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黄金时代?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丁虹)

谁的黄金时代?0

乔治·雷泽曼  

史密斯的故事

阿尔弗雷德·史密斯的噩梦开始于1971年,那时候,他30岁,身体强壮,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个空军基地中工作。在一次驾车回家看望父母的途中,他忽然感到左半边身体剧烈的疼痛,他前往医院,初次诊断为肺炎,但接下来却是极糟糕的消息,他的病是肾功能衰竭。

而后,他的病情逐步恶化。到80年代,史密斯靠透析治疗维持生命,“从停车场走到医院的电梯,这短短的一段距离我都要歇上两三次。”每三天一次透析,每月两次输血,但史密斯看不到希望。

1987年的一天,一位护士问史密斯,他是否有兴趣试用一种名叫Epogen的新药,这种药是加利福尼亚州Amgen生物公司开发,用于刺激红血球的增长。

史密斯红血球数量为17%,低于正常标准的一半,他别无选择,只能试试。几个月后,红血球浓度上升到30%,史密斯高兴地说:“很长一段时间;我起床都费劲,现在我能自己割草喂牛了。”

这种好转被目前进行透析治疗的20万名患者验证,Epogen已被普通运用到临床治疗中。1998年,Amgen公司在全美出售此药的收入已达13.8亿美元,每个使用Epogen药物的患者,每年花费约7000美元。医疗保险机构承担此项开支。

58岁的史密斯如今已当上了爷爷,他今后的生活中离不开透析和Epogen,除非进行一次成功的肾移植手术,不过,如果没有Epogen,他可能活不到今天。

乔治·雷泽曼  

Amgen公司创建于1980年,它的第一位总裁或者说第一个雇员是乔治·雷泽曼,他为这家生物技术公司引入了第一笔风险投资——1900万美元。

“这不是一笔大数目,但它能保证我们去干我们最想干的事,而不做某个大制药公司的附庸”。雷泽曼说。

80年代初期,生物技术公司还很不成气候,公司领导多是没有什么商业经验的科学家,而雷泽曼恰好在科学和经营方面都有经验。他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化学硕士,在3M公司从事过商业经营。“你会有一个强烈的直觉,就是你需要一个顶尖的科学家来领导生物公司,但同时你也会有相反的判断,那就是你需要的是一个精明的商人,实际上答案在两者之间”,雷泽曼说。

雷泽曼1990年离开Amgen公司,接任者认为,那时的Amgen因成功研制出药物Epogen而步入轨道,雷泽曼需要新的挑战。那一年,雷泽曼出任Bothell生物公司的总裁,他说服比尔·盖茨投资500万美元并在随后几年陆续投入1700万美元的资金,这为雷泽曼赢得“金嗓子”的绰号,在90年代多如牛毛的生物公司之中,最缺的就是投资,而他竟然说服了世界首富。人们普遍相信,雷泽曼的第二次创业将会和他的第一次创业一样成功。

1999年,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生物技术领域最有影响的25人,乔治·雷泽曼首当其冲,该杂志称:“乔治·雷泽曼是生物技术中的比尔·盖茨。他通过Amgen公司揭示了一个新行业的飞速增长。”

然而,71岁的雷泽曼能看到生物技术真正的黄金时代吗?生物技术公司的成熟期似乎比预想的要长一些。

基因组的竞争

尽管各种生物技术公司有他们各自的研究方向,但人类基因组工程无疑是竞争的焦点之一。这一工程被看作是“曼哈顿”计划及人类登月之后的一项大工程。与原子弹爆炸和登月不一样的是,这一回并没有希特勒的威胁和美苏的对抗,但利益的驱动逼迫研究者加快脚步。像Celera公司的克拉·威特宣称他们将在3年内完成基因组工程,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的公司就不得不调整他们的时间表。

美国国家基因组工程的领头人弗朗西斯·科林斯说:“如果基因组是生命之书,那就不该有任何错误和漏洞。”

而美国Incyte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兰德尔·斯科特认为:“人们真正感兴趣的是那些关键部分,你根本不必完整地描绘所有基因。”Incyte的竞争对手,法国的Genset公司则确定他们将主要研究最常见的20种疾病,这也许只涉及人体中的200种基因。

1998年9月,美国的千年公司(Millennium)与拜尔制药达成了一笔大合作项目,价值4.65亿美元,千年公司将向拜尔提供在癌症和心脏病方面的研究成果。

然而,研究成果上的乐观还并没有让风险投资一古脑儿涌向生物技术领域,华尔街的投资顾问们对此有不同的意见。比如Amgen这样很成功的公司,其利润在所有制药公司中仅排名第31位,而更多的公司花费了大量的研究经费却没有开发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出来。

生物技术公司初创之时都希望成为辉瑞那样的大公司,实际上,他们越来越多地与大制药公司搞合作项目。1993年,这类项目在美国是69种,1997年和1998年则分别达到228种和224种。

欧洲与美国的竞争

1999年4月,欧洲生命科学会议在阿姆斯特丹举行,该会议是由恩斯特-杨和阿特拉斯风险投资公司主办的。

法国Genset公司似乎在基因组领域已胜券在握,公司总裁帕斯卡尔·布兰迪斯认为,新基因给公司掀起的浪潮正在平息。他说:“基因组浪潮过去之后,生物技术的下一个大潮流是什么?”他提出,中枢神经系统可能超过心血管药物,成为医药界最大的市场。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26家未上市的生物公司,他们大多是在过去3年之内成立,希望能上市筹资。

英国的Gemini(双子星座)公司正在建立一个双胞胎基因和生活方式信息数据库,以此来分析特定的基因在致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冰岛的deCode公司则在使用冰岛全部27万人口的遗传、保健和家谱记录寻找与疾病有关的基因,并且建立一个商用数据库。这个数据库计划招致了部分冰岛人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项计划侵犯了他们的隐私和人权。

Cyclacel公司则拥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元勋——P53的发现者戴维·莱恩,类似于P53的基因可以调节细胞的周期,Cyclacel公司正在采用干预细胞周期的方法研制阻止癌细胞繁殖的药物。

英国《金融时报》说,欧洲整个生物技术业的规模只是美国的1/,但是发展速度却是美国的两倍,欧洲的新公司正在努力挤入一个被千年公司、Incyte公司和法国Genset公司垄断的领域,新公司如果不负众望,欧洲在生命科学领域与美国并驾齐驱的梦想是可能实现的。

医学只为病人服务

设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医疗信息局收有1500万美国人的健康状况档案,到这里了解投保人健康状况的人寿保险公司有600多家,但这里会不会成为基因歧视的资源呢?据《今日美国报》调查,已有不少雇员在求职、升迁或医疗保险等方面受到了歧视,而原因是他们的基因构成。

太多的生物技术公司会经历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那么谁能保证每一家公司都不会去从事有悖于常理的医学服务呢?

在《时代》周刊3月份公布的一项调查中,有几个问题耐人寻味——保险公司是否能未经你允许获得你的基因记录?(6%的人说是,94%的人说不。)美国政府花30亿美元搞基因组工程,你同意这样用纳税人的钱吗?(同意37%,不同意55%)私人公司也在搞基因组赚钱,你赞同他们的做法吗?(赞同23%,不赞同71%)如果父母携带可导致疾病的基因,他们的孩子该受到检测吗?(是39%,不55%)。

弗洛伊德·尼古拉斯18岁时就被诊断出患有一种罕见的基因性疾病,但他还是有了家庭和儿子,儿子同样患上这种简称为APC的病,该病患者92%会在50岁前死去,弗洛伊德未能幸免,但在他去世之前,他投资创办了Cell Pathways生物技术公司,他希望这家公司能挽救APC患者的生命,包括他的儿子。

从病人的角度看,他们有10000条理由要求生物及基因技术在医学中发挥更大功效。然而,需要加以警惕的是,生物技术很可能极大地改变医学的面貌并颠覆医学几千年来的传统,那就是“医学只应该为病人服务,而不是为人类服务”。 生物技术科技新闻

上一篇: 多媒体(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