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畅销书与排行榜:从《吸血鬼维多里奥》到《与我同甘苦》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武夫)
在7部新作中,我们又看到了两位女作家的名字:丹妮埃尔·斯蒂尔和安妮·莱斯。她们作品的多产和上榜率实在高出常人。看来她们在各自的题材中都是轻车熟路:斯蒂尔女士善于以妇女和家庭的现实问题吸引女性读者(据研究,她们始终是美国文学作品的主要读者群,一则因为美国的教育水平高,她们有此能力和爱好;一则因为她们往往有此闲暇——如育儿期和传统的休闲习惯);而莱斯女士则以其以幻写真、借古讽今的吸血鬼系列,拥有大量的青少年(大中学生)读者。这次她的新作《吸血鬼维多里奥》的主人公维多里奥是在15世纪托斯卡纳(意大利当年的文化中心,至今该地方言仍被视为意大利的标准语言)全盛时在那里出生并长大的16岁“美少年”。其父为人中“野马”,“他惟一的现代爱好是喜欢用精致的高脚玻璃杯饮酒”;其母是生就“一对碧眼”的“生气勃勃的美妇人”。他的一兄一姐都是“世上最可爱和最有趣的人”,他们都和他们那桀骜不驯的父亲和眼睛碧绿的母亲一样,以一种最不可爱和最无趣的方式堕入了凡世。可以理解,维多里奥十分恼火,就此提剑报复。他是安妮·莱斯笔下又一个十分健谈的吸血鬼,一直在喋喋不休。他刚刚还为“夜间的那些东西”蹂躏村庄而发牢骚,随后便又抱怨被他钟情之人欺骗了。作者宣称她与那位同样健谈的未死的凯西姑娘得以结识。并在佛罗伦萨从维多里奥手中接过手稿,经她删削并加注后,写出这部传记。在弄假成真上如此做文章,真不知是妙笔还是败笔。
约翰·格利萨姆(John Grisham)的《遗言》已经有9周高踞榜首。该书是作者的第10部长篇,虽然既没有法庭舌战也缺乏戏剧悬念,可读性仍很强。故事介绍一位曾三度结婚的亿万富翁特洛伊·菲兰。他在每个子嗣年满21岁时,都给过他们各自500万美金,但这些一无是处的败家子都白白挥霍掉了那笔巨款,因而使他十分厌恶。菲兰在自杀前又签署了一份出人意料的遗嘱,将其大部分财产留给他的一个非婚生的女儿雷切尔·雷因,她此时正在巴西作传教士。一个名叫内特·奥利雷的著名律师(也是个时常出入戒酒诊所的酒徒),奉派去追寻雷切尔。于是,内特便来到巴西的偏远地区潘塔纳尔,据信雷切尔就在当地索居的一个印第安部落中活动。内特果然找到了雷切尔,并为她简朴的生活所震惊,意识到自己应该改变生活方式。内特的这一赎罪念头或许有些矫揉造作,却有相当的说服力。而雷切尔在获悉自己将得到这笔高达110亿美元的遗产后该如何作为这一大问题,也处理得十分妥善。作者笔下的巴西丛林中的暴风雨的威胁、致人死命的热病及印第安人的莽林生活的种种场面,都写得真实可信。评家认为,尽管该书遣词造句有欠优美,仍不失为一部写我们不熟悉的异域探险的佳作。
E·林·哈里斯是一位黑人男作家,他目睹他的朋友们死于或苦于艾滋病,大受刺激。他给住院的朋友写信(但不去看望他们),他们读信后便鼓励他把他们共同的经历写出来。从此他便投身文学创作,而且题材都是有关同性恋或双性恋的男人、精神分析对象、道德扭曲的颓废派,以及爱滋病灾难的连绵的记忆。目前这部《与我同甘苦》是他的一套三部曲的第3部。前两部分别是自费出版的处女作《看不见的生活》(Invisible Life,1992)和《我就是这样子》(Just as I Am,1994)。从本书书名可以看出,这是一部纵欲青年自食其果的故事。前两部中的主要人物仍在本书中活跃着:西雅图大权独揽的律师小雷蒙德·泰勒正在钻营当联邦法官,为此联邦调查局对他和他的男友、建筑师特兰特进行了例行调查,从而危害了他俩的关系。与此同时,歌手尼科尔·斯普林厄在即将在百老汇上演的《梦幻女》中抓到了一个角色。而双性恋的色情狂、体育节目播音员约翰·贝西尔·汉德森正受着缜密的精神分析治疗,然而仍不顾一切地纵容自己与性生活专一的雷蒙德同居,“直把他缠得神魂颠倒,竟然忘了他在西雅图的名声了。”除去上述4人外,本书又新引进了一个人物:燕茜·哈灵顿·布拉克斯顿,这个香槟酒的女酒鬼是贝西尔的女性恋人,她在尼科尔的那部歌剧《梦幻女》中是个B角,为了争得那个主角,给年纪较她大、肤色较她黑的尼科尔下了泻药。——单从上述简介中我们已不难看出书中都是些什么人物,过的是什么生活了。至于这样一些人能否弃旧图新,从而给读者一个做戒,那只有天晓得了。据这位出身美国南方的40余岁的黑人作家自己介绍,他的第一部书不但无人肯于出版(包括黑人出版社),而且自费印了第一版后,那5000本全是靠他自己开车到亚特兰大、费城和华盛顿首府的黑人美容院中去推销的。起初正是在那里修脚的妇女趁着躺在床上之机读了他的著作,再讲给她们的朋友,他的书才得以销售的。到底是书中的什么内容和描写吸引了这一层读者,我们不得而知。但据笔者愚见,这样的畅销书品位恐怕不高,难登大雅之堂。
法国《快报》周刊5月3日畅销书榜
1.《名义上的寡妇》UNE VEUVE DE PAPIER 约翰·艾尔文 John Irving
2.《法国的命运 第六卷——光荣与危难》FORTUNE DE FRANCE TOME VI:LA GLOIRE ET LES PERILS 罗伯特·梅勒·德·法鲁瓦 Robert Merle De Fallois
3.《巴比伦婴儿》BABYLON BABIES 莫里斯·G·丹戴克 Maurice G.Dantec
4.《献给激情的果实》AUX FRUITS DE LA PASSION 丹尼尔·贝纳克 Daniel Pennac
5.《合伙人》L' ASSOCIE 约翰·格里斯罕姆John Grisham
6.《一个男人,真正的男人》UN HOMME,UN VRAI 汤姆·沃尔夫Tom Wolfe
7.《我以前在那里》J'ETAIS IA AVANT 凯瑟琳·班考尔 Katherine Pancol
8.《燃烧》COMBUSTION 帕特里夏·康威尔 Patricia Cornwell
9.《解释》LEXPLICAT10N Y.B.Y.B.
10.《凡尔赛阳伞》LES OMBRELLES DE VERSAILLES 让·迪沃 Jean Diwo
40岁的莫里斯·G·丹戴克今年出版了第三部小说——《巴比伦婴儿》,本周榜上排名第三。丹戴克是科幻迷、摇滚迷、哲学迷兼生物迷,他试图以这部砖头一样厚的作品揭示人类未来命运,《新观察家》给它的评价是“文如其人”,因为“小说充满了科幻、摇滚、哲学和生物实验”。
故事发生在2013年,玛丽·佐姆,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掌握着地球上最重要的秘密,从南联盟战场逃生的图罗(丹戴克上一部小说的主人公)负责保护她的安全,同时也守住那个众人盼望但是无从知晓的秘密。包括塞族黑社会在内的各种组织为获得秘密开始了严酷的追逐和斗争。谁能成为最终的控制者?玛丽携带的秘密又是什么?小说从开头就迷住了读者,但是想知道结果,就必须调动所有知识储备,穿越书中的哲学、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天文学的种种谜团,最后发现,原来人类的进化反而成了人类的限制,当进化超出人的知识和创造,人类就会变成进化规律的囚徒。丹戴克小说中所有的人物都不过是象征,是现实的隐喻,理解了“人类只有经过彻底混乱,并从自己的错误中走出,才能获得重生”,也就理解了他笔下的人物。
丹戴克留着黑色小胡子,总戴一顶皮帽子。有人说他是个不凡的作家,至少是法国最新锐的作家之一。他多才多艺,几十年只出了3部小说,《新观察家》形容说:“他总是节省使用自己的才华,仿佛担心用狠了,会把自己迷失。”现在,他已离开欧洲,举家迁往魁北克。他说过:“前南战争以后,欧洲经不住任何惊吓了。未来在别处,所以我到了美洲。再说,我也受不了巴黎。”全法国让他感觉比较亲近的作家只有胡埃尔贝克——最近走红的《基本元素》的作者。两人从未谋面,却不约而同对哲学、科学、进化、基因革命、克隆技术和伪民主等问题非常感兴趣,而且两人都曾表示“法国文学几十年来对科学革命视而不见,现在是认识科学与道德之间的关系的时候了”。 (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