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说梦:筑一条隧道通台湾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朱子峡)

记者:当时您是怎么产生这个念头的?

吴之明教授(以下简称吴):1995年底,我去英国UMIST大学作学术访问,当时,英吉利海峡隧道刚刚通车不久。作为工程研究者,我对这项工程很感兴趣,于是我就去了隧道。在那里经过实地考察后,我突然产生了一种想法,我们的台湾海峡能不能也修建一个海底隧道?回国后,我就提出了我的设想,当时,有人认为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但我的这个想法还是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和支持。经过这两年的研究和论证,我觉得还是很有可能性。现在我们已成立台湾海峡隧道论证中心并设立论证课题。前不久,世界各地的50多位学者还在厦门召开了“台湾海峡隧道论证学术研讨会”,他们都认为这项研究十分必要,很有意义。

记者:目前,世界上只有英吉利海峡隧道和日本的青函隧道,它们分别为50公里和53公里,而您所提出的台湾海峡隧道长度为144公里。单从长度考虑,工程技术上的风险就会超过它们许多,您对此如何看?

吴:长度的确会使工程增加难度,因为开车要发热,海底的热量散发不出来,如何冷却、通风这都与长度有关。另外,台湾海峡地质构造复杂,且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风险也会很大。不过我认为最大的风险还是政治上的障碍。

记者:台湾对此有反应吗?听说在你们举行的台湾海峡隧道论证学术研讨会上,有9位学者来自台湾。他们对此持何种态度?另外,对您的这项研究,我国政府有没有表态?

吴:台湾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反应。这次我们邀请的9位学者,大多是台湾的大学教授,但他们都是以民间机构的身份申请出来的。在会上,他们非常谨慎,只是从技术上谈了一些,其他的未作任何表态。至于中国政府方面,国台办已表态支持我们的研究,福建省有关领导也认为很有意义,值得去做。再高层次的目前还没有反应。不过我相信他们会支持我们的研究的。

记者:在政治因素还不十分明朗的状况下,您就开始着手隧道的研究,是否为时过早?

吴:商人有句话,叫抓住商机。我们的研究论证需要16年时间,我想16年的时间两岸应该能有一个好的结果了。另外,我希望修建隧道不要和政治联系起来,我们还有许多人员往来、学术往来以及经济往来,这是一个于双方都有益的事。英国、法国还不是一个国家,人家不也建成了隧道?这样对双方都有利。

记者:据您的预算,修建台湾海峡隧道约需14400亿元人民币,从我国的经济实力看,您认为修建台湾海峡隧道是否可行?另外,现在我国的海运、空运能力都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花费巨额资金修建海底隧道是否还有必要?

吴:我的造价预算是按2030年的标准来计算的。据统计,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内地约8400亿美元,香港约1800亿美元,如加上台湾约3000亿美元,已经超过13000亿美元。英吉利海峡隧道项目启动时,英法两国GDP合计也不过3000亿美元。如以6%的增长速度计算,到2030年我国两岸三地经济总量将达到50000亿美元,大大超过英法当时的实力。所以我认为那时的中国完全有能力承受,从长远看也很有必要,因为对于未来的两岸交流,空运、海运远不能满足。比如香港本身是弹丸之地,回归后,原来的罗湖边关过境已无法承受,现有了3个过境边关,仍川流不息。据统计,1997年深港口岸出入境人数逾6000万人次,增长一成以上。这数字约为同年台湾来大陆人员的30多倍。这预示着未来的台湾海峡的交通会有巨大的潜在需求。另外它要比水运快,比空运经济。

记者:据我所知,英吉利海峡隧道和日本青函海底隧道目前还处在亏损阶段,您对此如何看?

吴:海底隧道是一个长线的投资,收回成本需很多年,如英吉利海峡隧道,国家特许的是65年收回成本。现在尽管亏损,但将来会收益无穷。 台海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