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到哪里去了?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罗峪平)
标准国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研究部 罗峪平/1999年7月26日
7月末的北京,除气温达到40摄氏度之外,最肯定的消息是:为全面启动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中央政府正在紧锣密鼓推出以扩张性财政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一揽子计划。下半年将要出台的措施包括大幅加薪,增发国债,提高出口退税,政府贴息支持技术改造,国企债权转股权等等。此间人士预测,若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四季度中国经济将回升,全年经济增长将在7.3%左右。如若没有得力举措,或政策落实不力,全年经济增长可能低于6%。
在新一轮拉动经济增长的努力中,中央财政的实力无疑是成败关键。人们不禁将目光盯住国家的口袋,大家都想知道,这个口袋里到底能够拿出多少钱,而且,政府从1990年起连续9年的财政赤字会对今后的经济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实际上,一个国家的钱再多,只要花钱的地方更多,支出超过收入,就会导致财政赤字。而且,国家在一定时期选择赤字财政政策往往对经济增长十分有效。但是,经济专家们指出,按照著名的瓦格纳定律,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的上升,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应该呈现上升趋势。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平均在40%左右,发展中国家这个比重平均达到25%,而中国在近年GDP高速增长的情况下财政收入的比重在不断下降,1997年只有11.8%。与此同时,政府的财政赤字却不断扩大。1990年财政赤字146.5亿元,1996年528.8亿元,据预测,1999年的财政赤字将会达到1503亿元。专家们的问题是:近年来中国GDP高速增长,国家财政占GDP的比例却不断缩小,财政支出寅吃卯粮,赤字不断扩大,钱都到哪里去了呢?他们批评说,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得已实行的一些财政政策使社会财力分配向地方、部门、企业和个人过分倾斜。突出的问题是数额巨大的以各种地方政府红头文件形式征收的这费那费。据调查和估算,这部分收费与财政收入的比例至少是1∶1,还不包括老百姓深恶痛绝的“三乱”。据国务院减负办公室日前透露的一组数字,我们可以大致想见“三乱”的规模:去年以来,全国共取消不合理收费26700多项,减负金额涉及985亿元人民币。从这个办公室的名字我们可以知道,这些钱,无法形成有效生产力,能够形成的只是人民的负担。专家们由此认为税制改革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否则必将成为影响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患。不过也有人说:费大于税或者乱收费还只是表面现象,关键是国有企业的位置在扭曲的税制中扭曲。“国企对国家税赋的贡献大,并非因为国企的效益有多好,而是各种政策补助使然。”经济学副教授林双林说,“比如,低息贷款实际上就是对国企的补助。现在60%左右的储蓄是城乡居民存款,由于没有别的出路,即使利息很低,也只有存在银行;国家再把这些钱贷放给国企,这实际上是大家通过国企向国家交税了。”他说,国家一方面通过利润征税(国家补助企业,再从企业盈利中征税),另一方面又通过默许垄断企业的高额定价(比如电信)和市场干预(人为地不让降价,比如民航)征税。林双林说:“国家如果找不到其他可靠的税源的话,是不敢放开国企这一块的,这也是国企改革的一大障碍。”世界银行副行长斯蒂格利茨认为,对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单一制国家来说,中央政府的钱太少,就无法提供许多必要的“公用品”,从而会降低政府的效能。眼前可以直接看到的后果就是财政赤字的迅猛增加:去年发行了3400亿元的国债,而今年的发债规模则将达到4000亿元。财政赤字的猛增,无疑会加大将来的长期平衡财政的难度,会增加通胀压力。
钱是有限的,我们必须知道国家经济发展急需的钱都到哪里去了。一位名叫杨宜勇的作者在《公平与效率》一书中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有趣的解释。他说:“各级地方行政管理部门1996年一年的乱收费,大约相当于当年GDP的7%左右,其中大部分转化为职工福利和居民收入。所以说,虽然这几年公务员的工资没有涨,但总额庞大的居民储蓄说明,居民的收入不像统计数字反映出的增长那么慢。可是为什么人们还发出“钱到哪里去了”的疑问呢?因为这几年,我国的贫富差距在扩大,经济学家说:“20%左右的人拥有储蓄总额的80%,大部分人感到手中钱少。”
为什么国家建设需要用钱,但是银行中约6000万亿城乡个人储蓄余额却纹丝不动,而且还“大部分人感到手中钱少”,果真是因为贫富差距在扩大吗?
联合国是最关注世界贫富问题的组织之一,有人说它每年就此问题进行调查花费的钱财和制造的印刷垃圾是把活人吓死的天文数字。我却对它最近的一份“人类发展报告”大有好感,因为报告不仅告诉我少数富人怎样拥有大笔财富,更告诉我这些财富从哪里来。报告这样列举数字:一、收入最高占世界20%的人口,生产了全世界86%的国内生产总值(GDP)、82%的世界出口、68%的外国直接投资并控制世界74%的电话线。世界最穷的另外20%的人口,在以上各个类别仅各占约1%。二、世界200名最富裕的人,在1994年至1998年间,财富净值翻了一番,达到1万亿美元。三、富裕工业国家持有世界97%的专利……
我当然并不知道世界上那些最富裕的人,也就是那200个赚钱机器到底是怎样把钱赚到手里的。但我手头还有一些数字说明世界上最富裕的美国人是怎样对待钱的。中新社7月下旬的一条消息说:美国人口普查局最新发表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年收入超过45000美元的美国家庭中,有800万人入不敷出,难以应付房租、医药及其他基本的日常开支。那么这些并不贫困的人的钱都到哪里去了?美国《华盛顿邮报》上的另一条消息使我茅塞顿开:20多年来,美国政府一直鼓励人们增加储蓄,可惜事与愿违,美国人大手大脚的习惯不仅没见收敛,反倒变本加利了。美国国会在1974年推出了“个人退休金账户”,当时的美国人还把工资的9.5%存入银行。可到了现在,美国人已经是挣多少花多少了,有人甚至花的比挣的多。美国商务部的统计显示,今年5月份的居民储蓄比率降到了大萧条以来的历史最低水平——1.2%。报道还说:在美国,人们创办企业的势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强劲过,它已经成为美国经济的强大推动力。美国人的创业热潮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强劲的经济增长为新企业创造机会,新技术不仅推动了经济增长,也使一系列新型企业应运而生。许多白手起家的人的成功故事激励更多的人仿而效之。这让我眼前出现这样的图景:富裕的人们仿佛中了魔法一般让钱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快到甚至来去莫辨。之所以乐此不疲,是因为在这来去之间,在资本的快速流动中,财富在生长,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在生长,有限的社会资源被市场制度精心安排,被有效地利用着。道-琼斯工业公司发布在网上的一篇文章对美国人的不储蓄有更奇妙的解释:事实证明,尽管美国政府采取的措施越来越多,个人储蓄水平还是越来越低。尽管政府对“储蓄危机”大伤脑筋,尽管个人已经忘掉节俭为何物,但是许多美国人高兴地看到,联邦政府却越来越精打细算了。6月28日,白宫宣布了新的财政预算方案,这一次,未来15年的财政计划盈余比5个月前的方案又增加了10000亿美元。这将会增加国家的储蓄总量,减轻个人储蓄过低对经济造成的伤害。文章说:美国人确实喜欢花钱,就连专家也建议人们一方面为享受减税政策而把钱存入特殊账户,另一方面为了保证日常开支拿房屋作抵押去贷款。美国人不愿增加储蓄的另一原因是:他们根本不相信政客的许诺。一位金融顾问说:“就消费者看来,凡是政府给的,最终政府都会再收回去。”
华盛顿20日电:根据一项以美国国内54位知名的经济学家为对象,每半年进行的经济预测调查结果显示,经济学家普遍对于美国1999年下半年经济前景保持乐观的态度。也许是作为奖励,在白宫不断削减政府开支的时候,美国众议院以334票对82票的表决结果,通过为下一任美国总统加薪一倍。
大约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比得上美国从总统到平民的玩钱和赚钱的本事。
7月21日是个重大的日子,这一天世界各大媒体都发布消息。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在互联网上张贴的“世界人口时钟”显示,星期二地球人口打破60亿的记录。同时,这一天值得人类永远记忆是因为30年前这一天,人类首次登上月球,实现了千百年来的梦想。1967年1月27日,3名宇航员在阿波罗4号飞船内做发射前的飞行实验时,因电路短路着火而被当场全部烧死。死前,宇航员格里索姆中校通过话筒向世人告示:“如果我们死了,请大家不必大惊小怪,而应把它看成一次普通的事件,因为我们从事的是一种冒险事业,我们不希望因此影响计划的进程,征服宇宙是值得冒生命危险的。”此言可谓惊天动地,至今令人还难以忘怀,它大大振奋了人类一定要登上月球的决心和信心,也激励着许多仁人志士去为科学献身。1967年7月21日凌晨,激动人心的伟大的时刻终于到来了。阿波罗11号飞船指令长阿姆斯特朗打开舱门,一步三停地带着电视摄像机走下梯子,踏上了月球。这时他激动地说了一句名言:“对于个人来讲这是一小步,而对整个人类来说,这是一大步。”
30年前,当全世界人民都通过广播或电视注视这个伟大事件发生的时候,惟有中国人民对此一无所知。我们正经历一场伟大疯狂的“革命”。其伟大程度,起码使深陷其中的我从未想到过,30年后,我可以在这里和各位讨论“钱到哪里去了”的“庸俗”问题。
30年间,我们是不是也迈出了一大步? 宏观经济银行存款财政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