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琴》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施武)
杭宏
距离在很多时候是一种调剂,不论是趣味还是心情,在执著中和在拉开距离后会有完全不同的体会。这也许就是《听琴》的好处。
这是歌手杭宏最近出版的个人专辑。策划筹备录制这个10首歌的专辑用了两年的时间,这在流行乐坛的操作中可能不会有太多的先例,原因是它完全从中国30年代的文人诗作中选择歌词,所以泡图书馆是必需的,学者的参与也是必然的。学者参与的程度有多深,不得而知,至少邓正来、王岳川、孙玉石、周国平等都给予多方面的指导。就一般而论,学者一向与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多少有些格格不入,或不以为然,投入关注参与流行歌曲集的策划想必也是为了在流行文化中注入一些别样的趣味。
《听琴》中选用了包括胡适、林徽因、徐志摩、朱自清、戴望舒等名家名篇,让音乐带动着人在相隔了半个世纪的今天去倾听,而不是在书斋里阅读。这是策划者的创意之所在,即让经典进入流行媒介。那种文人化的伤感、柔情、忧愁在音乐的引申下飘乎乎地由远而来,文人的特质不那么明显了,他们的伤感也不那么布尔乔亚了,篇篇诗歌都像一个个道人那样清冷地比照着喧闹的路人。这是距离的缘故吗?
与中国当代诗人相比,30年代的诗人在中国古典诗词和西方现代诗词方面的修养可能都讲究一些。以戴望舒为例,他既熟知晚唐五代词,又酷爱和翻译过法国象征派作品。那个年代的诗人身上,中西文化的融合是发生着的事实,融合得成功与否因人而异,但那一代人的文化底蕴大概正是学者们倾心的。同时也是杭宏的选择。
杭宏应该算是老歌手了,1988年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青年歌手大赛后进入了中央广播合唱团,之后曾几次参加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也先后出过6个专辑,但基本上是属于翻唱的。应该说所有的歌手都希望能演绎出个人风格,杭宏所以到远处去寻找资源也是为了与别人有所区别,呈现个人风格。有人评价说,以30年代的诗歌为歌词应该是内涵丰富的创意,它涉及许多重要问题,包括诗与音乐的对话,文人与流行的对话,它的音乐形式又涉及了古典与现代的对话等等。
整个专辑由交响乐队伴奏,表明它在音乐上的追求也力求区别于歌坛的流行样式。曲作者三宝、小柯、周迪都是科班出身,有严谨的古典音乐教育背景,也是流行乐坛的名人,面对这些名篇佳作都想以最惟美的方式对待它。选择交响乐的手法是因为在直观上它更符合歌词的文学性,所以在声音色彩、音响效果上都没有按以往的规则来作,也基本上忽略了市场、流行等因素,完全为词而作。但他们毕竟不是30年代的文人,所以他们用音乐演绎的这些歌词必定是当代人对历史的回望,因此它会以不流行的方式介入到当今的流行乐坛,也会引起有文学倾向的人们的特别注意。 杭宏音乐流行乐坛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