲属之间的,遗传变异,估算出20000~40000年前,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

这个结论可以印证人类何时抵达美洲的最新成果,但却与前述颅骨测量分析的结果颇有抵触之处。近几年来,一种被称为X的新的线粒体DNA谱系,在现代美洲原住民种群和史前美洲先民遗骸身上发现。被戏称为“X夫人”谱系的起源无疑十分神秘。舒切尔说:“X谱系的发源地并不清楚,但它显然不存在于东亚和北亚的人口中,尽管东北亚人是美洲原住民假定的祖先,至少是潜在的姊妹种群。”根据现有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成果,X 谱系的变体最早出现在欧洲。舒切尔据此推测,X谱系在古代欧亚大陆某地起源,然后它的携带者踏上了分离之路,一些人向西进入欧洲,另一些人向东最终抵达美洲。

“X夫人”的现身,使得史前美洲是一个“民族大熔炉”的说法获得了支持。不过,随之而来的问题可能令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更加头疼:有着不同颅骨特征,携带着不同线粒体DNA 的远古先民,是如何到达美洲大陆的?

猎手,还是航海家?

谁最先到达美洲?2

华盛顿州哥伦比亚河岸出土的肯纳威克人,具有典型的高加索人种特征  

说美洲最早的居民在10000多年前为追捕猎物而穿越白令陆桥还有一个地质学方面的原因,因为在此之前,处于冰川时期的北美冰天雪地,远古先民在那样的环境中寻找食物和居所显然无法想象。所以,当考古发掘显示人类定居美洲的时间远远超过10000年时,从70年代中期开始,学者圈子里就流传着一种新说法:最早的美洲人很可能不是从陆路而是从海上来的,他们紧贴着冰期宽阔的弧形海岸从斐济来到火地岛。对新的考古遗址文化模式的研究似乎也能提供证据,奥瑞根大学早期美洲人研究中心的人类学家博尼切森(R. Bonnichsen)说:“多数人类学家都有一种大陆意识,但美洲的移民活动像是更多地与航海适应的发展和传播有关。”

亚洲北部的先民也可能沿着海岸向南航行,定居在美洲中部和南部,然后随着后退的冰川逐渐向北方发展。语言学研究为这种看法提供了支持。柏克莱加州大学的语言学者妮乔尔丝(J. Nichols)分析了美洲150种部落语言,她认为北美语言是南美语言的分蘖。这些语言似乎是在墨西哥湾海岸、墨西哥和加勒比地区形成,然后随着迁徙的人群传播到北方。

史前人类既然能够穿越太平洋,为什么他们不能横跨大西洋?史密斯森研究所的考古学家斯坦福德(D. Stanford)的一项研究似乎回答了这个问题。斯坦福德从1976年开始寻找克劳维斯文化石制尖状物技术的先驱者,根据当时的观念,他找遍了该找的一切地方——加拿大、阿拉斯加、西伯利亚,但什么也没发现。斯坦福德说:“我得出结论,克劳维斯文化是一种新大陆的发明,进一步而言,看来它是东海岸的发明。”

然而,几年以后,一些不寻常的石制尖状物在弗吉尼亚的里士满市郊50英里处出土了。初步研究表明它们大约是15000年前的,更使人感兴趣的是,它们是用类似克劳维斯文化的方法加工的,但却没有典型克劳维斯石制尖状物的凹槽。斯坦福德最终找到了这类石器的起源地,它们并不来自西伯利亚,而是来自西班牙。人们称为梭鲁推文化(Solutiean)的这类石器,24000年至16500年前存在于西欧。不仅如此,克劳维斯文化和梭鲁推文化还有相似的骨器加工技术、卵石装饰艺术,以及不寻常的葬俗。

斯坦福德说:“人们穿越大西洋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这将可以解释基因中的X夫人。问题是,他们怎样渡海而来?”他推测古代的洋流可能促进了横跨大西洋的旅行。或许欧洲人在冰期已经沿着冰桥的边缘划行,从英格兰来到加拿大的新斯科舍,就像亚洲人沿着白令陆桥的海岸线航行一样。然而,在没有近便的海岸避难所歇脚的情况下,这样的航行如何成功?

看来斯坦福德的研究提出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更多,这或许正是研究人类到达美洲课题的一个缩影。迄今为止,尽管我们听到考古发现、头骨测量、基因分析、语言研究的种种解释,但是谁在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最先到达美洲仍是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