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视双周:走笔经济·春夏之交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罗峪平)
本季经济形势在专家们笔下显得特别安定团结。我看到的分析文章大都使用了“适度快速增长”的形容词。专家预测,国内生产总值上半年达到36600亿元,同比增长达到8.2%,几乎已是现实。
不过,4月份以来经济过剩从局部转向全面也已经从专家们的担心变成现实。据国家内贸局最近对601种主要商品的统计,今年一季度供过于求的产品所占比例高达67%,比上年提高4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金融资本过剩程度在加剧,存款增长速度继续大于贷款的增长速度。为避免金融资本进一步严重浪费,央行于本月10日公布第7次降息。至于农产品,尤其是粮食和生猪严重过剩,是老百姓在农贸市场上也能感受到的事实。虽然国家去年以来实施的财政政策使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增加,成为拉动上半年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但它对消费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对民间投资的带动作用也难尽人意。所以,专家们谈到这种全面过剩造成的商品价格长期低迷,利润率下降,企业效益下滑,失业和下岗人员增加的局面时都禁不住脸色凝重。他们说经济回升的空间已经受到全面过剩的严重制约。上半年实现的增长速度很可能是近两年的高点,下半年经济增长速度调头向下的可能性很大。
5月8日,平地一声惊雷,我国驻南斯拉夫使馆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导弹袭击。中国经济界有识之士一夜之间都把目光投向世界。在我眼中,他们都变成了国际战略问题专家。
有人提到一组统计数字:改革开放的1979到1997年将近20年中,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的数额达到3483.48亿美元,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外资流入国。在这些海外投资中,华资,也就是海外华人、华侨掌握的资本占60%。而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1991年到1997年的7年中保持了不低于16%的增长率。即使在发生东南亚经济危机的1997年也达到3250.6亿美元。当年国民经济出口依存度(出口总额/国内生产总值×100%)达到20%。进出口贸易对于发展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明显。他说,这些数字使他想到了本世纪初英国政府对本国大企业实行的给予国内特权和海外经济利益保护。这种以保护海外经济利益为基本脉络的重商主义政策对推动本国经济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他认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既然已经发展为全球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国家的海外利益进行政治保护,也应该成为中国政府需要严肃考虑的问题。尤其是在发生了大使馆被袭击事件之后,它至少应该成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题中应有之意。
近来北京街头热卖《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它序言中的第一句话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世界上力量最强的国家美国已经成了全球对手,这两个国家关系紧张,利益冲突,今后会出现更严峻、更危险的时期。”这本由两个美国人写的书出版于1997年,当时中国人并不认为中美两国要发生冲突。但是在今天,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大侃的观点让我们看到了两年后当事情发生戏剧性变化时我们中国人的想法会跟着发生多么大的转变。他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根本问题是竞争力低下,解决的关键是要占据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否则下个世纪的民族生存问题将日益紧迫。从1979年到1997年近20年间,我国国防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从5.6%下降到1.09%,远低于目前世界各国平均3%的水平。他认为,当前发生的事,已足以使我们重新重视综合国力尤其是国防力量的时候了。他说要实现“占领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战略任务,政府应将投资转向军工和航天这两个领域。
当然,也有人不这么看。他们说,即使发生了袭击大使馆事件,也不说明美国的头号敌人是中国。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的战争,恰恰说明美国把统一的欧洲当成了他全球战略中的头号敌人。美国的战略研究人员确实曾经预言,欧元启动两年后,美元和欧元在世界金融市场中将各占40%,将有1000亿到3000亿的官方储备和5000亿到10000亿的私人资产由美元转换为欧元。有人注意到,这场战争爆发的时间,恰恰是在欧元启动后不久。据说,日本和中国都拿出400亿外汇储备支持欧元,我国香港用于购买欧元的美元也有300亿。战争对欧元的打击是显而易见的,欧元对美元的汇率一跌再跌,滚滚财源正在流向美国。此外,昂贵的战争费用分摊将使欧洲一体化建设受到严重影响,战后的难民问题也会成为欧洲的一大包袱。他们痛心疾首地认为,所有这一切,美国心知肚明,但是欧洲的政治家未必有所预料,这是欧洲的一大悲哀。
不过,另一些声称对世界战争史有深入了解的人提出了更加有趣的观点。他们说北约对南斯拉夫的战争,是400年世界战争史遗留的后果,是欧洲军事领袖们对本国政治家的一次挑战。显而易见,俄罗斯正处在400年来相对实力的最低点。对于日耳曼人来说,一次性解决斯拉夫人对欧洲的侵袭问题,正是一个天赐良机。如果他们能在这次战争中得手,欧洲至少可以得到一个世纪的和平和安全。这是北约国家听从美国指挥对南发动战争的基本出发点。至于美国袭击中国大使馆则是由于德法两国政治家的态度在此次行动中一直较为明智地保持温和,美国人不放心。所以,在8国外长会议提出和平解决科索沃问题的主张之后,俄总理和德国总理访问中国之前,就发生了袭击中国大使馆事件。美国一石三鸟,即阻止了德法,又激怒了中国,而最终使得联合国介入这场世界性危机的努力成为泡影。美国人的如意算盘是:在大家忙着解决大使馆被炸问题的时候,南斯拉夫很可能已经投降了。对这个世界经济强国来说,如果给俄罗斯47个亿贷款就能换取一个世纪的和平的话,再给中国47个亿作为轰炸大使馆的赔偿又算得了什么呢?这些被世界战争史搞得忧心忡忡的人说:在如此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中国应该谨慎自处,绝不能掉进军备竞赛的陷阱。他们举例说明,建造一艘航空母舰并拥有和维持附属舰群需要的费用大约是230亿美元,这个数字相当于中国政府年财政支出的五分之一。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显然不堪重负。他们还担心,全面绷紧的内外政策会削弱中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已经呈现出来的全面社会进步。他们有点刻薄,说那些在美国使馆外面高呼中国应该建造自己的航空母舰的大学生们不知是否真的准备过短缺经济时代的日子。谈到中国加入WTO,他们更不知所云地提到中国的一句老话: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我说,中国人继续光脚还是穿上鞋子,确实是中国人自己的选择嘛。他们说那当然那当然。
本季经济学界最振聋发聩的声音来自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他在谈到“科教兴国”这个口号时说:五四以来,我们实际上一直在提倡科教兴国。但是中国的问题不是科教无成果,而是缺少一整套制度的运作,使得科学教育成果变成生产力,变成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笔者全凭听广播时的记忆复述大意,错漏之处本人负责)。
这段话,不禁使我对老一辈经济学家的深厚历史学素养和对现实问题的洞幽烛微肃然起敬。 经济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