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行:风靡欧美的拉丁歌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三联生活周刊)
詹妮弗·洛佩茨
她在好莱坞电影屏幕上的风采与她混合了萨尔莎与Pop风格的歌曲有望使她的CD成为99年6月最热门的专辑之一
莎基拉
来自哥伦比亚的歌手
马克·安东尼
年轻一代萨尔莎歌手中最出色的一位,极具在流行歌曲方面展的潜力。最近出演了斯柯塞斯的一部新作
理奇·马丁
具备在流行乐坛走红的外貌与舞台形象。音色讨人喜欢,但也不完全缺乏个性
5月15日是《星球大战前传——幽灵威胁》首映的日子,但这并不影响在曼哈顿Tower唱片公司的销售店前一场大约5000名二三十岁的女性组成的“合唱队”的“演出”。她们高唱的是:“理奇!我爱你!”每一个迫不及待地挤入店中的崇拜者都会满怀激动地带着一个潦草地签在CD、海报乃至她们自己手臂上的签名走出店外。街对面不远正是首映《幽灵威胁》的电影院。有不少已经手持《幽灵威胁》电影票的观众正在犹豫是否先加入这边的这场狂热。
引发这场狂热的是理奇·马丁,他正在签名销售他的新专辑。马丁的新歌《疯狂生活》(Living La Vida Loca)在美国创下了排行榜第一的成绩。他演唱的配以夸张的臀部摇摆动作的1998年世界杯足球赛主题歌甚至为他在1999年年初赢得了“格莱美奖”。人们相信这是一个奇迹:如果一首用西班牙语演唱的歌颂足球的歌曲能够在美国引起轰动,那么下一首畅销曲就理应是一首用法语演唱的板球赞歌。
也许理奇·马丁对于美国人来说是一张新面孔,但拉丁通俗音乐在世界范围的流行不是什么新鲜事。萨尔沙(Salsa)、伦巴、曼波(Mambo),以及其他拉丁音乐因素早已融入了欧美流行音乐中,人们也已经熟悉了格洛丽娅·埃斯苔凡(Gloria Estefan)、采莉娅·克路兹(Celia Cruz)等拉丁裔歌手的作品。就这点而言,《时代》等杂志宣称的对拉丁流行乐的“发现”正如同哥伦布宣称发现了波多黎各。
以理奇·马丁为代表的这阵拉丁狂热的新鲜之处在于:世纪之交之际,一批受西班牙语广播熏陶长大、接受了主流流行音乐影响的新一代拉丁裔歌手正在努力用英语传达出他们的声音。理奇·马丁可能是其中最火爆的;影星兼歌手詹妮弗·洛佩茨(Jennifer Lopez)是最具诱惑力的;艺术水准最高的则可能是马克·安东尼(Marc Anthony)。
这一切是从一个已逝的拉丁裔歌手塞莱纳(Selena)身上开始的。1995年塞莱纳死后不久,她的CD销量直线上升。原本不太重视拉丁音乐的各唱片公司由此开始考虑:如果一名拉丁歌手在死后都能赚钱,为什么不抓住那些还活着的人?主演塞莱纳的传记片奠定了詹妮弗·洛佩茨的影星地位,同时也促使她决心发挥自己的歌唱才能。Work唱片公司听过洛佩茨用西班牙语演唱的样带后表示愿意合作,但要求她改用英语演唱。另一个幸运儿是大名鼎鼎的胡里奥·伊格莱西亚的儿子恩里克·伊格莱西亚。他曾经被数家唱片公司拒绝,但如今他在全世界的CD销量已经超过300万张。最近他还将为威尔·史密斯的新片《狂野的西部》(Wild Wild West)演唱英文主题曲。尽管如此,伊格莱西亚表示他不会因此而忘记他那些西班牙语歌曲。他承认:“如果不是为了我那些西班牙语歌曲专辑的销量,我才不会听从公司的安排。”
相形之下,马克·安东尼似乎更愿意淡化他的拉丁背景。安东尼是理奇·马丁的熟识,与洛佩茨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除新出的那张英语歌曲专辑外,目前他最关心的是媒体报道不要总把他们视作特立独行的一小伙人。他抱怨道:“我们不是在用英语制作拉丁音乐。我们创作的是受拉丁影响的音乐。”除此以外,安东尼还对一位音乐节目主持人坚持在播放拉丁裔歌手的MTV时头戴一顶墨西哥草帽的做法愤愤不平。
在乐评界,正当一些评论家乐观地相信这种音乐中的融合会促进各民族间的沟通时,一些拉丁裔评论家却认为这股新兴的拉丁裔流行歌手浪潮会使人们忽视拉丁文化中更为重要的内涵。著有回忆录《当我是波多黎各人时》的作家埃斯米拉达·桑迪亚哥指出:如今被大唱片公司包装成超级明星的这批歌手绝大多数都具有英美人式的外貌,拉丁美洲中肤色较深的歌手却无人问津。这一切不过是因为深肤色的歌手不符合欧洲人心目中的偶像形象。
与这些评论相比,VH1唱片公司的执行副总裁韦恩·伊萨克的看法倒显得更加实际:“安东尼的卓越之处在于他的艺术技巧而不是他顺应了潮流。马丁的成功当然出自相反的原因。他的新CD艺术水准不高,但正是这种殷勤、讨好人的小糖块式歌曲保证他在排行榜上的地位并使他风靡各地。洛佩茨的嗓音也有限,但她很会搬姿态。没有人能够预言一名流行歌星会流行多久。但如果我们尽力,他们维持的时间有可能比别人更长。” 歌手拉丁音乐拉丁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