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罗思柴尔德家族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武夫)
本期上榜新书只有3部。《出版家周刊》上的两部《生活战略》和《一天,我的灵魂刚刚展现》都是讲的如何从心理上善于生活,振奋精神;而《纽约时报书评》上的那一部《幸福的艺术》也属同一类。
这样我们只好另辟蹊径,向大家介绍其他有价值的书了。
那便是由尼亚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撰写的《罗思柴尔德家族:金钱的预言家,1789~1848》(The House Of Rothschild: Money's Prophets,1789~1848)。提起这一家庭,在欧洲是尽人皆知——所有的百科全书上自然都是有条目的。原来,这一犹太银行家族曾经在欧洲叱咤风云,对整个19世纪欧洲政坛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作者弗格森是牛津大学的青年学者,精力充沛,勤于写作。此前他曾撰写过一部有关德国金融史的学术著作,不久前还刚刚在英国出版了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巨著。有那两部作品的资料积累的研究功底,再写本书就有了基础。这部罗思柴尔德的家庭史长达1300页。美国出版家替手捧该书的读者着想,将该书分为上下两册,下册将于今秋出版,标题是:《罗思柴尔德家族:世界级的银行家,1848~1997》(The House of Rothschild: TheWorld's Banker,1848~1997)合在一起恰好是横跨两个世纪的家族史,而其实际价值则在于这是一部200年间欧洲的金融史和资本干预政治的侧面记录。
罗思柴尔德家族也和其他犹太人一样,在200多年前才有了如今的姓氏。当时他们这一家住在德国法兰克福的犹太人聚居区,门外悬有一块红盾,于是就以之为姓(“罗思柴尔德”在德文中即为“红盾”)。1744年,一位叫迈亚·阿姆歇尔·罗思柴尔德的男孩在家中出生,正是他从一个不为人知的硬币贩子成为一个国际金融家。他把5个儿子留下一个在法兰克福,其余的分别派往伦敦、巴黎、维也纳和那不勒斯,用家族的纽带形成今日的跨国银行,从而使罗思柴尔德成为全欧最著名的一个姓氏。据说,巴尔扎克笔下的银行家纽沁根男爵就是以罗思柴尔德为原型。迈亚于1812年去世,但他所开创的银行“在从1815年至1915年的100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全球最大的银行”。
这个家族的种种神奇故事早已为人们耳熟能详,但绝没有本书所叙述的具有权威性的细节。笔者虽尚未读到全书,却从这一家族目前在法国波尔多地区酿造名贵葡萄酒的菲律宾·罗思柴尔德女男爵口中亲耳听到当年滑铁卢战役时,德国的罗思柴尔德如何通过信鸽把拿破仑战败的消息传到英国,使得英国的罗思柴尔德在官方和媒体的消息到达之前抢先收购正在大跌的股票(因滑铁卢大战开始时联军曾战败),从而大大地捞进了一笔。
该书(或说2卷)从200年前1798年内森·罗思柴尔德抵达伦敦之时写起,他所主管的英国分行后来成为各分行中最显赫的一个。正是该家族的英国这一支最先向作者敞开了他们的家族史。
为什么在19世纪犹太人能在金融方面取得爆炸性的成功呢?最简单的解释是:当犹太人最初从“旧秩序”(一般指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欧洲)的最沉重的枷锁下解放出来之时,兑钱生意是他们唯一的出路。而罗思柴尔德家族的崛起虽是个复杂的故事,但其轮廓却是清晰的:当时适逢法国大革命,其后便是延续20年、遍及欧洲的战火和英国的产业革命。英国的罗思柴尔德便投资兰克夏郡的纺织业交易,然后又把资金转来支持惠灵顿公爵的军队,而那位后来当了首相的德军元帅正是率领英普联军在滑铁卢打败拿破仑的人。
把银行业与政治联姻其实正是迈亚·阿姆歇尔·罗思柴尔德创业的秘诀,上述内森·罗思柴尔德在英国发展的成功只是运用那一秘诀的实际例证。在拿破仑四下出击,把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推向全欧,引起种种动乱之火时,该有多少“火中取栗”的机遇啊!而君主立宪和办事认真的英国,讲究有债必偿,在那里向政府放贷,也不会落空。——至于美国实行的则是联邦制,各州独立为政,何况当时的第七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还与美国银行为敌,故罗思柴尔德家族银行始终未向美国发展。
作者还在书中强调罗思柴尔德家族银行并不是我们平常概念中的存取银行。然而唯其如此,才有其与政治的更紧密的联系,才有其研究价值,才值得写出这部长篇巨著,也才值得对欧洲200年来的政治和战争史、对世界金融和银行史感兴趣的读者购买和钻研该书。
评家认为,此前只有弗里茨·斯特恩的巨型传记《金与铁》(Fratz Stern: Gold and Iron)——写的是普鲁士“铁血首相”俾斯麦的犹太银行家杰尔森·布莱西洛德论述过类似主题。而罗思柴尔德家族的特点是:迅速融入所居住的国家的生活,但又保持一定的冷眼旁观的态度。
法国《快报》周刊2月20日畅销小说排行榜
1.《燃烧》COMBUSTION
帕特里夏·科威尔Patricia Cornwell
2.《激情的果实》AUX FRUITS DE LA PASSION
丹尼尔·贝纳克Daniel Pennac
3.《陌生女子》DES INCONNUES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
4.《自由的古巴!》CUBA LIBRE!
雷吉纳·德福热Regine Deforges
5.《人民的呐喊》LE CRI DU PEUPLE
让·沃特兰Jean Vautrin
6.《狼语者》LE CERCLE DES LOUPS
尼古拉斯·伊万Nicholas Evans
7.《基本元素》LES PARTICULES ELEMENTAIRES
米歇尔·胡埃尔贝克Michel Houellebecq
8.《世纪风暴》LA TEMPETE DU SIECLE
斯蒂芬·金Stephen King
9.《追逐指南—供女性阅读》MANUEL DE CHASSE A L'USAGE DES FILLE
梅丽莎·班克Melissa Bank
10.《小男人》PETIT HOMME
帕特里克·普瓦尔Patrick Poivre
《追逐指南》是37岁的女小说家梅丽莎·班克的作品,书名还有个噱头的副题——“供女性阅读”,可它的巨大销量说明男人并不因此不读它。Francis Ford Coppola已经购买了该小说的电影版权。《快报》书评周刊认为这部书称不上杰作,”“它有十足的美国气息,七个片段重复着同一主题:对生活的厌倦,而这样的厌倦又很时髦,就像纽约版的存在主义。”主人公简一面在曼哈顿谋生,一面像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那样编织着美好的生活梦想,可现实中她的事业和爱情全都一塌糊涂。作家在20年的光阴里轻松跳跃:少女时代的简在家中学习严格的礼仪,对少年杰米的懵懂情怀,父亲去世,与若干男子的危险关系等等,被叙述的总是片段,作家揪住它们不放,不把它们写透绝不松手,《快报》书评承认她写得过于干涩,“可就在那种厌倦被描述得几乎令读者都快厌倦的时候,作家达到了她的目的”。
另一位女作家多米尼克·戴伯的《天为什么这么黑》目前还没有上榜。它写的是黎巴嫩战争的痛苦和将痛苦遗忘有多么难。10年前,作者写过一本《无名者的信》,书评称它“是一部优美的散文,发自内心,又写得有距离”。10年后,作者仍在感受永远无法逝去的旧伤,战争仿佛钻进了她的内心和语言,书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都是有点乱的语言,比如“我坐在草帽上,我就是我坐着的草帽,一个男人回头对我说:‘生活是美丽的,你不觉得吗?’我的灵魂开始向我的身体说我的好话,我听着。我把死亡放在了屋顶,是谁把它放到了窗前?我想写字想得都疯了。我想这个世界的时候不敢在这个世界,我在这个世界的时候不敢想这个世界。文学!你是搞文学的,我怕文学!”
(刘芳) 柴尔德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