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死掉,还是活下去?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罗峪平)
标准国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研究部 罗峪平/1999年8月26日
看了这样的题目读者先不要心惊,其实,“近视双周”这个专栏至多只对经济时事纸上谈兵,不会对任何人或任何事的生死大节构成些许危害。而我只是面对8月份以来宏观经济形势,想起了今年早些时候,以“五十人论坛”为名的一批经济学家,预见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将会出现的一些问题。
在深圳召开的这次讨论会上,经济学博士许小年对一系列宏观政策不抱乐观态度。他说:总的来说,我认为宏观经济政策不会起太大的作用。原因一是在过剩的经济中,投资没有出路。二是现在中国经济的制约因素不在宏观层面上,而是在微观层面上。他举例说,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的功能打了折扣,现在实际上是财政部向银行发债券,替银行花钱,替银行发贷款来推动经济的增长。显然,银行惜贷无法通过放松银根,而只能通过改变银行机制来解决。他还说,我们应该准备中国经济在未来的5年中只有4%~5%的低速增长。许小年说,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部分得不到应有的资源,最该死的那一部分却不断地吸取大量宝贵资源就是目前问题所在。法国一家证券公司的总经济师,曾任世界银行研究员的陈兴动先生介绍说:国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有两种看法,第一种跟许小年的看法基本一致,认为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不行,没有传导机制,银行体系不工作,国有企业大量地把资源弄进去却增长不起来。就是该死的死不了,该活的活不了。这些投资者很悲观,说,在亚洲经济掉下去的时候,中国经济没有掉下去,亚洲经济开始回来时候,中国经济开始掉下去了。但也有投资者乐观,他们认为政府应该做事,也正在做。中国宏观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建的观点显得独树一帜,他说:我们分析问题,不能单纯从经济角度,实际上还有一个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的问题。他说美国在冷战结束以后已经成为一个霸权国家。追求世界霸权已经成为美国的国家战略。他预言,美国经济在经历了一场泡沫后,一定要垮下来。而美国经济和美元都陷入严重衰退的话,凭美国经济对世界经济那么大的影响,世界各国经济都逃脱不了这场灾难……他认为在这次严重衰退中,只有中国可能是一个亮点,只要保持不开放资本市场,世界性的危机就不可能扩展到中国来。论坛主持人,国家计委资深经济学家刘鹤先生则在会议快结束的时候提出一个十分稳健的问题:就算美国经济有泡沫,是否也存在另一种可能性,即通过协调,通过美国高技术产业基本面的健全,以及通过比较老道的格林斯潘抑制通胀的努力,美国经济也可以实现软着陆呢?
深圳讨论会已经过去好几个月了,专家们关于“该死的不死,该活的不活是问题关键”的说法确实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障碍。而他们关于美国经济增长已经过热的预言却在昨天凌晨美联储宣布再次升息0.25之后才初见端倪。
新华社25日凌晨消息:美联储今天作出决定,在过去8个星期内第二次提高利率,其目的在于冷却可能过热的经济。
分析家们认为,美联储会宣布将联邦储备金利率(商业银行间的隔夜拆借利率)由5%提高到5.25%。这是美联储在今年夏天第二次提高利率。在升息消息宣布后,预计各商业银行将迅速将最优惠贷款利率提高0.25个百分点,即从现在的8%提高到8.25%。
今天的决定是在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各州州长和银行行长举行一天的秘密会议后作出的。他们每年举行8次会议以决定利率政策。美联储说这次和6月的提高利率的措施将“降低未来通货膨胀提高的危险”。
尽管美国的经济增长在最近几个月慢了下来,预计今年经济增长仍将达到4%,并将使失业率降到30年来的最低点。许多分析家认为,美联储今年的目标是抵销去年秋天为对抗亚洲经济危机所进行的3次降息对经济的刺激因素。现在亚洲经济已经开始缓慢复苏。
自今年2月份以来,FOMC 一再向市场承诺会公开其政策趋向,而且它确实这样做了。市场人士抱怨说,美联储5月并未升息但宣布采取“紧缩”的贷币政策。6月升息但又同时宣布放弃“紧缩”,回到“中立”立场。这种不同以往的做法使市场产生了许多困惑。但美联储却认为,避免金融市场困惑的方法之一就是每次重要会议之后都公布是否有特别的“政策趋向”,让市场自行判断未来利率是否有改变的可能。他们还说,格林斯潘的决定一旦有误,这种做法可使其对美国经济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
综合外电25日消息:一位美国官员星期三说,中国已向美国发出明确信号,她可能准备恢复加入世贸的会谈,但他没有说明具体内容。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在电话访问中只说:“我们仍在等候听某些更确实讯息。”这位官员说,美国是在筹备克林顿总统与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下月在新西兰会谈的过程中,得到这个明确信号的。国外大多媒体都于较早时候就报道过:中国领导人于上月结束的北戴河会议上就已经决定重开与美国的世贸谈判。众多分析家认为:中国加入世贸,等于向世界大市场打开大门,中国领导人仍然面临国内各种压力。这让我想起一些学者在北京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达成的一项共识,他们建议政府对于入会问题尽量少搞黑箱作业,因为这个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社会各阶层利益。他们说政府亮出底牌,让大家参与讨论,关心自己的命运,对政府,对社会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这个建议是否与美联储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无论什么人的决定一旦有误,这种做法也可以使其对国内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损害程度降到最低。
近日,人民币是否贬值再次成为焦点。据和讯中金网今日消息:分析人士表示,美联储升息后,中国依靠低利率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式将面临压力。美国升息暂不致对人民币汇率立即产生冲击,但是部分分析员认为,这将对黑市起到一定的推动使用,并加深人民币贬值的预期心理。虽然中国对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兑换实行严格控制,外汇市场独立于世界之外,但也不能对人民币与美元的大幅利差完全置之不理。摩根斯坦利一位金融分析师说,个人和国有企业仍然可以转换资金,还有漏洞存在。香港佳信证券一位分析师说,美国加息将令中国领导人对再次升息更趋谨慎。
另一方面,评级公司标准普尔7月21日将中国的长期外币主权评级由“BBB+”调低至“BBB”级,另外将其短期外币信用评级由“A-2”调低至“A3”级。所罗门美邦最新发表的亚态研究报告则指出,北戴河会议后,预期中国今年下半年会公布更进取、更刺激经济发展的措施。报告认为,中国不单不会放弃国企改革,更会采取积极措施,例如容许国企以股换债;中国并会坚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令外国直接投资金额回升,并会因此再度引起人民币贬值的揣测。
昨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同时,中国经济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我国到底算不算科技大国》的署名文章。文章在列举了我国的R&D(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长期在0.5%~0.7%之间徘徊(1998为0.69%),即使与中等收入国家1%以上相比也处于低水平,以及我国这样一个大国的财政性科技投入还不足一个跨国公司的水平等数据之后又说,日本在1981年~1991年的10年间,花了比我们少得多的钱,实现了自主创新并成为了技术输出国,而到现在中国仍然是技术进口大国。另一方面,我国的技术成果转化率在八五期间16万项国家级科研成果中,只有20%左右,这等于把有限的一点开发费的大部分用来交了学费。文章说:战后50年各国发展经验证明,没有教育事业的普及和发展,没有知识产业的创新活动,没有政府在政策和财力等方面的扶持,这个国家也就不可能获得迅速的发展,赢得真正的国际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为创新创造条件,无论是制度的,还是技术的。我们虽然无法预测未来100年的国际竞争格局,但我们可以说,一个不能迅速跟上全球创新潮流的民族,将很难找到她的“球籍”。
在这里作者提出的,实际上又是一种生死问题。我虽然很同意文章的观点,也体察作者把问题上升到生死存亡,是为了表达一种急切心情,但我相信读者会和我一样更看重此前对各种问题可能进行的讨论和努力。因为事情真的到了生死关头,即使是圣人,急切中的选择也往往是错误的。我总是相信,如果允许讨论和知情,一旦发生错误,损害的程度也会降到最低。
两周来,各种媒体图片中,首推美国国家宇航中心用天文望远镜拍摄到的那张最激动人心:火红色背景,一颗黑暗冷酷的星球在许多优美的曲线中疾行,自然和谐分明正被一种邪恶力量搅动。宇航中心的文字解释是:在太空中存在一些与太阳年龄一样的星球,它们不断吞噬周围的行星并不断膨胀……原来,在那里,在宇宙中,任何东西的生死都是没有道理的,至少不是人世间的道理。我想,在人类的智慧和经验达不到的地方,才产生了宗教和恐惧吧。这也就是为什么,8月18日,日本怪人五岛勉预言的世界末日虽然没有来临,但人类对于末日的恐惧却永远不会消失。
“该死掉,还是活下去?”这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面临巨大精神痛苦时向自己提出的古老问题。它还会在未来的世纪中继续困扰我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