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圈世界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胡泳)

怪圈世界0

一排排微妙地纠结在一起的鱼和一排排相扣相锁的鸟啮合得天衣无缝,你搞不清楚它们是在游泳还是在飞翔(《天和水》)。

一双手——画家的手——在画面上栩栩如生,每只手都拿着一支铅笔,左手在画右手,与此同时,右手又在画左手(《画手》)。

画廊里面站着一个青年,正在看一幅画。画里有一艘船停泊在一个城镇的港湾中,镇上的一座楼房中有个妇女正从她房间的窗户朝外看,而她的房间下面正是一个画廊,里面站着一个青年,正在看一幅画。画里有一艘船停泊在一个城镇的港湾中——怎么!?我们又回到了我们出发时所在的地方?(《画廊》)

这些都是荷兰画家埃舍尔(M.C.Escher)笔下令人难忘的意象,他以写实绘画塑造出一种视觉幻觉,其作品不仅令数学家和科学家们瞠目,更是雅皮们眼中的最爱。

这位已于1972年过世的艺术大师1999年春季来到了北京,在太庙里,我充满敬畏地观摹了他的177幅作品。一种魔术般的力量驱使我又看了第二遍、第三遍……每看一遍,从那些重复的模式、复杂的数学结构和纵深的空间中,我都能体味新的发现。

有好几次,我的脑海中闪过这样的问题:对于身后的荣耀,对于他首创的艺术在20多年中的变形,埃舍尔会怎么想?计算机程序现在可以生成奇妙的几何镶嵌图,埃舍尔会对此感到激动还是深觉失望?他会认可他的作品出现在T恤衫、丝绸领带、唱片封套、招贴画乃至鼠标垫上吗?当市场营销经理们动用他的艺术兜售商品时,他会无动于衷吗?我最想知道的是,埃舍尔对今天的互联网会怎么看?

埃舍尔的许多作品源于悖论、幻觉或双重意义。具体点说,怪圈是埃舍尔画中最常出现的主题之一。所谓“怪圈”是一种变异的系统结构,系统的不同层次相互渗透、缠绕,“内”与“外”、“高”与“低”、“二维”与“三维”、“有限”与“无限”、“部分”与“整体”等等,通通成了一锅粥。比如,埃舍尔某幅画中的一个层次可以被清楚地看作是在表现幻想或想象,另一个层次则会被认为是表现现实。但观者观看一个层次时,总是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看作是另外一个层次的一部分,这样一来,他不知不觉中被画中隐含的层次串所俘获。在这个串中,对于任何一个层次来说,其上都有另一个层次比它更为“实在”,同样,也总有一个在它之下的层次比它更为“虚幻”。究竟什么是实在的?什么是虚幻的?

我们用于描述埃舍尔的画作的语言能不能用来描述网络?所有空间的传统隐喻——远/近、上/下、大/小、内/外——在网络这里都必须重写,也就是被联系和结合的概念所取代。力量不是来自于集中、纯粹和同一性,而是来自发散性、多样化和编织各种微妙的联系。

黑客作为对电脑文化最为敏感的群体,首先看出埃舍尔的“怪圈”与互联网之间的相似性。所以,毫不奇怪,埃舍尔是许多黑客最为推崇的艺术家。无论你盯着埃舍尔的画看多长时间;最后的结果与人们关于世界的概念都不可调和。当然,人们仍然可以虚构假想的世界,在其中埃舍尔笔下的那类事件能够发生;但是在那样的世界里,生物学、物理学、数学甚至逻辑的法则会在一个层次上被违反而同时在另一个层次上被遵循,因而一切都极其古怪。网络是这样的一个世界吗?

对于比特这种没有质量、无从触摸和感觉的东西,埃舍尔应该是不在意的。他在创作时精心挑选材料,同时在许多画中,我们都能看到“eigen druk”的字样,意思是“本版画是我亲手所绘”。的确,在经典性的《画手》当中,画面上全部东西的后面隐藏着未被画出但正在作画的手,它属于埃舍尔,左手和右手二者的创作者。但事情还不止于此。埃舍尔认为自己的手后面还有神奇之手:

“在我作画的时候,有时感到自己不过是一个精神工具,被我笔下幻化的事物所控制。似乎它们在自我决定它们选择出现的形状。”

网络世界是否也在作出自我选择?它的每个局部都是合理的,但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却出现了不可能的事。当我们遭遇网络“怪圈”时,当我们向上(或向下)穿过某种层次系统中的一些层次时,会不会意外地发现正好回到了我们开始的地方?

下一篇: 1磅煤=2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