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出水面的冰山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丁一)
电视台发现蛛丝马迹
1998年11月24日是西方的感恩节,美国犹他州盐湖城的市民们忙着填塞火鸡,当地电视台在晚间新闻中播出的一条消息却在他们心头投下一丝不祥的阴影:编辑部门接到一封奇怪的信,收信人名叫索妮娅·埃松巴,据查是国际奥委会前喀麦隆籍执委雷内·埃松巴的女儿;信的内容是2002年冬奥会组委会向她支付一项奖学金的最后一笔款项。播音员用词十分审慎,完全是用一种客观、平和的语气报道,没有提及“行贿”或“丑闻”。经过5次艰难申办才取得成功的盐湖城人希望,这笔奖学金只是特例,是一种特别“援助”,而和上述这些令人汗颜的字眼无关。
当时几乎没人能想到,正是由这么一条不起眼的消息,揭出了国际奥委会自104年前成立以来百年历史上最大一桩丑闻案。
在电视台发布消息后几天之内人们就失望地发现,盐湖城冬奥会组委会发放奖学金的对象不仅是索妮娅·埃松巴,而是有13人之多,其中6人是国际奥委会委员的直系亲属;而且有越来越多的证据和迹象表明,盐湖城奥申委在申办过程还有其他更为严重的行贿和违规行为,已经曝光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霍德勒抛出重磅炸弹
1998年12月12日,长期参与国际奥委会领导工作的瑞士籍执委马克·霍德勒在洛桑发表谈话,称金钱换选票的贿赂丑闻长期存在于奥运会的申办过程中。霍德勒列举了4个申办成功的城市——亚特兰大、长野、悉尼和盐湖城。他特别披露了盐湖城的劣迹:拿出50万~100万美元为国际奥委会委员亲属设立奖学金;用赠送大量礼品的方式换取选票。
事实上,指责国际奥委会腐败并不新鲜,英国记者詹宁斯写过一本名为《五环帝国》的书,专门揭露其阴暗面。霍德勒的轰动意义在于,他是敢于从这个世界上最权威的体育组织内部跳出来,披露事实真相的第一人。
长期以来,外交官出身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以高明的手腕控制着这个“世界体育政府”,使其维持着表面的团结与稳定。盐湖城丑闻事发后,萨马兰奇尽管也责成调查组展开调查,但他一直努力使国际奥委会保持沉默,希望能够低调处理。现年80岁的霍德勒不久就要退休,为减少良心不安,他终于义无返顾地站了出来,一语惊人,打破萨马兰奇在国际奥委会一手遮天的局面,诱发了世界体坛的一场大地震。
在霍德勒讲话后,迫于世界舆论压力,国际奥委会成立了以副主席庞德为首的专门小组负责调查盐湖城事件,加大调查力度;美国奥委会、盐湖城组委会、美国司法部和美国联邦调查局也相继介入,迅速展开对这一丑闻的调查。
申办丑闻越揭越黑
调查显示,组委会一些工作人员为赢得2002年冬奥会主办权,不惜重金贿赂国际奥委会委员,手段包括向国际奥委会委员贿赂现金(最高一笔超过7万美元),向国际奥委会委员及其家属赠送高档礼品,支付旅馆住宿和旅行开支,提供奖学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为在国际奥委会有影响的刚果籍委员甘加在犹他州的一桩房地产交易中提供帮助,使其获利6万美元。
更令人惊奇的是,向某些国际奥委会委员提供免费性服务竟然也是盐湖城的申办手段之一。1月9日传出的一条消息称,盐湖城申办委员会的信用卡居然用来为某些国际奥委会委员支付嫖娼费。虽然这件事情没有得到证实,也可能永远得不到证实,但这已足以令有关各方尴尬万分。
1月9日,盐湖城冬奥会申办被确认有行贿行为。在这前一天,盐湖城冬奥会组委会主席乔克利克和副主席约翰逊被迫引咎辞职,成为这起丑闻的第一批牺牲品。
矛头直指萨马兰奇
萨马兰奇被送上了盐湖城申办丑闻的浪尖。盐湖城申办委员会曾送给他两支著名的勃朗宁枪。萨马兰奇指出这属于正常礼物交换,它们目前仍然保存在国际奥委会的礼品库里,他之所以接受是为避免使盐湖城申委会难堪。国际奥委会也发表声明指出,虽然国际奥委会规定接受礼物的价值不得超过150美元,但萨马兰奇并不受此约束,因为他不参加投票。尽管如此,萨马兰奇的声誉仍受到打击。
而且,越来越多的报道称,萨马兰奇也在违犯规定、要求奥申委提供特殊服务的委员之列。盐湖城奥申委国际关系主任沃特伦说:“他来访时必须乘坐专机,必须住总统套房。他有一套特殊的工作设备,所以他来访时我们还必须把它也运来。我们还要向他提供豪华轿车,林肯轿车对他来说档次不够。这就是他立下的规矩。”
已经有人呼吁萨马兰奇辞职。盐湖城冬奥会执委肯·布洛克在1月9日宣称,萨马兰奇应当为贿赂丑闻引咎辞职,以使奥林匹克运动重新赢得人们的信任。澳大利亚前南威尔士州奥委会主席布·贝德对悉尼一家报纸毫不客气地说道:“美元到某人那里就停止不动了。”
萨马兰奇目前面临着他主管国际奥委会18年来最为艰难的时日,但他还没有考虑辞职。他打算一直坚持到2001年任期结束。但是,盐湖城丑闻无疑将影响他再次争取连任,他的最后一个梦想——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也极有可能成为泡影。
行贿的还不只是盐湖城一家
正当国际奥委会对盐湖城冬奥会贿赂丑闻的调查暂时告一段落之际,日本长野冬奥会申办过程中的一些行为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据日本媒体报道,一位原长野奥申委高级官员承认在申办过程中也有贿赂行为,有关行贿记录己经被全部销毁。据称,奥申委为每位造访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开支约250万日元作为“协商费”。涉嫌盐湖城丑闻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中,有8人也曾要求日本提供头等舱机票,并支付他们在日本温泉旅游期间的住宿和往返费用。另据报道说,长野奥申委副干事长山口曾在1992年下令焚烧多达90册的申办记录。
销毁有关文件似乎是奥运申办城市的心照不宣的通行做法。据德国《明星》画刊报道,柏林在1993年秋申办失败后立即用粉碎机销毁了所有令人难堪的文件。柏林奥申委负责人之一的尼·弗克斯说:“只有参与这种游戏,才可能赢得奥运的主办权。”大概所有的申办城市都参加了这种“游戏”,手段是提供经济和色情服务,奢侈旅游等等。
正如历史上最伟大的体育英雄之一、获得过9枚奥运会金牌的卡尔·刘易斯所说的那样:“类似盐湖城贿赂的事情在国际奥委会中是司空见惯的,没有人相信这种事情是第一次发生。”
悉尼靠贿选险胜北京
1月22日,奥运申办丑闻又爆出更大内幕,澳大利亚奥委会主席和悉尼申办2000年奥运会负责人约翰·科茨承认,在投票选举2000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前夜,他塞给国际奥委会两名非洲籍委员肯尼亚的穆科拉和乌干达的尼扬圭索每人3.5万美元,诱使他们支持悉尼。结果第二天悉尼以45票对43票的历史上最微弱的优势险胜北京。
据澳大利亚媒体报道说,科茨在此之前的1993年8月就曾致信穆科拉,并为他提供入住伦敦某豪华饭店的费用。该信同时也表明,科茨也向尼扬圭索提供过类似的贿赂。有意思的是,澳大利亚奥委会为表清白,于1月22日向媒体分发了数百页有关申办工作的档案,而这封信和费用文件就是在这些档案中发现的。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科茨虽然不得不承认了送钱的事实,却矢口否认这是贿赂行为,辩称他只是为了“帮助肯尼亚和乌干达的体育事业”。可惜另一位澳大利亚人、国际奥委会执委高斯帕却不这么看。他认为科茨的作为已经“超过了友好界限”,是件“严重的事情”。据称高斯帕已向萨马兰奇汇报了此事,国际奥委会也将对悉尼展开全面调查。
事实上悉尼险胜北京的那次投票早就充斥着令人生疑的巧合。据德国《明星》画刊披露说,当悉尼只领先北京一票之时,凑巧,从倒数第二轮起,一位极有可能投中国票的委员缺席了。斯威士兰的戴维·西班在秘密投票过程中忽然接到电话,称斯威士兰要安排选举,他必须马上返回,于是他就启程回国了。
国际奥委会面临巨大危机
随着丑闻一个接一个地揭出,国际奥委会这家百年老店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人们不能不对世界奥林匹克运动能否顺利跨过新世纪的门槛表示质疑。
首先是2000年悉尼和2002盐湖城奥运会能否成功举办。两个城市的组委会都面临着资金缺口。尤其是盐湖城,大笔资金尚无着落,申办丑闻的曝光使组委会的筹资活动大受影响,已经有几家赞助商宣布退出,还有一些仍在观望。这无疑是雪上加霜。盐湖城组委会已被迫再次将2002年冬奥委会吉祥物面世时间推迟。扔出重磅炸弹的霍德勒不止一次公开表示,可能将建议取消2002年冬奥会。
更主要的是,人们和赞助商对奥运会的热情受到沉重打击,对以萨马兰奇为首的国际奥委会的不信任情绪日益加剧,奥林匹克运动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奥运会的忠实赞助伙伴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已宣布,因为丑闻严重损害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声誉,该公司将考虑今后是否继续提供赞助。英国体育大臣托尼·班克斯公开表示,在国际奥委会弄清丑闻之前,英国将不参加任何奥运申办活动。
与此同时,国际奥委会还可能官司缠身。曾与盐湖城一道申办2002年冬奥会的加拿大魁北克市已表示,如果盐湖城行贿丑闻属实,可能起诉国际奥委会,要求其赔偿申办费用。 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奥委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