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艺术邂逅在超市货架上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沈力)
4月10日至25日,在上海的淮海路上海广场4楼的一个展览让那些误入其间的顾客——观众迷茫了一下。
这是一个名为“超市”的展览,即利用超市的购物环境和形式作艺术展示。展厅内部的大部分和其他展览无大差别,是绘画、摄影、录像和装置的展示,而展厅入口处的小空间被布置为一个小型自选商场,摆放了开放式的货架,货架上琳琅满目的货物是参展艺术家批量制作的小型作品,这些作品——商品都有完整包装和明码标价,可以按超市规则出售,观众可以自选,然后到收银台付款。导购既是导购也是被设计的一个行为展示。当然展览的目的不是赢利,展览结束后,所获利润将捐给儿童福利机构。
观众——顾客在这里可能买到的的确有很多货真价实的东西,有枕头、浴巾、巧克力、风铃、T-shirt、男式内裤、闹钟、肥皂等等等等,其花哨程度与真实的超市在概念上分毫无别。只是要想买它们得有点艺术心态,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游戏心态,或解构心态,因为所有这些物品都被特意设计,以一种游戏或嘲讽的格调出现:枕头名叫“白日梦单人靠枕”,上面有梦幻般的女孩日记笔迹;巧克力是棺材形状的,闹钟被改造成双重指针,肥皂被铸成男性生殖器的外形。
白日梦单人靠枕
猪和首饰
为Computer敬制的龛位
展览由“现代艺术中心”举办,这是一个专门面对当代艺术的机构,它的知名度来自于它一向不拘成规地探索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策划这个展览的是一群“关注自身生存状态和生活环境的年轻艺术家”,他们在1998年曾策划过类似的展览,让录像装置、行为艺术、环境艺术等现代艺术作品在一个类似公寓环境的非展览空间展示,到那儿去的观众就像一个个前来串门的客人,到那儿可以听艺术家们的私人生活独白。
这类展览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意识到当代艺术中的实验性越来越远离它生存的社会环境,“如何让观众在他们的生活中与艺术相遇,艺术是否能够并且如何能够尝试恰如其分地走进人们的生活”是他们的思路,于是试图通过最日常的途径与观众建立联系。他们在策划书中提示道:“如果你发现一个貌似熟悉的商场原来是个艺术展览,会不会感觉艺术与你的距离原来不远。如果你发现所有的艺术作品都能够被购买,会不会多花点时间了解作品和它的背景。当你带着买得的作品回家,作品进入了你的生活,这个展览因此延续。透过熟悉的购买行为,原本不是艺术观众的大众寻得了进入艺术世界的机会。”寻找更多的艺术观众,建立观众与作品更深刻的关系,是这个展览想尝试达到的目的。
“艺术品真能藉购买而被拥有”?这是策划者想要通过展示—购买的形式所讨论的一个问题。不言自明的道理是艺术的意义不在被拥有,而在被经验,所以,“超市”展览中藉着大量复制大批销售对“拥有”艺术的概念提出了嘲讽。
当代艺术的确存在着这样的困境,即远离了受众,其中的原因也许很复杂,以这种最直截了当的方式拉近艺术与受众的距离,多少显得有些急于求成。这种诱人上钩、人为设计的邂逅所造成的联系是否真的能够形成人在艺术中获得的精神联系,难下定论。至于它对商业社会以购买为一切人际联系途径的嘲讽,也略显表面和乏力。原因之一可能是这里展示的作品大多比较直白,基本上不超过人们在席间酒后对商业社会表达的不满。
尽管如此,这个展览依然有其独到的价值,那就是它明确地意识到了存在于当代艺术中的种种问题,虽然有点牵强,但毕竟让更多的人邂逅了艺术家的当代实验,因为是邂逅,所以受众在被动的刺激下急速地调整目光,是一种非常的经验。这是展览馆展出和地下室展出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上海展览超市货架艺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