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95)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蒋志东 刘国军 郭剑 李伟 魏得胜 樊秀峰)
馒头砖头都需要
《半月谈》第15期刊登专题报道说,提薪、征收利息税、教育产业化,被誉为政府启动百姓消费的新“三把火”。那么,前两把火再加银行又降息能否有助于燃旺“住房内需”这把火?面对愈来愈热的房改、花样众多的银行住房贷款,工薪阶层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市场经济规律实现了人们住房面前人人平等的美好愿望;忧的是囊中羞涩无力负担尽管优惠但仍然十分昂贵的房价。
“能不吃馒头就好啦,就能省下钱买房了……”“没房子不行,没吃的更不行……”买也不是,不买也不是,仿佛每个犹疑的人们都在哲人似地思考:买,还是不买,这是个问题。馒头与砖头,人人都想要;而现实是,大多数人还无力兼而得之,只能怀揣存折在两者之间作出艰难的选择。在停止福利分房后,按揭贷款买房这种诱人的信用消费方式火辣辣地出现在人们面前。去年一年,有55万户居民从建设银行获得了340亿住房贷款。然而迄今只有约5%的城市居民向银行借钱花过,银行发放给个人买房和购车的贷款加起来还不足1%。是人们不愿贷款还是银行太小气?“不少城镇居民住在斗室里,摆满高档家用电器和家具,却不愿花钱买房;宁愿花大钱搞室内装修,而不去买房扩大居住面积。”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在一份购房民意调查报告中指出,38%的被调查居民宁可靠自己的力量攒足房费再去购买,也不愿到银行贷款;30%的居民选择向亲友借钱;因贷款手续繁琐而放弃的占17%;还有4%的人不愿别人知道个人收入;只有11%的居民尝试申请过住房贷款,但其中又只有1/3表示满意。报告得出的结论是:负债感让居民们很不踏实,银行也不轻易被人“赖账”。
调查归调查,但绝大多数工薪阶层没有足够的钱去买房,不愿或不能潇洒地借银行的钱去拥有沉沉的砖头,却是不争的事实。对他们而言,馒头更重要。以买房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启动不太景气的消费市场,用心可谓良苦。按揭贷款、不断地降息、增加工资、扩大高校招生等,都是为了鼓励人们拿出银行存款,大胆去买房去消费,为社会提供积累。消费时代将为一切“扩大消费、刺激消费、鼓励消费”的行为报以掌声,但人们的工资里只有“馒头钱”,没有“砖头钱”,将予取之,必先与之,工资里从未发过住房钱,却硬要在馒头里挤出砖头来,那是不好理解的。
福建 刘国军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看到这块牌子,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会义愤填膺。可是,如果今天你看到这么一块牌子:“中学生、无单位者和宠物不得入内”,你会怎么想呢?这不是开玩笑,这是在一个叫做“国家图书馆”的地方在入口处竖的牌子。
公共图书馆是干什么用的?当然是给大家看书学习提供方便的。如果只是为了放在那里摆谱,只是为了争夺“亚洲第一”的称号,我看还不如把它给关了,省下钱来还可以接济不少下岗的兄弟姐妹。
我不由地想起了哲人马克思。马克思是幸运的,资本家的图书馆还能向他这个没有单位的人开放。否则,我们今天可能都看不到伟大的著作《资本论》。
这些年,国家在公共图书馆上投了不少钱,各地也都建起了崭新的馆舍。可人的思想,并不是那么容易更新的。就我所知,并不仅仅是“国图”有这个要命的规定。
请把所有公共图书馆的大门向每一位公民开放吧!你要搞清楚,是公民——纳税人的钱才养活了你们,你们就不要在我面前摆谱了。
杭州 郭剑
大学里的性问题
清华大学有了一台避孕套自动售货机,这事让我清华的兄弟们自豪了很久。大学是个思想自由的地方,在学术上很宽容,但在性上却绝对是禁欲主义领地。你可以去谈恋爱,也可以傍大款,但别有生活问题,一旦有了也是绝对隐私,关于处罚,校规里说得很明白,尽管法律系的兄弟说它违宪。
按“蒙昧主义”的逻辑,不告诉你这种事,就等于这种事不会在你身上发生,而实际的情形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于是,“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我刚进大学那一年,每个新生都发了本《艾滋病预防手册》,后来听师兄们说,有两个外文系的女生得了艾滋病,被开除了,如果当时我们那所大学有了这个玩意,那些有意参加“外事活动”的女孩们就有可能趁没人的时候,投币买上几个,也许她们的私事就不会有那么不幸的后果。
在性上,每个大学生都是问题少年,熄灯后讲的“小笑话”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代代相传。硕士、博士们也会围着宿舍里的电脑看些“格调”不高的片子。一篇名为《回忆北大情人》的文章,在网上被贴来贴去,那些知识斗富的人物,在聚会上最受欢迎。
在读“新东方”时,曾寄宿北大。晚上自习回来常见路灯下相拥接吻的情侣,旁若无人相当投入,流露出在某种片子里才能见到的迷醉表情。回宿舍向见多识广的老杨咨询,老杨说,人的性冲动越强创造力就越旺盛,北大嘛,人都聪明都有前途。我相信他的话有些道理,因为那些日子他在写博士论文,睡前常喝一杯三鞭酒。
无论如何,性问题是大学里最具活力且不能回避的问题,与其视之为洪水猛兽还不如多给些帮助,多些宽容。至少不会后患无穷。
北京 李伟
有事找谁?
有事找谁?没见牌子上写着吗:“有事找警察。”拿我自己说,今年就找了两次警察,一次因某个商人数次站到我的窗前向屋里窥探,我警告他,他还甚为嚣张地说:“看了又怎样,我就是要你的房子做铺面,我跟你们单位的领导关系好得很。”因此打110报警。好半天,晃晃悠悠地来了两个巡警,吊儿郎当的样子,帽子也没戴,他们不问青红皂白,上来就各加训斥:“有什么大不了的事,都别吵了!”说完就走人了。
你看看,说是“有事找警察”,可真找到他们,又得两说着了。类似的还有“148,找司法”,《12345,有事找政府》(《报刊文摘》1999年6月17日)可你无论找谁,都得“找”吧,去找的时候,倘赶上人家开会、外出、赴宴、桑拿怎么办?即使找到了,把你支到另一个部门,恰好又赶上另一个被找的人开会、外出、赴宴、桑拿怎么办?假如人家是有意躲着你呢?就得考虑弄点糖衣炮弹什么的,那个受贿的公务员有朝一日犯个什么罪,你还得担着把党员干部拉下水的罪名。难道这样就不过日子了吗?也不是,有事找人难,不找人更难!那就审时度势,捡着稍见“平坦”点的路走吧,老百姓嘛,就得认命。
又想,为什么老百姓就要认命呢?为什么凡事都得让老百姓找上门去呢?
无奈之下,老百姓只有用“不给政府添麻烦”的口头禅来安慰自己了。
昆明读者 魏得胜
心里烦不烦
当明星好不好?——有多么好?
《还珠格格》一下子捧红了赵薇,赵薇的“麻烦”也就接踵而至了:先是因为“拒演”而惹了许多“说法儿”(甚至说是“官司”),还说北京电影学院要跟着赔一笔钱;后来又有报道说“小燕子”骂人骂出了麻烦——“小燕子”在接听热线电话时指责“初恋男友”,而刚从美国回到广州的“前男友”见到报道后奋起反击,说她这样骂人不是“小燕子”而是“小乌鸦”……赵薇的红火,捎带着她的男友也成了传媒纷纷追访的目标。这不,又有报纸说赵薇曾陷三角恋,情敌是谁,她的男友怎么背着她力追一位美貌的“亚姐冠军”长达半年之久;最近又有消息传出她与身为上海富豪的男友共筑爱巢同居……真够赵薇“闹”的。
我总觉得,现在的一些“追星”追得连鞋都快提不上的小报们,简直就是个大炒瓢,而那些端着炒瓢的“料理”们厨艺又让人不敢恭维,添油加醋得有些过分。你大明星怎么着?你只不过是我案板上的一条鱼,从头到尾都是菜,连你上个茅房都有人跟着追踪报道,甚至还要报道你在蹲茅房时是喜欢抽烟还是喜欢看报,抽什么牌子的烟,看什么样的报。记得曾在《羊城晚报》上看过一篇讽刺某些小报乱报“星闻”的文章,题目叫《××肚子大了,跟我有什么关系?》,题目起得损了点儿,但抒发的是读者们的一种真实的情绪——这些纷纷扬扬的迎合、谄媚、误导读者跟着嚼舌根的“花絮”,看上去实在不是很美。
我想说的是,这么折腾你们心里烦不烦?
石家庄 樊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