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情味太浓》到《莫尼卡的故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武夫)

从《人情味太浓》到《莫尼卡的故事》0

从《人情味太浓》到《莫尼卡的故事》1

本期新书中除去《黑鹰殒落》我们已提前介绍过之外,竟有两部与克林顿总统有关。事实上,前一段克林顿绯闻成为新闻热点,作家和出版社当然也不会放过这样的话题,一时间有一批这类书籍问世。能够因畅销而上榜的,当是其中的佼佼者。现在我们就介绍《人情味太浓》和《莫尼卡的故事》。

《人情味太浓》有个副标题《一次政治教育》,作者乔治·斯蒂芬诺普勒斯曾经进入白宫顾问班子。该书着眼于从道德寓意上回顾以往,力图证明:自责可以避免自省。换成我们惯用的语言,这是一部从思想上总结经验教训的书。作者在书中反复提问:“像我这样一个好孩子在白宫那样的妓院里在做在什么呢?”答案是:雄心和理想达成一笔交易,他要爬上一个能够向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进言的位置,来实现自己的良好目标。他承认,不幸的是,要得到和保持权要者身边的职位,包含着对务实决策的无休止的妥协,从而使忠告大打折扣。

评家则认为,在作者的自责下是自重,因此看待事务时往往暴露自我中心的观点,他由于在三个问题上与总统意见相左而失宠,但克林顿恰恰由于这三方面决策上的正确才取得成功。

第一件是克林顿的反赤字策略。作者和别的一些维护克林顿自由竞争主张的参谋们认为反赤字便是对华尔街的投降。事实上,这一“投降”是克林顿后来一系列成功的关键——扭转了经济并奠定了国家持续繁荣的基础。

第二件是克林顿接受了作者的对手狄克·莫理斯的建议,采取了一些共和党的纲领,放弃了民主党的原则。这实际是又一轮赤字之战,这次克林顿又向保守势力“投降”了。克林顿日益强调政府力所能及的具体又无疑的好事(如中小学的校服),从而改变了整个政治气氛。

第三件是反政府情绪一度甚嚣尘上,使得政府在做出决策时要有新的期望。克林顿宣布大政府的时代已然过去,实际上是把共和党对很多政府纲领前面加的修饰语删除了。于是克林顿要维护的只是“政府”而不是“大政府”,由此而从自由主义者手中解救了自由主义,犹如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当年从资本家手中挽救了资本主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克林顿是个不拘某种“原则”而更为务实的总统。他可以向某些势力妥协而更重民心的取向。评家的观点可能正是拥护总统决策的代表。

美国政治距离我们太远,乔治·斯蒂芬诺普勒斯其人更与我们无涉。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一个人把全部时间花费在照镜子上,就会仅仅看到自己的面容,充其量再加上他背后一些人的镜中映像。这种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自责即使再苛刻,也会造成忽视整体环境的偏颇,何况其中还隐含着“顾影自怜”的心理,认为自己是英雄无用武之地,难得一展雄才大略呢。

另一部作品是安德鲁·莫顿所写的《莫尼卡的故事》。作者曾以撰写戴安娜和威尔士亲王(即英国王储,按惯例在登基前都享此称号)的传记《终生的航道》(Lifetime Channel)而出名。

一年来,美国公众对莫尼卡的故事恐怕已经过于熟悉了。因此这部书毋需书商们按常规去炒作,一上市就有需求。由于匆促写就,书中颇多舛误,甚至把一些人的职务都弄错了,如:亨利·海德(Henry Hyde)并非参议员,纽特·京里奇(Newt Gingrich)也不是审判委员会的成员。或许是为了防止不利的评论,该书也没有在正式出版前交给评论家去撰写评论。但无论如何,《莫尼卡的故事》这是一部系统介绍主人公的及时之作,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不谙世事的莫尼卡,如何自幼就生长在一个天真烂漫的环境——可以并不夸张地说,书中包括她的父母和那位能干的姨妈(姑母?)在内,都不像是成熟的大人。

莫尼卡是在好莱坞影星们集聚的贝弗利山长大的,父亲是个肿瘤学医生,本人默默无闻,一心想把女儿培养成谨遵(犹太)教规的安分守己的人。但母亲却听凭好莱坞那种奢侈豪华来熏染莫尼卡,一次次助长她的任性成功。后来据说父亲与其护士有染,从此不再被女儿提及,直到这次她出了“事”,才重新露面。简言之,莫尼卡·莱文斯基是个出身东欧犹太移民家庭,却在表现美国生活方式极致的好莱坞环境中长大而又没有成熟的女孩。

她在谈及与那位总统/男友的关系时所说的那番话颇能反映她的性格:“我并不为出了这种事而埋怨他,只是闹得太过分了。对我这样年龄的人来说,这样的感情负担太重了。我当初要是真的明白一切,我就会更把他看成一位总统而不只是个男人,我也就会意识到把这件事告诉别人的后果了。”她后悔的并不是与克林顿的亲吻,只是不该告诉琳达·特里普!

多年来,政治家和新闻界一直为如何衡量和描述在选择领导人时个性的重要性以及私下表现对公共形象的预见作用而争论不休。该书没有在这方面认真探讨,因而缺乏深度。但无论如何我们还是看得出一个既缺乏自制于前、又不惜牺牲他人于后的克林顿。

法国《快报》周刊4月12日畅销书榜

1.《名义上的寡妇》UNE VEUVE DE PAPIER

约翰·艾尔文John Irving

2.《巴比伦婴儿》BABYLON BABIES

莫里斯·G·丹戴克Maurice G.Dantec3.《献给激情之果》AUX FRUITS DE LA PASSION

丹尼尔·贝纳克Daniel Pennac

4.《我以前在那里》J'ETAIS LA AVANT

凯瑟琳·班考乐Katherine Pancol

5.《合伙人》L'ASSOCIE

约翰·格里斯罕姆John Crisham

6.《燃烧》COMBUSTION

帕特里夏·康威尔Patricia Cornwell

7.《男人的反面》L'HOMME A L'ENVERS

弗雷德·瓦加斯Fred Vargas

8.《穷人的旅店》L'AUBERGE DE PAUVRES

塔哈尔·本·热鲁恩Tahar Ben Jelloun

9.《凡尔赛阳伞》LES OMBRELLES DE VERSAILLES

让·迪沃Jean Diwo

10.《晕船》LE MAL DE MER

玛丽·达里沃赛克Marie Darrieussecq

本周新上榜的《名义上的寡妇》是美国作家约翰·艾尔文的同名译作。《快报》书评说:“这是一个容库尔夫人(法国宪法委员会主席罗朗·迪马售台武器案中的关键人物)和莱文斯基小姐出演主角的时代。《名义上的寡妇》就是一本给这个时代的大人看的童话故事。”这本书是这样开头的:“露丝·科乐4岁那年的一天晚上,隔壁房间父母做爱的声音把她吵醒了。”然后读者就可看到多个爱情故事围绕一个服丧中的女人展开。这个女人名叫玛丽永·科乐,有次跟丈夫吵架后,一家人出了车祸,两个儿子因此丧生。从此以后,玛丽永极度优伤和压抑,她把儿子的照片挂得满墙都是,虽然她还有一个女儿,可她决定不去爱她,因为害怕自己会爱不好。直到1958年夏天,玛丽永才从痛苦中走出来——她跟丈夫的助手艾迪疯狂做爱,而艾迪跟她当年死去的儿子一样大。整个故事过程中,科乐这一家人都像被埋在可怕的深渊里,而弥漫其中的心理折磨和性狂热更是艾尔文创作的强项。

纪德曾经高呼:“家,我恨你!”随着现代人家庭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单亲家庭和同性婚姻不断涌现),这部小说似乎要把家描写成既是噩梦又是失落的天堂。19世纪作家中有许多描写家庭生活的大师,如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和哈代。艾尔文似乎想继续照那个时代的规则,在大团圆结局、梦中情人、白马王子和连环杀手满天飞的文字天地,他坚持有情结、有开端、有中心、有结局。他这本新作就像一个迷宫,其中混杂着相当剂量的大笑、惊奇、幻想、纷扰和荒谬。所以读者跟着笑和哭,也理解,也疑惑,最重要的是读者会成为书中所有人物的朋友。因为作者写出了混乱中人的内心痛苦。(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