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脑与网络:游弋的幽灵网站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邹剑宇)
新浪网的过去……
3月18日,北京四通利方新浪网与中国足协联合推出了一个“中国足球联赛”官方网站。3月25日北约空袭南联盟军事设施的当天,在电视里播放轰炸的现场画面之前,几幅现场照片就出现在新浪网的文字报道中间。新浪网在几次重大的国际事件的报道速度上都超过了其他媒体。这表明四通利方网站已从最初的“体育沙龙”衍变成一个受人注目的大众媒体了。1996年10月在“体育沙龙”担任第一任论坛版主的陈彤也升任了四通利方新浪网新闻中心主任,有人想看看陈彤当年在主持论坛时的资料,想知道四通利方网站是怎样成了今天的模样的。但是陈彤说当年“意思不大”、资料“没有了”。
不像印刷媒体也许还能找到孤本、残本,电子文件在“没有了”之后不留蛛丝马迹。在互联网上,每天都有无数的新文件产生,大量的旧文件被删除或抛弃废置,随时都可能消失在无形当中。号称是最疯狂的新闻网站Nando.com全天24小时发布新闻,新闻内容平均6分钟更新一次,并且不存档。作为人类沟通的“第四媒体”,互联网的历史将何以寄托?
搜集幽灵的人
不是所有的网站都有人维护,实际上大部分的网站如个人主页、某个事件或公司的网站在事过境迁之后就废弃不用,但它们可能依然保留在互联网的某个角落。
“我突然觉得它们像一艘艘鬼船,甲板空无一人,但船还在漂流。”1996年的一天晚上,网络管理员斯帝夫·巴德温独自一人呆在美国长岛海域一艘船的驾驶室里,然后他开窍了,“这些已经‘死亡’的网站就像晚上出来游弋的鬼魂。”
巴德温在开始搜集这些幽灵之前,曾是时代-华纳公司网站Pathfinder和Ziff - Davis杂志网站的管理员。他感兴趣的网站包括Pathfinder、有关爆炸杀手卡辛斯基的网站0.J.Central等。“有人至今还在Pathfinder上寻找卡辛斯基的消息呢。”巴德温说。
1995年网络肥皂剧《The Spot》开演之后引来了数以百计的模仿者,大家认为那就是互联网未来的娱乐方式,而实际上那只是杂耍场上最蹩脚的把戏。巴德温笑着说:“多么空虚无趣的东西!多么可爱的玩意!我希望它永远不会消失。”另一个一流的幽灵是1994年Comdex计算机博览会制作的,那时人们还不知道互联网会是什么样子,网站上展示的东西希奇古怪。巴德温说:“当我怀旧的时候,我就去那儿瞅一眼。”
巴德温想起了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如果互联网上干干净净的,一个幽灵都没有,那简直太恐怖了,我会以为‘大哥’控制了一切,连幽灵都不放过。”
布鲁斯特尔·卡勒也说:“这就是现代的文学、我们的时代。”从1996年至今两年多以来,卡勒的小组搜集了12terrabytes的数据。卡勒引述奥威尔的话说:“掌握历史的人将控制现在。”
现年38岁的电脑专家、百万富翁布鲁斯特尔·卡勒把巴德温的个人兴趣发展成了一个事业。1996年6月,卡勒在旧金山附近的Presidio的一个前美军医院里创办了一个公司,专事记录在互联网上发生的各种举动。收集的内容从邻居的个人主页到非英语类的关于非洲文化的新闻小组的帖子,“古埃及亚历山大大帝的藏书原稿在一场大火中毁于一旦;很多早期印刷书籍在空气中逐渐腐烂;最早的电影胶片因为它的银质材料也不可能永久保存;早期的电视节目因为没有人做翻录整理的工作就彻底消失了。”卡勒说,“不幸的是,这样的历史也许会在互联网上再一次重复,数据一旦被删除,历史就消失了。我不愿看到这样的局面。”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1992年一份研究报告表明:网络文件的平均寿命是44天。按照卡勒的统计,现在互联网网页的平均寿命是75天。
当然卡勒没有办法把网上所有的变化全部存储下来,“什么时候开始不同种族、不同兴趣、不同职业的人汇聚到了网上?对此我们一无所知,人们在网上干的大部分事情我们也不知道。”但是他希望能为互联网保留一个“轮廓”。
美国Reston互联网社团的主席唐纳德·希斯说:“卡勒的计划野心勃勃,但是是一个绝顶的想法。我们不知道互联网最终是一个什么样子,当我们到‘那’之后,回头看看今天的样子该有多妙。”卡勒工作刚刚开始几个月,AT&T、“施乐”等站在数字革命前沿的公司开始与他接触,他们希望看到卡勒的档案。
卡勒说他还不明确他将如何使用他这些非赢利的档案库。他认为他的档案就像国家统计局的人口统计数据,应该对公众开放。但是他将为某些个人信息保密。“所有有关的隐私权、版权、色情、进出口问题都需要处理。”卡勒说。卡勒希望将来他的档案将与一些大型的图书馆合并,做成一个网络图书馆(World Wide Library)。
是谁的灵魂?
关于布鲁斯特尔·卡勒和斯帝夫·巴德温以及他们的网络图书馆,评论家美国人大卫·申克说:“对于50年或500年后的历史学家来说,现在网上的东西肯定是个宝。我们应对后代负责。但是我们更应该对今天负责。网上有些东西丢了,我相信。但我更相信丢失的是那个WWL。
“在我们的文化中,娱乐与教育之间的差别是明显的。为什么学校图书馆里没有美国流行音乐排行榜billboard上的广告,或者有线电视成人频道的内容。因为我们的文化应该建立在有批判性的思想和文化的差异性之上。我们为自己能说‘不’感到骄傲。
“所以有关福克纳的论文可以进入WWL,有关人类基因的研究报告应该进WWL,但是微软公司网络城市杂志Side-walk就不应该进了。WWL应该对内容有更多的筛选,例如关于一个地方天气预报的网站有12个,实际上1个就够了。因为像Yahoo那样的搜索引擎其实并不是一个合适的网络向导,而WWL就应该是。当有访客敲入关键词“天气”之后,他(她)得到的答案应该是1个而不是16000个,这一个答案应该包括有关天气的历史、科学、文学和当前天气报告等方面。图书馆不但应该为我们提供内容,更应该提供有条理的内容。”
但是有人反对申克的秩序论。
一幅春宫图混在微软公司网络杂志的某一页、Java语言的某一段程序以及网景浏览器的航标灯之中,用微软IE4.0以上的浏览器看起来它是一幅浑然一体的图画,低于IE4.0的浏览器也能显示出奇特的效果,各层面分别独立于显示屏上。网络艺术家马克·纳皮尔把他这项被称为“废渣回炼”的网络文化工作看成是“诠释网络潜意识的片段”。
纳皮尔的即兴拼图“扭曲的芭比”让马特公司的律师颇为恼火,因为某个粉红的芭比显然“饮食失调”并有“魔鬼般的不良癖好”。“从60年代以来,艺术呈现了多种可能性,形式变化多端。那些试图把各种趋势潮流并归一类的做法都让人难以忍受。最好的方法是把各种元素挑出来以后,把它们混在一起。”纳皮尔说。
有关科索沃冲突的网上报道将成为互联网历史的一部分,这没有问题。但是极端的“网络权益”主义者认为某个北欧的成人网站也应该是这个历史的一部分,因为它代表了某种自由。这些关于网络应该有什么样的历史和灵魂的争论,与关于互联网的争论如出一辙,人们需要对“内容”重新定义。
终极媒质?
由0和1组成的电子文件就像一件旧羊毛衫的毛线一样松散,时间一长就变得难以辨认。储存于CD-ROMs光盘中的文件的寿命仅仅是5年,为此柯达公司推出了一款光盘据说可以延续100到200年。但是谁能保证200年后的这张光盘还能找到一台能读它的机器呢?
布鲁斯特尔·卡勒也为此大伤脑筋,他说:“人们通常并不想要一张能够保存200年的光盘。”但是卡勒很需要,否则的话他每10年就要把他那些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数据重新备份。卡勒的有生之年将为数据的备份倾尽心血。在电子时代,收集历史也许是一件更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解决方案来源一个拙朴的想法。Norsam Technologies推出了一种镀镍的2英寸圆盘HD-Rosetta,设计师说它能储存95000幅图像,寿命超过1000年。最妙的是读这张圆盘只需要一台大功率的显微镜,而不需要数字设备,也没有升级换代之忧
媒质寿命图(在正常存储条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