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抓牢黑夜》到《要冷漠》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武夫)
美国小说作品排名榜
经过假期之后,美国的新小说纷纷登场,从我们的统计表上看出,单单两刊上榜的新作就有10部之多。当然,主要都属惊险小说之列。对于这类作品,有榜上的一句话介绍也就够了:一来靠悬念维持的情节不宜将“谜底”提前破解,二来其底蕴不深、技巧一般,无需多加分析评论。
《抓牢黑夜》是狄恩·孔茨以克里斯托弗·斯诺为主人公的第二部系列小说,其第一部叫《无所畏惧》(Fear Nothing)。斯诺——就是“雪”,他患有特殊的皮肤干燥症和缺乏色素症,因此眼珠也是白的,只能见极微弱的光线(这种病是真实的,生活中有周身白癜风的病人)。这种罕见的病使斯诺备受折磨,只能在夜间活动。书名则来自一句拉丁语格言,意思是“抓牢黑夜,抓牢啤酒”。故事的发生地点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濒临太平洋的小镇,令人恐惧的“月光湾”。
5岁的男孩吉米·翁被人从卧室中劫持了,斯诺便和他那聪明过人的来自拉不拉多的混血种奥森跟踪那孩子,一路来到韦文要塞。那里是一个废弃的军事基地,斯诺的母亲曾在那儿创制出一种劣等的逆转录酶病毒(一种致肿瘤的病毒),如今蔓延着遗传变化,从一个品种波及另一个品种。斯诺在那里遭遇了一伙离群的罗猴,一群日本神风队似的夜鹰,一堆神奇的昆虫卵袋,尤其古怪的是,一群蠕虫似的油腻腻、白花花的东西,竟然能够吞食身穿防生物服的居民。“伙计,我需要一杯啤酒”,斯诺对着这次夜间冒险活动自言自语(注意,这句话是在扣住书名引用的格言)。奥森和他走散了,但他却有了另外一批同伴,他们是冲浪运动员勃比和一组勇猛的船员包括随时准备打架的放迪斯科音乐的萨沙·古德尔、哈利一戴维森式的怪人杜吉·萨斯曼、一只能猜透人心思的叫作短毛杰里的猫和罗斯福·弗罗斯特——这个姓氏本意为“严寒”,专指那种冷漠性格的人,已经被小说家们用滥了。萨沙告诉斯诺:“你的毛病就是漫不经心。”而这正是孔茨式悬念的秘诀。这部小说中的谈话,总有一种兄弟或挚友间拍着后背的亲切感;而且书中人物不时引用柯尔律治和托·斯·艾略特的诗句或遗传变异的生物学观点,不知是作者在活跃过于恐怖的气氛,还是在卖弄和调侃。总之,该书以“怪”字称奇。
另一部作品是《要冷漠》,讲的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俄国匪徒的复杂、秘密、卑鄙的白日梦。奇里·帕尔默落选“教父”后,摇身一变,成了好莱坞的制片人。这样一个举止粗野的汉子要“玩”电影,也不会用什么正道。整个故事就是通过他的行为,也通过他的目光来展现那个世界的。
小说随着砰的一声爆炸开始。奇里目睹了他旧日团伙中的同伴所拥有的一家唱片公司被炸。在此不愉快的事件之前,奇里已经迷上了一个叫琳达·穆恩的青年妇女的嗓音。琳达在洛杉矶一家电脑约会服务中心作接待员。她没上过银幕,但确实梦想当一名摇滚歌星。她还有一个机能失调的乐队,乐队以她数年前发迹的得克萨斯州西部小镇奥德萨命名。此时堪称机会难得。因为那个前匪徒老板被炸身死,他那哀伤的遗孀接手了唱片公司,而此前她也曾向奇里卖弄风情。
奇里琢磨,把琳达·穆恩和她的乐队拉过来,可能为他正在奋争的电影剧本提供些真实生活的有用的内容;他的算盘没有打错。虽然皮条客拉吉已经用合同控制住了琳达·穆恩,但对奇里·帕尔默这样一个人来说,尤其是他一直在为他的新电影搜罗人物和曲折的情节,这种局面不但没有增加困难,反倒正中下怀,似是一切就要步入正轨了。
虽然这些人物都属“下层”,但在情节发展中却在彼此斗智,而且这些粗汉自有其玩笑的方式。比如拉吉有个萨摩亚人的贴身保镖叫艾略特。艾略特有个讨厌的小习惯:每当他把人从高层阳台上摔下去之前,总要先吻那男人的嘴。从以上的简介,我们已经可以看出,这些人物身上多么具有特色。作家还把拉吉安排成“四季旅馆”的常客,于是就又开拓了一个热闹的场面,安插了众多的外围人物和附加情节。当然作家最突出的技巧是语言:工整的叙述语言和生动的对话语言。
评家指出,在小说和非虚构作品间是有一条界线的,但埃尔默·列奥纳德像是居于食物链顶上那样具有创造力,无疑在穷其文学生涯的大量时间来抹掉这一界线。他虽然不可能写的都是亲身经历,却娓娓道来,让读者信以为真。评家还引用美国名作家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话说:如果你写过一部书,你就只写了一部书而已;但如果你写过两部书,你就称得起是作家了。如今埃尔默·列奥纳德已经写出了35部小说,但仍未丧失精神力量——而有些人写到第三部书,可能就成强弩之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