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索沃战争:收益与成本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三联生活周刊)
战争横财
一枚导弹上百万美元,一架飞机几千万甚至上亿,接下来是士兵的给养及支付给士兵、军官的薪酬……一场战争就这样打响了。但这绝不是一场传统意义上的战争,其成本与收益也不会像传媒流水账般披露的那样简单,可以说,这是有史以来成本最为透明,但又极为模糊的战争。
南联盟的损失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累计着。轰炸一个月来,上千人死亡,20余座桥梁被毁,13架苏制战斗机,10座军火库,数十家工厂,以及大量的民用设施毁于战火。据估算,空袭持续一个月后南联盟的损失已突破千亿美元。这是一笔不易统计的模糊账。而对于北约在战争上的花费,却足以精确到常规弹头的导弹库存吃紧,为将核弹头导弹改造成常规弹头,美政府向波音公司下达了4500万美元的订单;克林顿政府又向国会追加了45亿美元军费的议案等。僵持阶段,惟一的赢家似乎只是军火商。
4月11日,《纽约时报》在北约对南联盟动武18天后发表文章,提醒人们,至少在经济上,战争并未带来什么预期的好处。该报援引美林证券公司的一份报告说,一场为时3~6周的空袭最多使美国国防开支增加2亿~3亿美元,以补充空袭行动消耗的弹药和损失的电子设备,这对美国六大军工企业来说是个小数目,因此无法引起投资者的兴趣,标准普尔500指数股中的航空航天和国防类股票并未因此次战争而上涨,相反,这类股票的价格甚至比近一年中的最高价位低31.8%。得出同样结论的不只美林公司一家,摩根·斯坦利的一位分析家推断,空袭不能增加投资者的收入,也不能推动股市上涨。
二三亿美元相对美国的国防开支的确是个小数目,这笔钱甚至不足以把一个美国人送上富翁排行榜。正因如此,决定一场空袭在这个富有的国家,成本不再是争论不休的问题。并且,抛开了经济利益的争论尤显出其道义上的“光环”。
但问题恐怕并不如此简单。就是在这篇报道发表后,军工企业的股票开始了迅猛的上升,也正是这个《纽约时报》,4月初股价创下近期的低价位每股27美元,而到了空袭持续1个月后的4月底,股价已升至每股35美元,对于报社的股东,其资本增值数目早数十倍于投在南联盟国土上的炸弹的成本。与此同时,美国媒体业的股价均呈一边倒的欣欣向荣之势,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股价由去年9月低谷时的每股17美元涨到目前的每股45美元的历史高位,《华盛顿邮报》,3月底还是每股520美元,现在则上升了10%,小媒体资本增值以亿计,大媒体则以数百亿美元的资本扩张迎来了历史上最灿烂的时期。
大批难民涌入马其顿
4月初,南联盟军方的统计表明,投在南领土上的炸药当量就相当于美军投在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不过,真正在美国国内引起巨大反响的却是F-117A被击落以及三名士兵被俘。而在全世界有购买力和购买欲望的国家面前,则是B-2隐形轰炸机和尚未投入使用的24架阿帕奇直升飞机的频繁曝光。对战争红利的渴望把军火商集结在巴尔干半岛的弹丸之地。早有军事专家指出,在如此狭小的地带,B-2根本没有用武之处。但B-2在媒体上已充分展示了其广告价值,呈现在全世界观众面前的,还有好莱坞式的“煽情+高科技”的轮番轰炸。在注意力经济主导经济潮流的状态下,美国政府、军火商与媒介结盟,组成了一支庞大的公关团队。
据预计,因战争红利因素的影响,美军工企业今年的利润将增加10%。当然,对于超级大国,如此小的战果还不足以打动人心。但是,时下最流行的一种混沌学观点认为,地球成为一个村落的状态下,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问题都会引起连锁反应,形象的比喻是,南美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可能就在日本引起一场地震。何况这是一场制造几十万难民的战争,并且,几十万难民涌向的地方是占全球经济四分之一的西欧。至少,目前人们能看到的将是战后重建可能给欧洲的建筑公司提供大约二三十亿的重建费用。邻近地区的旅游业遭受着重创,而运输难民的运输公司大发利市,食品、日用品等传统产业将要在平淡的生意中度过一个短暂的狂欢。
现代战争的复杂性使成本与收益的计算更为模糊。一颗飞向目标的导弹甚至在尚未起飞的阶段就在接受布满天空的卫星网络的配合,北约与南联盟的信息战更使双方的网站成为死站。为解救一个士兵,北约动用上百万美元的装备,数十倍的兵力及尖端的通讯设施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看,一场信息时代的战争背后的金钱上的较量决非飞机大炮的概念。通过连篇累牍的信息轰炸,海湾战争后,美国又一次对它的战争概念作了一次大规模的宣传。据西方专家估计,这场战争将导致世界军火市场的份额重新划分,美国的份额上涨10%到20%,即增加20亿到40亿美元。比起有形的军火,其背后的信息、服务费用还会数倍乃至数十倍的放大。
就在北约向南联盟动武前后的两三个月间,道-琼斯指数奇迹般地上升了1500点,冲破万点大关,触到10700点的水平。必胜的战争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疑起着兴奋剂一样的作用。而先后两次战事,不仅帮助克林顿化解了弹劾危机,而且,以武功宣扬出的政绩更转化为经济利益。万点以下,美国股票的总市值即突破了13万亿美元,现在,更在15万亿美元之上。两万亿美元的财产从何而出,显然,饱经金融忧患的亚洲不会有如此多的余钱,而太平日久的欧洲却积聚大量需要趋利避害的财富。全球第一位个人财产逾千亿美元的纪录,正是伴着倾泻在一个弱小国家土地上的炸弹诞生的。
注意力经济下的资源掠夺
在连绵国际争端中,美国确定了其霸主地位,这种地位又回馈于经济,转化为美国人的财富。这要归因于全球化下的资本流动以及虚拟经济的爆炸式增长。正是美国有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它才能通过发行美元聚敛全世界的财富,以全球最大的债务国而使美元保持坚挺。这一次,追随美国的欧洲显然错走了一着棋,像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样,把大批“黄金”拱手相让。二次大战后,美国的国内总产值占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三分之二,全世界的一半。不过,二战期间,股票市场并非人们角力争夺的地方,那时资本市场的参与度还很低。而现在,资本市场的容量已是国民生产总值的2到3倍。
投资者对战争的是非判断是一道简单的关于风险和收益的判断式。海湾战争初期股票市场暴跌20%,是因为投资者对石油短缺抱有巨大的恐惧,而美英等国对伊拉克的几次打击,却在市场上波澜不兴,则是战争胜负已判,无需挂怀。90年代单极国际政治下的战事显然与冷战期间有着更清晰的实力对比。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期间萧条的市场状态早成为历史。其实,缺少对抗的国际关系也可以用来解释近年来美国股市的狂涨暴升,没有了军事上的掣肘,一个健全的资本主义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力。而在一次、二次世界大战等生死未卜、势均力敌的冲突中,信心不足消抵了经济增长。二战期间,美国的国民总产值增加了近二倍,而股票市场几近停滞,战后,市场才突飞猛进。
战争是资本家的狂欢节。来自经济史的统计也能显示出物价高涨与战争的偶合现象。远在17世纪的英法战争、18世纪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9世纪的英法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无不是在经济的增长时期爆发,在经济极度高涨的鼎盛时期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本世纪与经济扩张结合的最紧密的一场战争,在战事持续的6年中,英国的物价水平上涨到最初的3倍。
对资源的掠夺一向是战争孜孜以求的目标,在资源稀缺的状态下,战争不可避免地轮番发作。曾经盛行一时的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捷夫提出的经济周期假说表明,世界以50年为周期再现着繁荣衰退的历史,正是在长周期的上升时期,最容易发生最具灾难性的、广泛的战争和革命。这一论断是对20年代前的历史的总结,此后,尤其是二战之后,一些当时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因素已退居幕后,但对资源的争夺从来没有停止过。战争以掠夺资源为手段,为处于上升阶段的经济力量寻找出路,过去,资源的概念是金银、矿藏、土地,随后是市场。二战后,资源的概念正经历着一场大规模的转移。为土地、石油的战争屡次发生,但更多的争端则转移到谈判桌上,以和平的手段争夺市场。
4月26日,大批媒体记者簇拥在两名美国士兵身边。这两名士兵正在向记者演示部署在北约位于蒂兰纳机场的基地中的“复仇者”防空导弹系统。目前有上百名各国记者聚集在阿尔巴尼亚关注北约的布防(法新社)
当资源从黄金、石油,乃至时常转移到品牌、特许经营权,以及注意力,这些难以用物质概念界定的抽象事物时,世界正向着信息社会转化。按康氏周期,当前的世界正处于50年长周期的起飞阶段,特征就是以网络普及、信息电子产品大规模应用等的信息经济。新的资源角逐中,4年一度的奥运会不断刷新赢利纪录,耗资3亿美元的电影换来12亿美元票房,世界充满了信息饥渴。循着这样的逻辑,一场小规模的劳民伤财不伤命的战争也就可以理解。
作为世界上惟一称得上是超级大国的美国,政治上它做的是与其身份极不相称的事——出兵伊拉克,即将全歼伊军队的情况下却鸣金收兵,随后的轰炸也是不了了之地自找台阶下台。即使北约在南领空协同作战,也忘不了打一场香蕉内讧。这是一种几近难以理喻的大国行为。但是,正像许多美国人自诩的那样,若把它看成“美国有限公司”,把它看成为争取受众而制作新闻的媒体,看作使尽浑身解数吸引资金的金融交易商,就会感到它处处在为股东权益最大化而做着不懈的努力。
一个以科技和娱乐产业为支柱的国家的所做所为会与传统的国家大大不同,这点,习惯了以政治立场或传统经济利益判断的人们应该警惕。
轰炸中的贝尔格莱德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科索沃战争军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