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和机器长到一起?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刘芳)

让人和机器长到一起?0

也许就是下一版,英文字典新增词汇里有一个就是“humachine”——“human”和“machine”的结合,汉译“人机”或“机人”。提出这个观点的是麻省理工学院主办的《技术评论》月刊,其主要论据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斯蒂夫·曼教授已将人和机器的肉体结合身体力行了整整15年。

斯蒂夫少年时就梦想把计算机穿在身上,走到哪儿带到哪儿。他最初的设计成果是套巨大而沉重的奇装异服,穿它走路磨得满身是泡,把迎面过来的人吓得赶紧过马路。等到1981年,大多数人对手提电脑还没有概念的时候,斯蒂夫的“可穿计算机2号”已相当先进,不仅有键盘柄和鼠标枪进行输入,还有图文显示和录音播放。后来斯蒂夫又把元件和电路直接织到衣服的面料里面,改进后的可穿计算机穿起来舒服多了,也不那么吓人了。

斯蒂夫还给自己的计算机增加了“震动外套”,通过雷达接收装置和震动装置,穿者能感觉到一定距离外的物体,闭着眼走路也不会撞上任何东西,因为身边所有物体早就提前在外套上施加压力,通知了它们的存在。

1991年,斯蒂夫·曼进入麻省理工大学,在尼葛洛庞帝门下专修“可穿计算机专业”,他的同道中人都愿意把技术当成外壳直接披在身上,十几个人组成了“人机一族”的首批成员。

6年后,斯蒂夫拿到博士学位,返回多伦多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执教,校园里总穿条纹套头衫、总戴一副巨大眼镜的,就是曼教授。他的衣服很多地方鼓鼓胀胀,凑近能看出一根灰色的电缆,若干红的、黑的、白的电线,还有一个微型键盘,这可穿计算机能与互联网和私人资料库无线连接,阅读信息时,他那永不摘除的眼镜就是屏幕。

但是曼教授的学生目前还只配有砖头大的“可穿计算机”,要绑在腰上、戴在头上,这跟真正穿在身上毕竟还有距离,而且学生普遍抱怨电池的寿命太短。另外计算机运行一会儿就会变烫,不舒服。

不过,斯蒂夫对可穿计算机的未来充满信心,“即使人人看我目光异样,我也不更改生活方式。我已把技术融入体内,我认知世界的清晰程度前无古人,我甚至可以随时决定自己认知世界的方式。有时我用后脑勺的‘眼睛’看,有时我给自己加上第六感觉。

“当我选择‘频闪’,我能截取高速运动物体的瞬间,能数清60公里时速汽车的轮胎上有几个螺丝帽;当我选择‘过滤’,我能排除视野中一切不想看的东西,能让时代广场在我眼中没有广告牌。”

曼教授对《技术评论》月刊表示,他将继续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人机合一”。他的一群学生和众多生产厂家正追随他前进的步伐,按曼教授的说法:“他们要彻底打通网络空间与现实世界,尽情享受被计算机完全介入的生活。”据说日本索尼公司对可穿计算机非常感兴趣,已计划把一部分发明投入生产。

《技术评论》月刊还提供了人机结合的案例之二,马里兰州一男子视网膜彻底坏死,传统医疗手段已无法助他复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却做到了。研究人员在他脑袋里装了一张硅片,硅片把光转化成电子信号传给大脑,大脑能将这些信号破译成视觉图像。如果这张硅片能与人的神经系统完美结合,正常运作,再给人脑装些别的东西也不是什么难事啊。

在艺术领域,人和机器也越来越亲密了。加拿大艺术家大卫·洛克比是个自学成材的电脑神人,他的舞蹈和音乐创作与摄像机和计算机的结合实在太紧了,让人分不出他究竟是用技术创作了艺术,还是用艺术生产了技术——他一动作,摄像机就会把信息传给计算机,计算机同步制作出舞蹈音乐,结果那音乐和舞蹈就像皮肤和肉一样合铆合缝。

斯蒂夫·曼天天穿着计算机,他说自己活在录像世界,全部生活就像一个电视节目,“有人以为我躲避现实,实际情况则恰恰相反,可穿计算机让注意力更集中,感觉更强化,想象更自由”。当然,他也知道有人觉得他好笑,更有人担心,他给人类带来“星球大战”式的威胁——终有一天,人会听到机器对他说:“你将被同化(You will be assimiliated)。” 电脑

上一篇: 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