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流行话题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刘君梅)

1998年流行话题0

“穿时装”的移动电话

1998年,家用电器都穿上了时装——“海尔”推出有彩画的冰箱,“康佳”推出七色彩壳的电视机(“七彩小画仙”)。今年俏销的名牌手机也印证了这一点。摩托罗拉“翻盖式”设计的手机有一个浪漫的注解——它们像翩翩起舞的蝴蝶;诺基亚今年更是出足了风头:“5110一指通”移动电话可以随心所欲更换不同颜色和图案的外壳,用来促销的奖品手机甚至有“蓝色海洋”和“向日葵”等外壳:“6110百变通”则在不同的角度和光线下呈现不同的色彩:最新款“8810”的卖点还不只是内置式天线、超重低音话筒,它的银色铬金属外壳与世纪末时装的流行色灰色很相配——高贵、中性又有“未来感”;“爱立信”、“松下”等品牌也推出了时髦的彩色外壳。不过,也有笃信“朴素美”的男士喜欢“阿尔卡特”,它的造型方得见棱见角,但不蠢笨——有超薄设计,非常适合成功的、骨子里挺保守的男性。

“莱卡”、“T恤文胸”和“不留汗内衣”

今年,最时尚的人开始关注衣服里的纤维——在国际羊毛局的纯羊毛标志广告旁边,杜邦公司挂上了“莱卡”的广告。在它的旁边,又树起了杜邦公司最新推出的“心逸”不留汗内衣广告。

“莱卡”(Lycar)早在1959年就诞生了,却在1998年成为中国时尚中人口中最时髦的词。

“莱卡”是美国最大的人造纤维公司“杜邦”生产的一种弹性纤维,因其良好的弹性和回复力,多年来它被广泛应用到从女性丝袜、内衣到运动服、舞蹈衣、汽车安全带等领域。今年夏天,它又和著名的“戴安芬”合作推出加莱卡的泳衣和配合T恤、紧身衣穿的T恤文胸。“莱卡”的另一特性是防氯功能,使得新泳装大受欢迎。1998年秋,“顺美”时装公司和法国圣帝郎公司联姻,将含有莱卡的男西装首次推上北京和上海市场。据说只要加2%~4%的莱卡就能使西装面料增加20%的经纬向弹性。11月,就在人们已经熟悉了地铁里的美妙广告之后,杜邦公司又奉献上采用另一种高科技纤维制成的内衣系列——“心逸”(Inspa,注册商标)。据称,新的纤维好比“导汗新干线”,其特点是能迅速将汗水和湿气挥发,使皮肤表面和内衣里都不留汗。

男西装:三粒扣和双开衩

1998年流行话题2

三粒扣、四粒扣的西装被摆在显著位置,而两粒扣西装就因为“少了一粒扣子”,身价大跌至原价的一半。

下摆双开衩的西装也是最时尚的款式。泰国国王普密蓬在出席12月召开的第13届亚运会的开幕式时,就穿了这样的款式。72岁的老人仍有一个很有型的背影。

新款男西装并非年轻人的“专美”,它们“挑”人的体型和气质,年龄倒不是什么大问题。较之主导了中国男装市场多年的两粒扣西装,新上市的男西装版型更倾向“显示穿着者的形体”。

“三粒扣”和“双开衩”不是新鲜事物,它们其实是在重拾传统。它们让人联想起遥远年代的欧洲绅士,三粒扣的款式是街头便装,骑士装下摆两侧开气是方便穿着者上下马,它们是相对于缎面领礼服的便服,是现代男西装的“鼻祖”。

“不嫌长”牛仔裤和卷边女西裤

1998年流行话题3

不管时尚之风往哪边儿刮,长腿总被认为是美的。今年的裤子跟着人们对长腿的期待也在变长,也许是为了掩盖厚底鞋。最普遍的牛仔裤裤型是裤脚呈“小喇叭”状,为方便行走,在裤脚两侧各开一个“气”。也有人穿超长直脚裤,把长出来的那一部分高高地挽起,让人想起稻田里的农民和海边的渔民。或许,都市里生活优越的年轻人正是要借着这一时尚的穿法表示对劳动者的敬意。写字楼里白领的西裤也在裤脚上透露时尚信息——宽裤脚、卷边(5~6厘米宽)。正装因为这个裤脚变得“轻松了”。当然,同是卷边裤,用料精良的西裤不会像牛仔裤那么“不羁”,它是“老英国”味道的休闲。

漱口水和男用润唇膏

1998年流行话题4

1998年流行话题5

一些男性发现,像女人一样涂香水(当然是男用香水),虽然时尚,但“味道”可能太重了。保持自身的清洁和健康是更聪明的办法。抽烟的、爱吃有特殊味道食物的、有胃病的、有牙病的(或者是另一个极端——有一口整齐雪白牙齿的)和女同事坐对桌的、正在热恋中的男士都成了漱口水的坚定消费者,在一些著名的超市,德国、法国和美国的漱口水以非常时尚的姿态出现,它们被装在造型漂亮的透明塑料瓶里,售价几十元。

漱口水完成清洁使命后,男用润唇膏登场。它其实和女用透明唇膏没什么本质区别,包装纸上“男用”一词其实是善意的谎言。在干燥多风的中国北方,“男用润唇膏”是女性送给男友和丈夫的好礼物。单身男士只好自己照顾自己了。在品牌方面,少男可用“什果冰”,成熟的自认为有品位的男士用“曼秀雷敦”。

“New Balance”运动鞋

1998年流行话题6

同是美国牌子,“New Bal ance(新平衡)”不像“耐克”那么张扬。正是这个原因,今年它开始在20多岁的中国消费者中“不动声色”地流行。北京服装学院一位二年级男生用“New Balance”换下了穿了好几年的“耐克”。他说“耐克”最著名的那款“乔丹鞋”是他最不喜欢的:“鞋的造型复杂,像包子。”“New Balance”的设计则非常简洁,是那种看上去“很舒服”、“没有多余东西”的球鞋。为了补偿款式上的简单,同一款式会有多种颜色。年轻人甚至声称放弃“耐克”是因为“不喜欢乔丹了”,理由是他被“神化了”。“New Balance”在“大中国区”的形象是歌星庾澄庆,一些年轻人对此不以为然。他们更愿意告诉你,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在训练时穿“New Balance”,他们和乔丹有什么不同?乔丹太完美,像“神”,那些陆战队员则是“嚼口香糖的大兵”。

草本茶

1998年流行话题7

沐浴是治表,喝“草本茶”才的治“里”。

北京一家名为“音乐厨房”的餐厅在下午茶时间出售该店自制的花草茶。“紫玫瑰茶”、“洋甘菊茶”、“金盏花茶”不仅有好听的名字,还有颇具吸引力的说法:滋阴养颜、清热明目,而且它们的加工过程也是纯自然的。据业内人士介绍,花草茶的制作方式大致可分成两种:一是维持原花朵或草本植物的形状,不再加任何茶叶和添加剂;二是将已干燥的植物磨成粉末,添加在红茶中。一些超市也开始出售适应“都市快节奏”的袋装花草茶。“汉森”(品牌名)更是直接把“本草”二字印在精美的包装袋上。500年前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无疑成了今年的时尚“圣经”。相信很多人同意这种说法:人们在依靠花草找寻一种精致、优雅、感性、人文的生活方式,并以此对抗一个物质的、冰冷的时代。

1998年流行话题8

一贴了事

1998年流行话题9

胶布在今年成为适应“快餐生活节奏”的、最善解人意的时尚配件。

“瘦身胶布”和吊带背心是年轻女孩的夏季爱物。据说每个手指(或脚趾)都“指向”不同的部位,“贴拇指瘦脸、贴无名指瘦腰”,这让人想起几年前“贴肚脐治痔疮”的广告。不过,那些满手缠满白胶布(一种“特制”的胶布,售价几十元)的女孩看起来真是很瘦。

“靓眼化妆贴”让忙碌的都市女子省去每日麻烦的化妆和卸妆。洁肤贴使它的消费者不必把钱送到美容院,皮肤内外的污垢“一贴、一揭了事”。

夏天越来越热,日本商人想出了把女性从闷热胸衣里解放出来的办法——用小小的“胸贴”取代文胸。该产品在中国上市,立即有勇敢的姑娘尝试。

今年,好几个品牌的创可贴都推出“旅行型”和“卡通型”,在疗伤抚痛的同时还提供精神上的快慰。

“沙宣”

这个时髦的词有好几层含义。

它首先让人想到维达·沙宣(Vidal Sassoon),由剪发到设校授徒再到推出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美发产品,沙宣先生是在本世纪的时尚潮流中一直占领导地位的发型“魔术师”。早在1993年,沙宣就在包括香港在内的12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发型设计潮流五十年回顾”。

“沙宣”还意味着实力——天才和商业联手形成的综合实力。1998年,沙宣带着他的剪子和洗发水还有盛名来到中国内地城市。其实,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在沙宣的背后,是早已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的美国洗涤用品大户宝洁公司(P&G),在“沙宣”的电视广告后总会有一句话——“宝洁公司10周年”。

“沙宣”这个词还意味着时尚的发型和时尚的生活观——简洁、再简洁一些。

1998年流行话题10

租人

1998年流行话题11

今年上海流行“租人”。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吓人”。如果真正了解它,相信多数人会认可这一新生事物。田林新村的王家姆妈80寿辰,儿孙们考虑到老人出行不便,决定从大饭店聘请大厨,为这个平凡人家的“特殊家宴”掌勺。王家初次尝到了“租人”的甜头。据悉,一些著名饭店是“租人”这一新事物最积极的参与者,拥有专业等级证书的中西餐大厨、糕点师傅都被明码标价,专业等级和出租的价码成正比。

90年代中期在北京等城市开始流行的“钟点工”,一向被认为是为主顾买菜烧饭洗衣除尘的、没有技术的廉价劳动力。上海新出现的“租人”是对“小时工”的合理发展。“发展”的结果,中国人会不会像西方人那样无所不租呢?

餐桌上的水

1998年流行话题12

中国人在餐桌上究竟要消耗多少矿泉水尚无统计,但敏感的时尚中人都嗅出了一个趋势——餐桌上的矿泉水大有取代雪碧、可乐之势。今年在《上海文学》第10期发表的中篇小说《吉庆里》对这一趋势做了很好的解释:

“黄佳佳和小雨在一家茶坊坐下,黄佳佳要了一杯泡沫红茶,而小雨只要了一杯水。从小雨要清水的时候,黄佳佳就后悔了,她觉得自己的品位和小雨比还是俗了。黄佳佳感慨道:‘以前我虽然在淮海路上班,但还是把庸俗的时髦当时尚了。我现在知道,自然、不露痕迹才是最时尚的!’她伸出手,食指洗去了刺眼的丹寇,有洗去铅华的感觉……”

这个解释显然适用于时尚生活中更广泛的领域。

哈根达斯冰激凌

著名的国际调查公司盖洛普的调查曾显示,北京市是中国(内地)最大的冰激凌消费城市,所以哈根达斯冰激凌进北京不能不说是1998年中国的“时尚大事”。

在此之前,已经在北京站稳脚跟的“31种冰激凌”在北京有多家专卖店,东长安街的那家是24小时店,它给人的感觉是“快餐”。

哈根达斯(Haagen Dazs)却像是正餐。在它上市之前,消费类报纸上已出现了故弄玄虚的广告,整版篇幅刊登“大清皇后”的画像,问消费者什么能博得美人一笑?谜底在冰激凌上市之后才被“揭开”——就是哈根达斯冰激凌。谁也不能看低它。它在号称“六星级”的国际俱乐部设专卖店,每一个“球”售价25元人民币。如果想像吃水果蔬菜沙拉那样吃出花样,费用就可观了。

在吃冰激凌这件事上,或许可以说,北京正在步香港的后尘。“哈根达斯”14年前就在香港开了专卖店。到了1993年,瑞士、意大利、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多个冰激凌品牌已把香港当作“兵家必争”之地——香港人每年要吃掉2亿港币的冰激凌!

缓解眼睛疲劳的用品

1998年流行话题14

“网上生活”、“电视生活”、“路上生活(开车)”、“夜生活”、“污染城市里的生活”……就在人们揉着又涩又痛的眼睛的时候,用以缓解眼睛疲劳的眼部护理用品上市了。

进口产品“曼秀雷敦”眼液的广告让人过目不忘:一个可爱的姑娘,在使用该眼液之前,她的眼睛像木偶那样机械地眨动,夸张地发出“嘎啦嘎啦”的声音;在使用了眼液之后,她明眸善睐。英国制造,由“屈臣氏”独家销售的“Natural Balance”(自然平衡)眼部清凉凝露也已成为’98时髦人士随身手提包里不可缺少的物品。

15ml一小瓶,售价大约55元人民币,这个价钱不“便宜”。可是,为了我们可怜的眼睛,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草本植物”洗发水和“自然平衡”沐浴露

1998年流行话题15

针对城市环境污染和“亚健康”状况,沐浴或许是“自救”的办法之一。

今年3月,美国的“伊卡璐”洗发水进军北京、上海、广州市场,因自称是“草本植物精华”,得以在一向被“宝洁”产品垄断的中国市场打开销路。

夏天,英国、西班牙和澳大利亚生产的纯天然沐浴用品在中国三大城市的“屈臣氏”等超市隆重上市。柠檬、薄荷、熏衣草、迷迭香……只要三五滴纯粹的植物精华,在自家的浴室沐浴就充满了情调和乐趣。更重要的是,根据自身情况选用不同的植物精华沐浴被称为是“自然平衡”疗法。经营“芳香浴”的美容院甚至把擅用香料的古代埃及人、印度人以及首次用蒸馏方式萃取玫瑰香精的阿拉伯人都“搬”出来了。

1998年流行话题16

“旱鸭”潜水

珠海白藤湖潜水训练场开放后的几个月时间里,近千名勇敢者前来一试身手。在珠江三角洲掀起了一股以潜水为休闲方式的热潮。

每两小时68元人民币(含器材使用费和训练费)。两日一夜“包吃住和四五个小时的训练”收费250元。

自由潜水之前,“勇敢者”们要经过严格的陆上训练和指定地点的下潜。有趣的是,一些“旱鸭子”也来玩潜水。完成训练后,他们首次在水下能呆50分钟,虽不能“鱼翔潜底”般自在,却也自得其乐——能得到从另一个角度看世界的乐趣;而且还相当于上了一趟“氧吧”,潜水时携带的氧气显然比平时呼吸的要纯净。还有人称,潜水中尽情享受水的抚触,是享受促进美容和健康的“自然按摩”。

“晒伤妆”和皮肤光亮粉

1998年流行话题17

晒伤并不是真的。数不清的音像店贴着化了“晒伤妆”的王菲的海报。这位“人气”一直很旺的歌手今年为了再“搞出新意思”,横越鼻梁,在两颊上抹了一抹粉红色,酷似过度享受日光浴而留下的晒伤痕迹。

新人类和旧人类都喜欢王菲,因为她的特立独行和不可复制。所以,在津津乐道“晒伤妆”之后,没有人傻到要去仿效。

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把健美的肌肤涂抹得具有古铜的光泽。今年夏天,从日本传过来的皮肤光亮粉在广州受到年轻人的热烈欢迎。 沙宣黄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