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84)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杨之林 王学而 邵东生 陈文彬 沈海清)
伪钞泛滥,根本原因在社会秩序的混乱,社会普遍的法制观念薄弱。到处都是漏洞,不法分子就有可乘之机。要解决伪钞问题,还应在整顿社会秩序、社会规范上下功夫,不要把一切责任归于“仿真的时代”。
成都 杨之林
A.我的“早春二月”
读了贵刊今年第4期刊登的《消费时代的早春二月》,我有些话想说。
我就是挣了钱宁可存起来而不愿意投进股市或冲进豪华商厦买瓶CD香水的人,更甭提让我超前消费去贷款购房买车。我就是导致中国的消费时代在早春二月徘徊的人群之一分子。
我对自己并不苛刻,吃的喝的该买就买,我不会买大街上两毛五一卷的卫生纸,有时候看看《时尚》,了解了解在流行什么,我的家具、电器都是在需要的时候买进的,我去“华普”、“家乐福”买日用品……我挺喜欢自己所处的时候。但是这半年多以来,我觉得自己跟形势和商家越来越对立了。那些目的在于促进消费的国家政令、商场和地产商们的广告,搞得我很紧张,使我有捂紧口袋的冲动。我觉得他们只盯着我本就不多的钱,只想怎么能让我头脑发昏,在为国家经济的发展作贡献和买便宜货的冲动下尽快掏出钱来。
这时候我不愿意花钱了,我更想存些钱以防万一了。股市涨跌毫无道理可言,我没精力去那里折腾;商品房质量低劣,面积上还常被做手脚;汽车污染环境,我是环保主义“卫道士”。当然,用的东西还是该买就买,还没到需要广积粮的地步——虽然这个社会比较缺乏成熟的秩序,我对国家还是有信心的。
当有人说我们要像欧美人那样生活,愤愤地说凭什么我们要为了环境放弃发展,我就想起我见过的一家人,比较强横的两个儿子把爹妈的钱物抢得差不多了,另一个儿子回过味儿来也要同等的待遇,并冲爹妈叫嚷:能给他的就应该也给我!但地球妈妈就那么些东西,我们做个懂事的好孩子不好吗?别跟坏哥哥学。很多已经被西方经验证明了为害甚烈的行为,我们就尽力绕过去吧。我们非得加入到西式的富国行列中去吗?不能找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比较平和而不是掠夺性的发展之路吗?比如多发展公交,别再鼓吹汽车了。有人讽刺类似我这种想法的观点是穷人学富人,他们说:先发展起来再说。但恐怕到时候就没有时间让你“再说”了。
在这个早春二月,政府是不是可以致力于完善一下社会机构,补充一些这架社会机器长期以来缺乏的润滑油、螺丝钉。不知道在社会学界、经济学界的话语结构中这些意思如何表述,我的意思是,现在是腾出手安抚民心的大好时机。民心稳了,像我这种人也就敢花钱了。
北京 王学而
B.关于4名女青年之死
2月25日,四名从河南商丘南站登上105次列车(北京—深圳)的女青年被挤死在车厢中,因为列车严重超员,旅客无立锥之地。
当时还在全国春运期间,我记得有报道说:由于其他运输部门的竞争,收入减少,铁路从原来每年的“怕春运”到今年的“盼春运”。当时还以为每个铁路旅客都能享受到好的服务呢。但这4位不幸的女青年显然不是这样(其中死者邵雪英买的甚至是软席硬座票,但是那节车厢根本没开门),她们和往年一样从窗口爬进了车厢。
按照一般的说法:春运期间让每个人都回家是最大的目标,其次才是回好家。拥挤的硬座车厢中各种不堪忍受的情景虽然让人觉得“不够人道”、“缺乏尊严”,但好像谁也无法解决这种情况,无论铁路部门说多组织了多少临时列车,“人多”始终是事实。
也许2月25日105次列车上的列车员、乘警、列车长当时能负责任的话,不至于演出死亡的悲剧。但比4名女青年之死更惨的事实每年都在上演:几千万人次的旅客被迫像罐头一样忍受闷罐的旅途煎熬,而只是因为有人死了才被认为是很不正常的。
我相信世界上有正义,把置垂危女青年于不顾的105次列车的工作人员绳之以法是正义。但是遗憾的是正义不能解决一切,处理完“2.25”死亡惨剧并不能保证明年2月25日在其他列车上不发生挤压受伤甚至死亡的事情,我们身边很多人还要去忍受罐头沙丁鱼之苦。
我觉得最难过的是当我在报纸上读到那篇报道之后,竟然没有愤怒的感情,我不知道愤怒之后有什么用?这样的事情应该由谁来解决呢?
河南南阳 邵东生
C.分解“微软”?
3月10日,“联想”、青岛“海尔”、“步步高”等中国电脑、家电的当家人在深圳表示:将与“微软”一起共同开拓和发展我国非个人电脑类信息产品市场,共同推进信息技术在中国的普及。
这次微软公司推出的“维纳斯”计划的目的是家电网络化,中国3.17亿台电视机、4000万台VCD是这个计划的推广对象。所以,这个计划包含的效益非Win98可以比拟,原因很明显:中国看电视的人比用电脑的人多出何止几倍?
我现在是用电脑拨号上网的,如果电视能够上网而且使用起来与看电视一样方便的话,我很欢迎这个“维纳斯”计划。
比我更欢迎这个计划的当然是应邀参与“维纳斯”计划的中国厂商,他们有望与微软一起赢得这个巨大的市场。
有人说“微软”要借助它在PC领域的优势,在家电网络化方面进一步扩大它的垄断地位,赚取更多的钱。
我知道在美国,“微软”与司法部的官司还在旷日持久地进行着,美国司法部有能力打破“微软”的垄断地位吗?我很想知道这场官司的结果,因为目前在网上几家著名的公司也越来越大,渐渐也要走向垄断了。
我们也许会反对一家公司利用垄断地位赚取垄断利益,但同时信息社会又促使更多的标准趋向统一,难免再缔造几个“微软”,难道我们都能把它们一一分解?而事实上现在连一个“微软”都分解不了,又谈什么其他呢?
深圳 陈文彬
D.问题在于“高考指挥棒” 而非“应试教育”
近来关于“作业杀人”、“惩罚学生”的报道屡见报端,文中矛头多指向了应试教育,并拿素质教育作对比,批判学校目前的教育方法。我认为此种观点并未点并未点到我国教育的弊端,而且有些自相矛盾。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并非两种对立的教育方式,而是互相包容的。素质教育的成果也需要考核——去应试;应试教育中也包含了许多素质方面的教育(如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文体才能等)。否定了应试教育则素质教育只能是空谈,自相矛盾罢了。
以往观点中口诛笔伐的“应试教育”基本上指的是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而绝非指中专和大专院校,但后者同样是应试教育,为何“幸免”?关键在于大中专院校没有高考这根指挥棒,没有升学率,当然用不着对学生“强化训练”了,但这与素质教育却无任何关系。
实际上,由于几十年计划经济的制约,我们的教育事业也深受影响,从目前来看,改革的步伐也最慢,仍抱着全国统一高考制度不变。这使得这么大一个国家不同需求的高等院校要通过同一套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的试卷从全国各地选拔人才;而全国的欲圆大学梦的人也要拼命在同样一套试卷上尽量得分;这就是我国目前的教育风景——应试高考教育。升学率就成了学校好坏的唯一参照(不光是学校,学生及家长也希望升学率高),因此顺从代替了创造,分数代替了什么爱国主义、个人道德、生活知识等等。我们年复一年地培养了众多适应高考的人,把他们送入大学,称为“高素质”的人才。我们竟又用素质教育来抨击应试高考教育,真是既矛盾又可笑。
大学中的“考研热”、“四、六级热”既是就业艰难的一个写照,又是应试教育的更高级发展,和高考并无本质区别,是过去“学而优则仕”的现代翻版。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这个民族重名轻实的传统性格,于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十分不利。
我认为,现在是废除全国一体的本科生、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的时候了。既然已经是交费上学,就应由各高校自行招生,对于重点、支柱型行业,国家可以靠政策倾斜来调控,而不是制订什么招生、分配计划。自主择业本身就说明了计划式分配的失败。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沈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