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造,妥协,等待被接纳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李孟苏)
摄影师赵猛和他的商业摄影作品(上图)
我是一名商业摄影师,没有单位给我发工资,也没开门脸成立工作室,我的生活靠我为商品拍照片维持。北京市像我这样的摄影师也就五六个吧。
我对事物的判断标准很简单、直接,这可能和我一学会摄影就把自己定位在商业摄影上有关。那时我大学毕业分到北京内燃机厂,没干几天就到一家港资婚纱影楼干摄影。在那里我受到了器材和技术上的严格训练,毫无艺术而言。是影楼,而不是工厂,教会了我什么是工业化生产和流水作业。不甘心只做个匠人,就离开影楼,希望在各种约束、规矩中保留一些个人创作的空间。
但在开始时,我太狂放了,无视很多客观存在的现实。当然现在我明白了如何在“商业摄影”中加入商业运作和经营的规则。我不再任性地强迫客户服从我的意见,我们之间不会有对立,因为我要么改变方式说服客户改变观点,要么我向客户妥协。客户没什么好不好,对我而言,“好”或“不好”的标准是在有限的资金下拍出什么样的照片。
拍商品,我并不想仅仅拍成个样板,而是想展示一种形象,渲染一种气氛,刻画一种感觉。我最新拍完一个选题,一组蓝色化妆品照片,主题是蓝色化妆品该如何用,是什么样。共拍了几十个品牌,传达出我对蓝色的理解是优雅、明快。照相机不仅仅是我赚钱的工具,更是表达我情绪的工具。
这个行业中变幻迅疾的潮流令我兴奋。教科书告诉我拍人像要用两倍于焦距的镜头,但两年前有人用广角镜、短焦距拍出了变形的时装照,“大逆不道”的手法得到了商业社会的认可,同时有了巨大的利益回报。没有一个摄影师愿意拒绝这样的挑战。
我曾经去考过职称,但主考官根本不接纳我自创的打光方式。今后我可能不会再去参加这样的考试了,不是因为心理失衡。职称就像我4年前剪去的长发、邋遢的摄影背心,只是符号而已。我穿名牌西服,皮鞋擦得锃亮,很得体地去见客户。我希望能改变人们对摄影师的传统看法。摄影师不等于怪诞、放荡、生活态度不检点。摄影也并不仅仅是拍纪实和风光。摄影有个重要功能——服务,一直没得到大众的承认。
生活很辛苦,老得绷着一股劲儿。曾经一度心理焦虑,几天没干活就着急,盼着家里的电话一天到晚地响。竞争极其激烈,一单活儿你接得稍有些迟疑立刻有别人抢走它。我喜欢商业社会中的竞争,它督促我不断进步,拼命接受新东西。我与同行们都只是点头的交情,不会有太深交往。但我与媒体关系处得很好。我们这种工作是打群架的事,单练成不了气候。
我对时尚不敏感,但并不妨碍我对时尚的理解。我时常在心底里哂笑,我怎么会做这么时髦的职业?
我力求把商品拍得很干净,同时我一直保持干净的生活方式,向往有大房间、落地窗和明媚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