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中国电影话题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卞智洪)

《泰坦尼克号》

'98中国电影话题0

《泰坦尼克号》是好莱坞生产的一件大众娱乐产品,一部加了个爱情故事的灾难片。由宏大场景和电脑视觉科技所营造的视觉奇观,是百年来电影技术的最新成果,它代表电影对人类感官的最大满足;而这种感观性的满足也终于定型为电影作为工业和商业的最佳诉求。

近两年灾难片已代替动作片成为好莱坞最大的类型影片,它们依赖电脑科技表现世纪末情绪,一味张扬科技进步、人定胜天、美国万岁,而对高科技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等问题毫无反思的意趣。这从“天灾”片(《独立日》、《天地大冲撞》、《世界末日》)越来越多而“人祸”片几尽绝迹可以看出。《泰》片描述世纪初的一个沉船事件——世界上最坚固的巨轮“泰坦尼克号”撞冰遇难,事件本身对当时高速发展的西方工业文明无疑是一声沉重的警钟,一句不祥的谶言(第一次世界大战两年后即爆发);但在世纪末的影片中,一切都沉没了,升起来的只有肤浅的自由观、爱情观、阶级观和人生观——这些不超过19世纪水平的美国精神。就整部影片而言,则充满了好莱坞昂扬的自信与活力——虚拟技术挑战现实,自由贸易空前繁盛,消费主义主宰一切。

《泰坦尼克号》虽然不是中国电影,却是1998年中国最大的电影话题。众多媒体几乎无例外地把它当作影视版的最大新闻来操作,而有的中国人在今年只看了一部电影,就是《泰坦尼克号》。它在北京地区的票房是3670万元,全国票房据估计达3亿元。作为全球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它迎合了处于经济上升期的中国普遍的社会心理和欣赏趣味。最多的制作资金(逾2亿美金)、最尖端的技术、浪漫爱情、平等和自由……它在不同层面迎合了中国观众1998年的审美需求。尽管有少数批评,但不影响《泰坦尼克号》成为中国人最想看的一部电影,它是金钱至上、技术至上、美国至上的三性统一。

《爱情麻辣烫》

'98中国电影话题1

它由刚刚成立的艺玛公司制作,明朗、干净的类型化语言讲述了5个小故事,既触及了一些现实生活问题,如老人婚恋、离异子女、中学生恋爱等,又给人一种“麻辣烫”式的解决方式。

这部电影犹如一只小巧轻盈的蝴蝶在1998年中国电影市场中翩飞。制作费约300万人民币,至11月底票房收入已逾2100万。它是商业性独立制片的典范,市场运作恰到好处。

或许哪天不再拿《爱情麻辣烫》来说事,中国电影就称得上繁荣了。它应该是几十部主流娱乐片中的一部,几种主要类型片中的一种。它轻松、健康、好看,而且赚钱。

《小武》

张艺谋开拍《一个都不能少》时,不少宣传称这是中国第一部完全由非职业演员出演的影片。事实上,贾樟柯的《小武》已经如此了。这部用20万元人民币和21个工作日拍成,由香港一家公司发行的独立电影,成了1998年在国际上得奖最多的中国电影之一(包括12月刚获得的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非职业演员只是构成《小武》写实风格的因素之一。很多粗糙却充满温情的长镜头,对准了北方某县城中的一个小偷,分三段纪录了他在友情、爱情、亲情三个方面的失落。整个故事构架于私人视角,但私人的空间是开放的;影片着眼于人际关系的变迁(主人公小武显然代表着比较传统的人际方式),却准确而生动地纪录了现代城镇青年的生存状态,描述了现代化进程中精神和道德的异化。

《小武》在一开始就避开了状态化、情绪化的表述,而是以纪实的手法抓住故事,抓住人在环境中的不同反应,以此来进行人物的刻画和人性的发掘。这使《小武》比其他“新生代”作品要显得完整和成熟,更容易为普通人所接受。《小武》被誉为今年最富有人文精神的中国影片之一。

'98中国电影话题2

《小武》导演:贾樟柯  

贾樟柯在北京电影学院读书期间开始独立拍摄电影,刚刚毕业即拿出了《小武》。他的下一部影片《站台》——讲述一个煤矿文工团从70年代至今的变迁历程——将仍是低成本的制作。和名导张艺谋同样,他主张低成本、小制作、富有中国特色的影片是中国电影的出路。

'98中国电影话题3

《甲方乙方》

《甲方乙方》照搬了港台的贺岁片模式,精心安排摄制时间和放映档期,集合明星,走通俗喜剧片路线,营造出一种喜庆热闹的节日气氛。由于紫禁城影业公司拥有制片和放映权,并实际掌握着北京地区的院线,加上宣传得力,《甲》片大获全胜。在北京等地,观众云集,就像10年前大家都兴致勃勃地收看春节联欢晚会的电视小品一样。本土明星与本土噱头,造梦说梦,其乐融融,哈哈了事。北京地区票房打破纪录,达1180万元。

贺岁片的出现表示制片/发行/放映在局部区域内实现一体化,市场运作的全方位和系统化在某部影片和某些集团内实现。然而各地区众多的制片、发行、放映机构之间,利益如何调解分配,仍将是电影市场长期存在的难题。

贺岁片的式样还有待检验,但喜剧片无疑可以成为不断搞下去的类型片。

'98中国电影话题4

《海上花》

侯孝贤无疑是最具有中国情趣的电影大师——无论题材还是手法和主题,他从前的作品是这样,《海上花》更是这样——但他的作品却越来越只能给西方观众看了。这部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描述旧上海青楼生活的大制作,只能把票房寄托在欧洲、日本和美国。

这也是个世界性的问题。反观亚洲各国的主流影片,大多是好莱坞的陈旧技法加上本国的人物故事。而且东方观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热衷于西方的主流电影,一般来说他们不喜欢区别东方和西方,不愿继承或审视自己的民族特点。而东方的优秀导演却常常只能在西方的投资下拍片。今年另一部台湾艺术电影《洞》(蔡明亮)差不多处于同样的境地。

《荆轲刺秦王》

'98中国电影话题5

导演:陈凯歌(娄林伟 摄)  

这是一部还没有公映就成了话题的电影。10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进行全球首映之后,影片几乎被媒体“封杀”。相比之下,张艺谋也曾做过一部大众电影《有话好好说》(1997),成功得肯定连他本人都咋舌。这可能是中国最优秀的两位导演的区别之一:张艺谋的每一部影片都极端风格化,但不同的主题又有不同的风格,站在不同的立场,迎合不同的趣味;而陈凯歌要在每一部影片中充盈自己一贯的文化理想和艺术追求(他曾说《霸王别姬》、《风月》、《荆轲刺秦王》提出的都是一个问题:“我是谁?我们是谁?”)。

对于这部影片,陈凯歌一方面表示是一部大众电影,他是拍给老百姓看的,一方面表示这是他多年来心中的梦想,他要把自己所景仰的“中国文明的青壮年期”表现出来。可能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用200万人民币做一部古装片,钱肯定不够用,但没人管你张冠李戴,谁像不像谁。用2000万美金做一部高级商业片,则谁都有权利说,这个秦始皇不是真的秦始皇。真的秦始皇并不存在,但大众文化却存在秦始皇,一点点改动都会步履艰难。

从中暴露的另一个问题是大众传媒的欣赏趣味。仅以媒体批评的几个焦点看:秦始皇的性格塑造、小品演员的选用、影片是否太血腥、影片结构松散等,都不足以证明影片不好,有些批评甚至无稽。几乎没有人去谈影片的主题,没有人去看导演最想让人看的东西,也很少有人称赞影片的色彩、节奏、构图,以及几个绝佳的段落。这就不仅是陈凯歌本人的尴尬。 张艺谋秦始皇泰坦尼克号影视中国电影小武陈凯歌