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T气泡不灭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胡泳)
全世界最有价值的零售企业不是成立已有一个多世纪、年获利十几亿美元的西尔斯公司(Sears,Roebuck&Co),而是成立仅4年、还从未赚过钱的亚马逊网上书店(Amazon.com)。商业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这种现象太奇怪了。它是泡沫,很多人说。
互联网现象从头到尾都带有泡沫性质,还有人说。
在投资史上,“泡沫”从来不是一个褒义词。在金钱的诱惑下,投资大众曾多次陷入“群体歇斯底里”。查尔斯·麦凯(Charles Mackay)在《大众的异常妄想与疯狂》(1841年)中详细记录了历史上几件大众疯狂投资事件,一是17世纪初发生在荷兰的“郁金香热”,二是18世纪初发生在法国的“密西西比计划”,三是同一时期发生在英国的“南海公司泡沫事件”。麦凯对投机性泡沫作了深刻反思,100多年来,每当繁荣过热现象出现,都有分析家重提麦凯旧作,警告世人。
今天的华尔街迥异于150年前的西欧。过去8年,美国高科技股市牛气冲天,技术的黄金时代使高峰时股市总价值突破1.5万亿美元,比英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还要高。在股票市场接连摸高、创下纪录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私营公司,特别是技术公司,决定采取出卖股份给社会大众的办法筹集资金。3年以前,公开上市对于那些只有激动人心的概念而没有赢利的公司来说,还不成为一种选择,它们必须依靠风险投资家的启动支持,等到开始赚钱时才发售股票。但网络改变了这一切。华尔街放弃了多年来始终遵循不移的一条金规玉律:企业必须有过赢利的可靠记录,才能获得投资。Netscape公司和绝大多数的Internet企业在上市时都没有赢利的历史,这意味着,这些公司是在把股市中的钱当作它们的风险投资。比较一下Microsoft和Amazon网上书店上市的情况,就可以看出华尔街这些年的变迁:Microsoft 是在公司创建10年之后才上市的,上市前一年它挣到2400万美元。Amazon则在成立后不到3年就上了市,而在2001年之前它不会赚钱。
在新的环境和新的规则之下,泡沫是不是有益的?它意味着高额的投资,由此加快了创新的速度,在高技术产业中激发了强有力的竞争态势。网络股像是在赶时髦,然而在其背后,到底还是存在着一个实实在在的奇迹。
比如说,亚马逊的冲天股价不能以“泡沫”一言封杀。它的神奇之处至少有:第一,现实生活中没有一家商场能出售这么多种东西,亚马逊上网的时候,资料库的书目已达100万种,现更增至320万种,每月还以2.7万种的速度增加,而所谓的超级书店最多只能有十几万种书;第二,亚马逊在全世界的客户已超过500万人,哪一家实体商场会服务于如此庞大的群体?第三,亚马逊所累积的书评资料已超过500万页,这是惊人的内容,传统商场何曾有过这样强大的信息功能?第四,它没有传统书店的实体陈列,也没有太多的库存管理,它的力量就是信息,昂贵的成本、场地租金和人力费用都大大缩减,利润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书店凭借什么和它竞争呢?
某种事物将对消费者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但这并不等于说,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将获得高额利润。人们常常把这两者混为一谈,盖茨认为,这是有关泡沫最关键的一点。例如,当空中旅行的需求激增时,投资机场附近的房地产被证明是明智之举。但是如果投资航空公司的话,那么在若干年内你会亏本,尽管航空旅行无疑是有益于人类的。
互联网是一个导致变革的媒介,但盖茨忠告说,人们应该把变革与可持续的商业价值区分开来。新浪网总裁王志东这样评价许多人批评网络经济为“泡沫经济”的说法:如果你把网络当作泡沫来玩,那一定就是泡沫。这与盖茨的话异曲同工。
对于那些狂热投身于互联网的年轻人来说,盖茨已是一个年过40的“老人”了。人们没能记住的是,在互联网崛起之前,软件业也曾被视为泡沫产业。盖茨们造就了软件企业,使之成为今天这个样子:其中充满激烈的竞争、无耻的夸张、惊人的利润,偶尔也点缀一些诚实。
整个IT业都是靠言过其实来推动的。如果你认为我的想法太过极端,不妨读一下IT企业者的故事——他们是一群巧舌如簧的说书人,盖世无双的形象创造者。时常听到有人抨击IT业的泡沫现象,他们忘记了,泡沫是IT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想从IT业中撇除泡沫,可能就像把乳蛋白从乳汁中撇除一样徒劳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