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90)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陈志 李游群 应为众 楼毅)
20世纪,人类就好比被技术创新的狗在后面撵着,创新不断加速,以致人类都顾不上喘过气来思索自身在这种创新潮流中应有的位置。进入21世纪,再创新下去,会是一种什么结局?能否逆这种高速发展,有一点“另类”的声音?
北京 陈志
与百姓何干?
国家为启动消费花了大力气,比如降息,比如稳定物价,比如消费信贷、售楼按揭,比如启动农村市场,但5万多亿的居民存款这头“笼中虎”不仅没有挪窝的意思,反而一个劲地增肥。曾几何时,人们还对这头“笼中虎”提心吊胆,生怕它按耐不住使性子跑出来,现在是轰都轰不出来了,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启动消费似乎进入了一个怪圈。
“打虎不下山”已有多种解释,比如预期看淡、买涨不买跌等。但我想鼓励老百姓花钱的政策不奏效应该还有别的原因。老百姓变精了,更加善于保护自己是一方面,政策本身的不合理也不容忽视。一是消费政策低估了消费者群体的消费智慧。现有的消费政策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消费者是一群不知道怎样支配自己的金融资产,怎样决定自己消费取向,需要政府去告诉他们怎样花钱的消费盲,是只听号召的短视者。实际上消费者是懂得趋利避害的理智群体,老百姓的目标是保安全。政策的目标是鼓励花钱,人们为“买”到安全而更加趋向于储蓄。二是消费政策保护消费者力度不够,鼓励消费更多的是为了企业解困、财政增收,因此在操作细节中常常漠视消费者权益。让人家多花钱还不把人当一回事就不好说了。比如“自律价”,降价都不一定能把积压的彩电、汽车全卖出去,还要定一个“保护国家利益”的高价来鼓励消费可能太难了点。打假和反暴利是鼓励消费的另一细节。在假货泛滥的情况下鼓励消费是否有鼓励买假之嫌?不知弄点假钱来买假货商家干不干?还有“降息”。“降息”之所以不理想,原因之一就是这一政策主要是为企业减轻负担并同时减少居民福利、而不是为改善消费环境增进消费者福利而实施的。住房与汽车的消费信贷其用意差不多也是如此。消费信贷可能减轻厂家资金积压的负担,消费者却要承担二级市场发育不良的风险。三是社会保障状况还很悬乎,经常听说保险公司某一险种停止销售,医疗保险的报销名单有了变化等等。政策变化难以捉磨,老百姓还不敢大块吃肉,不仅怕花明天的钱,甚至都不敢多花今天的钱。存单上有5万多亿的存款,但都不是“闲钱”。只有让明日无忧,才可叫今日无虑。
企业的困难还是鼓励企业自己多花点工夫去解决,有余力的话倒有必要替消费者出把力,比如多弄点高质量的东西。什么政策都盯着老百姓的钱袋,其结果必定是老百姓更加谨慎地看紧自己的钱袋。消费起不来,与百姓何干?
珠海统计局 李游群
质疑彩管厂联合停产
5月23日,国内8大彩管厂总经理会议在北京召开,决定从6月28日至7月28日停产压库一个月。看了报道,我有不少疑问。
疑问之一,这不是在搞垄断吗?为什么对于这种明显的联手操纵市场的行为国家会听之任之?是因为都是国有企业?好像不全是,比如北京松下。可是如果是在日本,松下敢和东芝、日立联手控制产量提高价格吗?艾柯卡曾在自传中告诉我,只要他在“福特”或“克莱斯勒”上班,他是不敢和通用公司的总经理打球或聚会的,否则,人们就会认为他们不是在联合操纵价格,就是在阴谋推翻自由企业制度。
疑问之二,彩管企业恳请停止审批新建彩管企业。如果这指的是国家不要再投资彩管业,我完全赞成,这不是国家该做的事。可是,如果有不知死活的个人来投资彩管业。国家大可开绿灯。一方面,投资势必拉动相关需求,国家税收少不了;另一方面,亏了也是亏了个人,国家毫无损失。当然,如果最后竞争的结果是8大彩管厂败下阵来,那可咋办?
疑问之三,8大彩管厂信誓旦旦要把对外出口增加50%。如果真有这么好销,那干吗还要限产呢?该增产才对。如果出口的价格要高于国内市场价格,干脆就放弃国内市场专做出口好了。如果出口的价格比国内还要低,那岂不是出口越多,亏损越多。莫说增加50%,增加100%又有何益?
市场经济搞到现在,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可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竞争,还是被好些人视为洪水猛兽。先是搞了个想和欧佩克媲美的自律价,后又为彩电定了个底价,现在是禁止机票打折。可是,这里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只对国内企业有效,而不约束外资!因为,保护落后,是为真正的市场经济所不齿的!
5月21日,就在老总会议开幕的前夕,分别占全球40%和20%的瑞士霍夫曼一拉罗歇公司和德国巴斯夫公司由于伙同其他生产厂家组成卡塔尔,人为抬高维生素价格而被美国司法部处以5亿美元和2.5亿美元的罚款。
也许,我们该静下心来仔细学学什么是市场经济了。
读者 郭剑
拼死吃蔬菜
对蔬菜上的残余农药,消费者几乎是无能为力的,除非你能做到拒绝吃蔬菜。否则,对那肉眼无法检测,高温烹饪又不能降解的毒性又有什么办法?于是,在菜摊前常有这样的怪事,鲜嫩油亮的蔬菜让人生疑怯步,而虫眼斑驳的蔬菜却行情走俏。菜农夸自己的菜好,说的是:“我这菜的叶片儿都让虫吃净了,能有农药?”
有一次下乡采访,看见一个规模颇大的蔬菜集散地,茄子苦瓜豆角都又粗又壮,相当诱人。一打听,是批发到相邻的四省八市的,价格相当便宜。我一时心动,提出想买几斤。菜贩如实相告:“劝你还是别买,这些东西农药用得很厉害。”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菜农承认自己卖的蔬菜含有超标农药。
不久前出差到美国,发现在那儿普遍时兴生吃蔬菜。好些叶菜都是洗净后切成丝,盛在盘里就算一道菜了。蔬菜生吃,维生素不易被破坏,这个道理我明白,但是,面对盘中鲜嫩的生菜叶儿,我在心理上却始终有障碍。后来与当地华人谈起蔬菜生吃的事儿,他们认为国内要时兴生吃蔬菜,主要难点在于洗菜的自来水还达不到可直接饮用的标准。其实,他们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难点岂止是饮用水的达标问题?如果蔬菜不能真正实现无公害栽培,那么,老百姓想吃菜要不就拣虫子咬剩的菜帮子买,要不就把自己当菜虫给“治”了。
在我们的膳食结构中,总不能老缺少绿叶蔬菜,营养专家不断提醒我们,每人每天应当食用不少于400克的蔬菜,才能维持体内营养的平衡。但如果让人始终感到买蔬菜就犹如在买毒药吃,这又是何等无奈与悲哀的事情?
近日,有媒体披露,有关部门已推出一种快速测试卡,消费者可以方便迅速地凭借测试卡的颜色变化来判断你今天吃的蔬菜中农药含量是否超标。
读了这则消息,我的心情仍然轻松不起来。我想说的是:拼死吃蔬菜,这样的日子咱老百姓还要坚持多久?
浙江丽水市中东路广播大楼 应为众
生命之树?
看消息说,去年在湖北簰州溃堤时挽救了很多人生命的大杨树被砍掉了,小江珊就是抱着一棵大杨树9个多小时后才获救的。
嘉鱼县林业局的负责人解释说:按规定,这些杨树属速生林,超过20年后,树干老化空心,再也长不大,已经可以砍伐了。但考虑到在簰州湾,这样的树不多了,又救过抗洪战士的生命,留着也是个纪念,但乡里主张卖,我们也就不好干涉了。
而砍树的当地村主任说今年搞生产自救,乡里给村里分派了近13万元的修建项目,但上面连一分钱也没拨下来。为了把大堤修好,只好砍树卖了钱再说。
按道理村民们砍树没有错,只是在洪水中亨杨树荫福的人又亲手把树砍了。一边是有人挪用救灾款项,一边又是拆东墙补西墙苦求生路。几棵杨树就成了生命之树,生活是不是太残酷了。
北京魏公村 楼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