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和发型时尚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刘君梅)

“革命”和发型时尚0

沙宣先生与孟广美、胡兵在沙宣新世纪发型表演会上  

记者:众所周知,您是凭着一把剪子开辟了关于头发的时尚园地,从而确立自己在这个行业的地位。这次来华,您的一只手握着剪子,另一手拿着洗发水,哪只手里的东西更重要?

沙宣:头发是一个性感的东西,洗发、护发用品是从光泽、质感上增加性感的程度,理发师做出的造型和顾客的脸型则是在线条(line)上努力。目的是一样的。

记:“沙宣”现在常被当作专业名词,比如剪一个“沙宣头”,它同时还被认为是一种品味。您个人认为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品味?

沙:首先是多样化。50年代以前,美发行业只有“做头发”(hair dressing)的概念,花很多时间做出一个美丽的发型——只为一个特定时刻的风光,睡一觉或洗个澡这美丽就完了。顾客群是有钱人、社会精英。我和我的工作小组花了9年时间(1954年~1963年)去掉了很多烦琐的东西,剪出了一种使头发有层次感、顾客走出美发沙龙后自己在家容易打理的发型。护士、家庭主妇和名人都有可能选择“时尚”——从顾客群来说是多样化了。我认为我们是“美发业的‘大众’(德国汽车品牌)”。

“沙宣”还意味着国际化,不同种族都可以拥有的时尚。

记:在这个过程中怎样保持“个人化”?

沙:这是个重要的问题。成千上万的人从沙宣美发学院学同样的剪发技术,但这些技术最终是针对“个人”的。我总是提醒学生绝不能把相同的方式照搬到两个不同的人头上。我希望发型师能运用不同的剪发技巧结合染发,组合出不同的趣味。

记:著名时装设计师克里斯汀·迪奥在他最辉煌的那十年创造了很多美丽的时装线条,现在的一些年轻设计师称“超越迪奥是很困难的”。自60年代起,您在发型方面创造了很多线条,您是不是还打算超越自己?

沙:我现在已经不做头发了。我创建美发学院就是希望把“沙宣”的创造精神和技术延续并发展(注:沙宣将在中国上海开设美发学校)。

我也不同意说迪奥把美的线条都创造完了。后来的时装设计师比如伊夫·圣·洛朗也创造了一些革命的线条。

记:您用了“革命”这个词,它和头发的时尚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关系又是怎么表现的?

沙:社会上发生的革命是时尚变革的背景。对现代女装业来说,60年代是巨变的时代。玛丽·匡(女设计师)的超短裙从观念上把女性从维多利亚时代拉出来。女性要穿方便实用的衣服,过简约的生活。这个时期,我们正在伦敦一个700平方米的工作场所开始创造我们的头发的时尚——给女性剪一款简单的发型,让她们可以在家里保养头发,不必每周三次去美容院打理。很多女性乐于帮助我们完成这种新的尝试。这个时期出现了对政治生活、社会生活而言举足轻重的人物——玛格利特·撒切尔、英吉拉·甘地。

记:60年代的“Bob头”已经成了沙宣的经典款式,到现在好像依旧时髦。沙宣是不是也试图创造一些“永恒的线条”?

Jon(设在伦敦的沙宣美发沙龙的创意总监):这的确是个特别的例子。这个词本世纪20年代就有了,不过那时欧洲女性的短发还是很难自己打理的。后来我们从香港演员南西·关(关南西)的短发获得灵感,创造了一系列几何型短发,大家把它们叫 Bob头。我们还成功地把它应用在不同民族的顾客头上。

沙:我想到了一个故事,60年代,我们曾应邀专为美国的《哈泼斯》杂志创造“最新发型”——一款直发造型。杂志3个月后才出来。这时我们又设计了最新发型——一款卷发,一家报纸把它登了出来。《哈泼斯》杂志很恼火,说我们骗了他们——我们很无辜。建筑业可能会有十年、几十年、上百年看起来都很经典的作品,时尚界几乎没这个可能。时尚界只能在不断变化中追求“永恒的美”。

记:直发变卷发还好办。如果这个故事改动一下:几个月前流行的是短发,几个月后又流行长发,大众该如何是好?

沙:(无可奈何地耸了耸肩膀)

没办法。不过现在我们一年三次推出的时尚发型发布会,只是从专业角度提供新的潮流感觉供大家参考。以往,时尚先锋创造一种流行,大众就跟随——有经济、战争时期条件限制的因素,也有观念的因素。现在情况变了很多——在伦敦时装周上,有50~60个专业发型师同时在时装发布会的场内外工作(注:沙宣是伦敦时装周的主要赞助者),大家都想与众不同。顾客也是,比如模特琳达因为职业的关系总要改变自己的形象;麦当娜总追求形象上的强烈的变化,但有些人不会——到了世纪末时尚会向不同方向演化。反时尚有时也能成为一种时尚。 沙宣时装时尚长发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