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94)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杨志 伊明 程远 张勉 武新 李伟)

读者来信(94)0

彩电又降价喽

每年都有技术专家告诉我们,彩电实在是不能降价了,可彩电价格却依旧降个不停。我不是专家,从我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彩电不降价我才觉得奇怪。姑且不论制造上的进步,规模的增加,生产效率的提高,电子元件价格下跌所带来的整机降价空间,只要把一些无用的功能去掉,就能省不少钱。我承认自己不够前卫,可我需要的就是一台简简单单的彩电。

不管专家们愿不愿意,电子产品始终是在不停地降价的。不光彩电,电脑、手机、VCD都是这样。我只是奇怪,Intel公司每隔两三个月降一次价,逼得AMD和Cyrix疲于应战,还把Cyrix逼上绝路,没见美国政府出台芯片最低限价;诺基亚和爱立信把摩托罗拉的市场占去大半,也没见摩托罗拉到政府去求援。我们的彩电行业,是在与国外品牌的激烈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同样,彩电行业的明天也靠竞争。

技术进步并不一定能带来高收益,只有技术进步成为用户的真实需求,这种收益才有可能实现。

另外,也请各位专家不要来告诉我某某行业没钱赚。要真没钱赚,还有那么多傻瓜去做彩电、彩管、电脑?至于说钱难赚,那是当然,这本来就是一个微利时代。位列世界500家大企业之列的沃尔-马特百货公司的年销售额利润率是3%,西门子和松下电器的销售额利润率也就只有2%左右,你还指望能赚多少?

商品的降价和涨价,是市场规律在起作用,原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可在我们一些人的眼睛里,就是感觉不舒服。如果降价了,就会有不少人出来指责:降价让国家损失了多少多少亿。可为什么不去想一个简单的道理:彩电不降价能卖得出去吗?

今天,从报纸上看到上海市物价局准备出台限制彩电价格异常下跌的办法,我不禁感到一阵悲哀。曾经风风光光的上海工业,竟然落后到需要采取地方保护主义!而这还是一个要做××金融中心的城市。如果大家都来效仿,那就不要再侈谈什么市场经济了。

读者 伊明  

给熊猫吃“伟哥”

最近,我在报纸上看到了一条非常有想象力的新闻,一批科学工作者正经八百地建议:给熊猫等一些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服用“伟哥”,借以提高它们的性要求和性能力,从而达到增加繁殖、拯救种群的目的。

我不知道这些科学家是在开玩笑还是在认真地研究保护动物的方案,尽管我认为科学家有时也可以像孩子一样异想天开,但是,我知道,珍稀动物生殖能力的衰退并不仅仅是性欲与性能力的衰退,而是包括睾丸、附睾、输精管以及内分泌系统在内的整个生物体系都在衰退中,这种衰退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主要原因是种群数量太少和生存环境的转变。

人类使用“伟哥”主要是为了快乐而不是为了生殖,单纯为了生殖完全可以采用人工授精等比较简单省事的办法,再说一次服用1片100块钱的“伟哥”也是笔不小的经济支出。给熊猫服用“伟哥”,或许可以帮助部分熊猫享受到更多性的乐趣,但是,要想用这种办法让熊猫们乐此不疲地繁殖后代,以至在地球上兴旺发达地生存下去,那简直太可笑了。

我从来没有想过竟然可以有这么简单的方法来保护珍稀动物:给它们吃春药。尽管我非常佩服这些科学家的想象力,但我还是想建议科学家们能给公众一些更科学、更正经的建议,以便让我们得到的科学信息更健康。否则,当“伟哥”或者是避孕套之类的东西真的成为动物园的日常消耗品时,我对科学的尊重将荡然无存。

郑州读者 程远  

愈来愈艰难的学习

我工作的大学又要开学了,新生、老生先后跨进了校门,每到这时候,那些家境困难的学生总是让我特别担心。

据我了解,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区,一名普通大学生每年在校期间的各种花费一般在1万元左右,其中学费约占三分之一,而且,不断改善的办学条件意味着学生要负担更多的费用,比如,设施齐全的学生公寓一年收费1200元,比住旧宿舍贵多了。

1万元一年的上学费用和对于农民和普通工薪收入家庭来讲不是个小数目,对于困难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我亲耳听说过子女考上大学而父母因为筹措不起学费羞愧自尽的惨事。

据说,从今年9月1日起要实行新的上学贷款制度,更多的大学生可以依靠银行贷款来完成学业。但是,目前的贷款制度更多的像是福利而不是投资,因此,贷款规模根本无法满足需求。

两年前国内首家开办高校学生助学贷款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迄今向约1500位贫困生发放了1200万元贷款。那么有多少学生需要贷款呢?

按国家公布的数字,高校在校特困生的比例是5%~10%,按今年全国200万的招生规模算,大约有10万~20万新入学的特困生,加上老生,总数会达到30万~40万,贷款需求大约为20亿~30亿人民币,这里还不包括贫困生的贷款要求。

当然,这么多钱全靠国家补贴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希望我们的金融部门能真正把助学贷款当作合理的投资项目来运作,这不比承担那些乌七八糟的坏账强吗?

北京读者 张勉  

科学家应当让社会了解自己

“绿色和平”组织的一个人在英国的《自然》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认为,政府和企业就公众对转基因作物的敌视态度所做出的反应,只是让公众对其计划的反对更加积极、更加明确。这位作者说,这一事实以及其他事例表明,科学家与其所生话的社会存在着隔阂,他们需要采取紧急措施弥补这种损失。办法之一就是科学家也可像医生那样,发一个“希波克拉底”誓言。

这让我想到了中国的科学家。在中国,科学家们每年得到的省部级奖励就超过了12000项,但社会对他们了解甚少。

这种情况造成了两方面的损害。比较明显的是,社会由于对科学家和科学本身都缺乏认识和交流,因此,社会本身的科学容量和科学质量都比较差。另一方面,科学家与社会的隔阂不但令他们的工作会时常受到困扰,更麻烦的,科学家本身因此会变得缺乏与社会打交道的能力。小一点儿说可能涉及他们个人的健康、娱乐,或者是生活乐趣问题;严重的,比如在对待邪教问题上,科学家可能会比一般人更加执迷,而他们的执迷也让这种东西变得更加危险。

上海读者 武新  

少说点儿高考吧

没什么人现在还像10年前一样,把大学生当“天之骄子”,因为本科生到哪儿都能撮一簸箕。现在的骄子是高考的学生。

高考是个常备不懈的话题,不用炒就能热。每年5~9月,每个考生都是新闻人物,都被大大小小报纸的正版、电视的专栏、电台的热线电话关怀着、引导着、监督着。仿佛你只要是个参加高考的学生,你就拥有当一个脆弱的人的权利,享受全社会七嘴八舌的帮助,并且拥有对现行教育制度进行最强烈控诉的权利。于是高考前的气氛常常被涂上宗教般的神圣与压迫感。工地停工,车辆绕行,门口外是扛着摄像机的记者,有些家长竟自己组成人墙实施戒严。考生们走进考场就像走进祭坛,不像就是去做几道题,而像有今儿没明儿的“牺牲”。

高考说白了就是去回答一些问题,看看你的智商和能力,然后择优录取。不能怪现在的考生心理素质越来越差劲,因为现代媒体给予了他们太多的不应该有的关注,把他们包装成在世界杯决赛上去罚点球的可怜虫,成为英雄或是罪人,得到欢呼或者是同情。没有谁能通过考试一战成名,除了那个考零分的张铁生。其实高考的很多问题考生都能自己解决,再不然还有老师家长和教育局呢,没必要媒体们都装成知心姐姐来瞎起哄。

媒体最应该做的是沉默一点儿,冷静一点儿,别把高考太当回事,别在考试期间播《还珠格格》就成了。

北京 李伟  

上一篇: 生活圆桌(94)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